RUC新闻坊
早晨8点,林晴的手机按时响起了铃声,屏幕中央赫然写着两个大字,这是她为了“吃药”专门设置的定时提醒。摁掉闹钟,林晴拿出一粒浓缩蔓越莓胶囊、一粒葡萄籽精华片、一袋女性综合营养素,就着早餐把药丸一股脑吞了下去。
林晴所说的“药”,并不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后,具有严格适应症和治疗作用的药物,而是保健品。“早饭可以来不及吃,但保健品必须得吃。”定时闹钟之外,林晴还上了双重保险:随身携带全套保健品,早上忘了吃,中午也能补上。
“已经上瘾了。”林晴大笑着,毫不掩饰对保健品的依赖。
当多数人对保健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为中老年打造的骗局”,已经有一批年轻人如同被“洗脑”一般,一头扎进保健品万能的神话。
保健品,分为保健用品和保健食品,令年轻人陷入狂热的属于后者,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又称膳食补充剂。中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保健食品是指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阿里大数据显示,2017~2019年天猫双11的国际进口品类销售榜单上,海外膳食营养补充食品连续三年位居第一。而2018年天猫国际近八成消费者为80后和90后,说明年轻人是进口保健食品的消费主力。还是大学生的孟嘉称自己是“冒着破产的风险”,在双11零点准时清空了购物车里的保健品。
作为一名精致的“养生女孩”,26岁的陶云不仅要吃抗糖丸延缓衰老,还要喝胶原蛋白粉补充皮肤弹性、吃蔓越莓胶囊调理月经……“多的时候,我一天能同时吃8样。”
“总觉得自己得了病,不管不顾可能会发展成不治之症,得吃点保健品养养。”25岁的林晴每天都被这样的健康焦虑困扰,但她并非杞人忧天。丁香医生与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人的养生焦虑,不仅来自失眠、抑郁、肠胃失调等传统的亚健康问题,还表现在对自我形象的关注。皮肤状态、脱发和肥胖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健康困扰。
除了自我意识到的健康问题,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泛滥的营销宣传也加剧了人们的养生焦虑,为保健品畅销的势头添了一把火。已经是“上班族”的陶云承认自己太容易被“安利”了。“別人一说什么好,我就爱去跟风。”一年来,她跟着网上的推荐,陆陆续续买了十几种保健品。半年前,陶云跟风购入号称“减肥神器”的抗糖果冻,结果“一点功效都没有,白白浪费了很多钱”。
根据小红书安利贴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进行文本重制,我们得出一份保健品的“安利模板”,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交平台上针对保健品的宣传话术。
保健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种类,不能代替治疗疾病的药物。在这种特性下,怀着健康困扰的人们在服用保健品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看到显著的效果。吃保健品“上瘾”的年轻人,大都明白保健品的功效就像薛定谔的猫,但依旧说服自己去相信这是一项对身体的长期投资。
在那些潜移默化的功效实现之前,有人已经先尝到了保健品副作用的苦头。
2019年10月,一篇媒体报道在文中引述专家的言论称,“褪黑素具有催眠功能,但长期大量服用会造成低体温、不孕、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一时间喧嚣舆论场。尽管2014年的一项研究证实,褪黑素和不孕症之间并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但该报道还是引发了长期服用褪黑素人群的恐慌。
失眠严重的赵辛为了调整生物钟,从半年前开始每日服用褪黑素,最近两次吃完,她明显感到心悸。虽然一早就查过服用褪黑素可能出现“依赖”和“心悸”的副作用,赵辛最后还是选择用褪黑素代替药物。“安眠药听起来好恐怖,那个副作用应该更大。相比较来说,褪黑素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吧。”
保健品有没有用?保健品有没有副作用?年轻人依赖保健品的现象背后,这两个问题高悬于头顶,却难以找到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性,吃保健品“上瘾”的年轻人们是时候冷静下来,思考自己对“保健品有用论”的坚定信念,能否承受住保健品副作用的打击。
(彼岸花开摘自湃客工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