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杰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趋向市场化。就我国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发展现状而言,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发展还存在部分未完全的缺陷。然而全面预算管理是针对现代企业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是我国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全面预算应用的普及化也是通过不同国家企业的不断探索所累积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国有国有企业通过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整体管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获取。本文主要对目前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而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全面预算 体系构建 问题对策
一、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所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宽泛,其国有企业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中心,使企业内各部门的资金进行充分的整合,从而将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视为主要,能够有效增强相应的效用。企业在融入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同时,针对国有企业的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合理的规划,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预算管理体系,并且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开展相关的预算工作,从而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对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稳定长久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缺乏全面性
目前现代化的企业内部大都已经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缺乏全面性,因而使得企业内部预算编制、实施、反馈、考评等工作内容都缺少有效的参考依据。其具体反映如下: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认知和实施情况的能力有所缺乏。由于我国国资委部门会针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出相关意见,但一般情况只针对预算编制年度进行限制,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虽然具备短期内的经营发展目标,但缺少长期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使得企业内各部门管理人员重视短期发展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战略发展。预算工作人员只熟悉业务及利润预算的方式,然而对于专项的预算工作内容相对生疏,使得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常以往期经验为主要判断依据开展工作。
(二)国有企业预算编制流程不规范
目前企业预算编制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全体工作人员普遍性认为预算管理主要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即可,对预算管理的参与度认识不足。其中“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流程缺乏规范性,主要由于国有企业的子公司及各部门独立经营,其相应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不进行审核便直接将其上报。同时预算管理机构不经反馈直接通过部分事项的现象也存在,且预算过程缺乏留痕和过会的流程,使得企业的预算工作缺乏严谨性,无法达到企业预算的预测目的。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的监管机制不到位
预算的监督机制的实施主要是围绕全面预算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然而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在上交了预算的相关数据信息后未结合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有效完善的监管机制,并且对预算数据信息进行随意改动,不根据预算内容实施,常出现无预算或者超出预算的方式进行企业的投资,从而使得预算实施“形式化”,监管机制无法落实到位。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由于国有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问题,继而对企业的战略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是必要的手段,具体是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下是关于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一)構建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形成需要以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为支撑,以相关的机制为辅助,同时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内部管理机制的内容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建立全面、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其一,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作为核心机制需要明确预算管理的体系形成,保障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决策、实施等相应机构的工作落实到位。在此之上根据职位需求派遣专业的工作人员,将预算工作内容细分化、具体化到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
其二,确定预算编制的目标及具体方法,使其与国有企业内部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并且罗列正确的预算编制方式,目前国有企业大多选择“混合式”的预算方式。关于目前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有:定期预算、零基预算等预算方法,通过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及需求的分析,从而选择相符合的方法。
其三,明确国有企业预算编制的范围,主要需要在机制内容中确定预算编制的范围。比如业务预算主要是生产、销售、企业费用支出及其他环节的预算工作;专项预算主要是企业投融资的预算工作;财务预算主要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工作等。
(二)建立规范的预算编制流程
确保国有企业预算编制流程的规范性,其预算管理机制需要熟悉掌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个工作环节中所需的材料、数据信息以及文件,从而形成与实体预算机制相呼应的程序化机制,使国有企业预算工作的开展更具规范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责任方。
(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为了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其相应监管机制的建立及实行是必要的手段,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架构中必须建立监管机制。其中监管机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预算报销工作规范化、预算改进流程行为规范化、预算实施差异监管反馈等内容。从而通过对上述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不仅提升了预算实施的刚性,突出了预算工作的严谨性,又可以根据制定的机制对预算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动,明确审批工作的整体流程,在制衡预算工作的同时提升其灵活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年度工作中的极为关键的部分,更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依旧未形成切实有效的机制,使得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很多缺陷问题依旧未得到解决,从而不利于国有企业稳定经营管理。因此,国有企业自身应当提升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相应有效的监管机制,从而促使全面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运营发展中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保障国有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素明.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06):142-143.
[2]诸葛霄璐.定额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60-61.
[3]徐颖.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的若干思考[J].就业与保障2018(2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