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迪
【摘 要】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老年人养老有了多元需求。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满足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践行文化养老已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迫切需要。本文旨在探究文化养老的有效实现方式。
【关键词】文化养老;老年人;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208-01
老人的幸福,是社会的祥瑞,是社会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提倡文化养老,提高文化养老的自觉性,推进老年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下,文化养老必将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以文化建设引领老龄事业发展,从文化层面塑造理想的老龄社会,要深刻结合老龄社会实际,大力发展老龄文化,创新老龄文化,践行文化养老,为中国特色老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一、文化养老的内涵
“文化养老”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下衍生的一种传统养老方式与当代人文养老方式相互交融的高品位的养老模式,是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用文化的形式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需求感的一种养老方式。每个老人都希望在人生的晚年实现其自身价值,享受幸福,全新的发展理念也催生了文化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文化养老是一种符合现代精神文明需求、不断发展的新型养老理念和方式,它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石,实现其老有所学;以丰富老年人生活、延伸老年人价值为源泉,实现其老有所为;以文化娱乐休闲、健康养生为核心,实现其老有所乐;以融入情感交流、人文关怀为方式,实现其老有所依。[1]总之,文化养老是在老年人衣食无忧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一种养老方式。
二、文化养老实施的可行性
(一)“文化养老”具有现实的理论基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精神,同时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文化养老”就是在“物质养老”基本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重视了精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推广“文化养老”绝不是否定“物质养老”,它不是“唯精神”、“唯文化”,而是在“待遇养老”、“医疗保障”都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之下提出来的,是“物质文化双保险”、“物质文化双丰收”。
(三)“文化养老”包括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关爱、情感上的慰藉。提高养老质量,使老人健康快乐,这就超越了传统的家庭赡养观,体现了当今的人文关怀。
(四)文化养老体现了“以孝为本,孝养结合”的现代孝文化。我们认为“赡养”和“孝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养老观念,“赡养”是低层次的物质层面,正如大多数农民养老那样,儿女为老人买点口粮,送点零花钱,三个儿子养父母,轮流供饭,一家吃十天;而“孝养”就包含了“敬”和“顺”的内容,尊重老年人的尊严,顺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价值和生活质量。
三、完善文化养老的实现方式探究
(一)大力宣传文化养老,使文化养老理念深入人心
在传统养老观念的熏陶与影响之下,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去接受新型的养老模式,只希望儿女留在身边尽孝以度过晚年,这样的想法又因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而缺乏现实可行性。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老年人应迎合文化养老的浪潮,提升自身晚年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这就需要社会大力去宣传文化养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使文化养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部分老年人能够更快地接受文化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多样的文化养老服务
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不仅要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更要引导老年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使老年人作为主体进入文化养老的体系当中。要提高社会对文化养老的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文化养老氛围,将文化养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提供一些多层次且多样化的文化养老服务,面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应认识到不能仅仅把文化养老寄托于老年大学,更要把文化养老深入推进社区,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让老年人在社区就能感受文化养老的魅力。
(三)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完善文化养老机制
文化养老的实施受制于相关政策的完善程度,政策保障直接影响文化养老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制定相應文化养老的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基本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福彩基金补贴、慈善机构资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老年文化项目的投入。[2]更要不断探索文化养老的新途径,完善文化养老的机制。
四、结语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笔者认为应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用文化养老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层次,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新时代的发展成果,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杜玉霞.文化养老及其发展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18,38(24):234+243.
[2]单忠献.“文化养老”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