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艺
摘要:近年来,古装剧持续火热,但与古装武侠剧、古装奇幻剧、古装传奇剧相比,同为古装剧的重大历史题材正剧,却因审查极其严格、创作难度极大、观剧门槛较高等原因,导致作品凤毛麟角,存在“曲高和寡”现象。文章以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帝国》为例,通过对其历史精神、历史趋势、历史人物和历史意境等四方面创作技法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论述历史正剧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表达对该类型电视剧的复兴和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美好祝愿。
关键词:大秦帝国 重大历史题材 创作技法
随着四部曲终章《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创作完成,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成为2015年以来立项的,已完成制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自2006年《大秦帝国》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开拍,到如今收官之作《大秦帝国之天下》制作完成,笔者有幸深度参与、导演了其中的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和第四部《大秦帝国之天下》,对《大秦帝国》这一系列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了些许心得。
历史精神的确立与表达——家国情怀,血脉里的信仰
电视剧创作首先要确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精神内核,这关乎剧的格局,亦关乎剧的品质。《大秦帝国》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所确立和表达的精神内核抑或说历史精神决定其历史美学品格,而历史精神的确立自然要从历史当中来找寻。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家国情怀有一种特殊的意识和强烈的追求。正因为有这种特殊的意识和强烈的追求,先秦时就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礼记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歌;到了近代,梁启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篇已近乎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座右铭。每当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就会涌现出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国慷慨赴死。然而,只有豪情还不足以支撑过去之中国渡过种种劫难,不足以振奋今日之中国实现复兴,不足以让灿若星河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特殊意识更体现在对中华大一统的坚定信念上。“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信念是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根源,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血脉里延续不断的信仰。电视剧《大秦帝国》所展现的,恰恰就是积贫积弱的秦国如何一步步变革图强最终扫六合、并天下,完成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故事。因此,我们在创作之初,就确立了《大秦帝国》这一系列历史正剧所要表达和弘扬的历史精神——家国情怀。
当家国情怀这一精神内核确立以后,全系列剧的创作包括线索的铺排、事件的选择、冲突的构建、人物的塑造、台词的雕琢等一切都紧紧据此展开。在创作中,创作团队又对家国情怀进行了两个层面的展现,犹如一棵大树,地上是枝干叶,地下是根。一方面,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可歌可泣的豪情作为枝干叶进行外化的事件、人物的刻画;另一方面,以秦孝公“假使再给我二十年岁月,嬴渠梁当金戈铁马定中原,结束这兵连祸结的无边灾难”、秦惠文王“大秦之明月必朗照于每一户人家的窗台”……秦始皇“开天下万世之太平,为黎民百姓谋安生”这样的秦国七世君王“一统”志向的传承为根,以其强大的内在力量撑起全剧家国情怀的“参天大树”,并与观众产生共鸣。
历史趋势的勾勒与晕染——大山水,小写意
从《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开场“少梁之战”到《大秦帝国之天下》的最后一幕齐王建开城投降,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这141年的历史时空,正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从世卿世禄的分封制走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从“杀人盈野,世道衰微”的割据战乱走向秩序重建的过程。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虽然是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来推动的,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绝不会因某一人、某一事而改变。统一是民心所向,民心所向即是历史大势所趋。
如何表现“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电视剧《大秦帝国》采用了中国画“大山水,小写意”的笔法进行勾勒与晕染,这既符合《大秦帝国》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宏大叙事的要求,也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美学。创作团队以遵循历史正剧“七实三虚”“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将《大秦帝国》作为一幅大开大合、格局宏阔的“山水巨作”来创作,用凝练的线条勾勒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貌的同时,以史实为参照对当时秦与六国的百姓、兵士的状态,生产力、生产制度的差异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晕染,充分展现当时的历史氛围,最终形成一幅“山河”“日月”“风云”“人物”同框且相得益彰的时代全景,以此来清晰展现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历史人物的塑造——准确和精准
如果说家国情怀的历史精神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灵魂,那么剧中的历史人物则是全剧所要表达的历史精神的“肉身”,历史事件则是传达历史精神、塑造历史人物的线索。因此,《大秦帝国》的创作主要是围绕历史人物展开的,历史人物塑造的成败亦决定着这一系列剧的成败。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创作团队始终坚守两个“准”则,一是规则层面,历史人物的定位必须准确;二是创作层面,历史人物的关系要求精准。
重大历史题材之所以为“重大”,在于剧中涉及到重大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对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查有一条基本的标准,即对于重大历史人物的塑造必须符合历史总体评价。因此,在创作《大秦帝国》塑造秦孝公、商鞅、秦始皇、吕不韦、李斯等重大历史人物时,创作团队始终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引,以瞰望历史长河的视角全面地、清晰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定位,将笔墨集中在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行动与影响上,而非着力于野史轶闻、儿女情长的纠葛。唯其如此,历史人物的塑造方向才是明朗的,历史人物的定位才有准确的可能。
在创作上,人物关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历史人物的定位,又要从剧作层面对历史人物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构建。以《大秦帝国之天下》中吕不韦与秦庄襄王嬴异人的人物关系为例,如果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奇货可居”层面,人物关系的构建必然是失败的。创作团队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结合对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的深入研究,得出一个共识:绝不能以一个唯利是图的奸商来简单地断定吕不韦其人。且不说吕不韦在成为秦国丞相后“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灭东周、决策修郑国渠等一系列影响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功业,单就其所编纂的《吕氏春秋》所蕴含内容之博大精深即可看出吕不韦的“高段位”;而秦庄襄王嬴异人对吕不韦从邯郸时的“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到入主咸阳为秦王即封吕不韦为相,再到临终之际托孤于吕不韦,亦可看出嬴异人的重情义、守信诺、识人之明、用人之能。最终,我们将吕不韦与嬴异人的人物关系概括为“生死相扶的朋友,举国相托的君臣”。总而言之,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历史人物关系的构建,不应陷入低级、消极的泥潭,而应在客观定位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结合全剧已确立的历史精神和闭环逻辑来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剧中的历史人物关系精准。
历史意境的营造——守正与创新
在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历史意境的营造决定了最后展现给观众的“画风”,也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演员的表演状态。
电视剧《大秦帝国》对于历史意境的营造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守正与创新,一是“历史环境”,如场景的布置、人物服饰的设计与质感、器物的形式与材质等;二是“历史语境”,即剧中人物的语言风格。《大秦帝国之天下》拍摄时,创作团队以贵州都匀秦汉影视城作为拍摄秦国都城的主场景,然而当时该影视城的城墙是清一色的石材。这与先秦时城墙均为夯土而筑的历史史实不符,为了追求更准确、更真实的“历史环境”,制作团队不惜成本将影视城的城墙进行了整体改造,做成了夯土效果。尊重历史,坚守“正”道,是创作历史正剧的基本原则。在“历史语境”的设计上,电视剧《大秦帝国》一直坚持文白交融的语言风格,既保持先秦时期语言的韵律,使演员有强烈的代入感,也使台词能够最大化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从剧里说,《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积贫积弱的秦国到第四部《天下》中“并六国、一天下”的秦帝国,剧中的历史时空在发展、在前进,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在变化;从剧外说,自2006年《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开拍到2019年《大秦帝国》第四部《天下》杀青,十余年来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也在进步。因此《大秦帝国》四部曲的制作过程,其实也是对历史正剧的历史意境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坚守纯正的中国先秦美学风格同时,根据剧中历史时间的推移、历史文明的发展和当下观众审美的变化,对剧中历史意境的营造进行创新性调整,这就是电视剧《大秦帝国》四部曲在历史意境的营造上所做的守正与创新。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不易的,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文艺形式,其生命力和传播力有目共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央到相关部委多次发布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从国家层面传达了“做好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作,倾力打造重大题材网络视听原创精品力作”的決心。在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复兴为期不远,越来越多优秀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将会如雨后春笋不断诞生,留在电视剧史上,留在群众心里。(作者单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栏目责编: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