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蕊
摘 要:自2014年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以来,PPP模式流程、立法等均越来越完善,在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逐渐地成为了首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步推行和完善PPP模式,使得高校能够有效化解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社会和学校相互合作的投融资体系,从而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提高办学效率。本文针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PPP项目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基础设施项目引入PPP模式需要防范项目可行性风险、财政承受风险、社会资本方信用风险等,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PPP模式 可行性风险
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运用 PPP 项目的应用与发展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是政府在公共产品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的一种政府资本联合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合作方式,进行的基于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PPP项目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方式,可以适用于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受PPP模式的整体实践发展和高校建设发展的特点影响,PPP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呈现波浪上升发展特点。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高校学生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使得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PPP项目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风险,一是PPP模式所需的制度体系不健全,我国的PPP模式制度建设尚无国家层面的立法,现有较低层级的法规制度加大了PPP项目实际推行中的协调难度;二是推行PPP模式存在社会资本方信用问题,PPP模式引入社会方的参与在社会契约精神方面存在着违约风险,极易造成原有项目规划的临时变更,影响PPP项目的合作和推进。基于以上情况,当前PPP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仍出于探索完善阶段,随着 PPP 模式运作方式和投资回报机制的日趨丰富和完善,PPP 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将逐步扩大。
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运用 PPP 模式的重要性
(一)高校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相比,PPP模式能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投资风险,推行PPP项目的目的在于引入社会资本方,由于社会资本方提供高效的服务,能够大幅度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充分整合社会资金技术。在强大的国家驱动力作用下运行的PPP项目,始终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责任和风险分担,降低了政府和高校的投资风险。PPP模式能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效益,一方面,高校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支持系统,高校消费市场的稳定性和垄断性对社会投资放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可以通过社会资金的竞争,与资金力量雄厚、技术先进的社会方合作,充分运用社会资本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灵活性,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目的。
(二)高校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可行性
随着PPP模式在我国各种公共服务领域实践应用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期,PPP模式将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模式之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的可行性在于PPP模式的特点和高校建设的需求,PPP模式满足了高校扩大发展的客观需求,从引入社会投资方的角度克服了高校财务预算居高不下以及资金匮乏等的融投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本的效力。而作为建设投资方的社会资本,能采用规范化运营和管理流程,从技术和资本上保证回报效益最大化和项目质量,提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和效益。
三、高校基础设施 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项目可行性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高校的整体利益、资金流量大、经营建设周期长,PPP项目需经过充分讨论并且符合国家颁布的基准财务指标后才能推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系统详细地论证和识别PPP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风险,一方面,在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中,可以通过分析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IRR)、项目资本金净资产净利润率(ROE)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方提供的项目实施方案商务条件,将获取的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与国家颁布的基准收益率进行对比论证PPP项目的可行性。
(二)财政承受风险管理
在高校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实施中,政府和高校并非置身事外,而需要考虑政府的财力,如何以更低的价格办更多的事。因此,对于高校和政府方而言,不仅需要关注政府的财政承受风险,还需要通过估算相应的经营收入来综合考虑高校方的支出责任,衡量政府方的履约能力风险。在PPP项目推进过程中,若缺失对财政承受风险的管控,则可能影响到高校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投资资金的回笼,对政府和高校方可能产生“资不抵债”的严重后果。
(三)社会资本方信用风险管理
作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PPP项目的重要参与方,社会资本方需要对PPP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社会资本方具有足够的投融资能力、建设能力、运营维护能力等。因此,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入PPP模式,在选择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对社会资本方的信用要求较高。在社会资本方信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评标来筛选投融资企业,一方面可以用资本方金融机构存贷款证明和企业授信额度等,来降低企业投融资能力带来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验证资质能力证明和管理班子违约责任和履约承诺书状况,来保证投资方建设能力,降低相应的信用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行PPP模式无疑是当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使得政府、高校、社会资本三方在国家规章制度及合同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补充的投融资体系,共同作用于资金、技术力量薄弱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相比,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引入PPP模式,存在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需要我们在实践应用中进行充分识别,提高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并在系列合同约定中进行充分的规避。因此,健全PPP模式事物精细化运作流程是政府方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有效途径,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高校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推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超超.高校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应用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张扬.高校基础设施 PPP 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7.
[3]陈超超.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SWOT分析[J].管理观察,2017(11):138.
[4]胡伟,楚阳,宛立,等.PPP模式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