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
联想是构思作文时获得灵感的“秘诀”之一。
所谓联想,按照字典上的解释,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比如,接到一张贺卡,你会想起久未见面的朋友,想起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一棵小草吐露嫩芽,你会想到万物的复苏、春天的来临;面对淅淅沥沥飘洒的雨水,你可能想起某件伤心的往事、某个浪漫缠绵的故事;目睹火红朝阳的升起,你可能会想到不曾泯灭的希望、充满活力的青春等。甚至于一个寻常的词语、一个抽象的概念、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一帧定格瞬间的照片、一幅笔法稚拙的图画、一首不经意间哼唱的歌曲、一个陪伴你长大的玩具,都有可能让你的思维细胞活跃起来,从而引发大脑信息储存区中相关信息的反应。人们常说的睹物思人,或是触景生情,便形象地说明了联想的特征。
为了诠释联想的独特魅力,我们不妨先来读一读这篇题目为《人心被什么打动》的短文——
一间屋子,一横房梁,一个人,一根绳,一只小板凳……我描述给你这么一个场景,你会联想起什么?你会想起一个悲剧。是的,要不是真真切切看见了照片,我也会如此想。但是我们错了。画面上,梁上垂下来绳子,绳子上挂着凳子,凳子上荡着孩子——这是一架秋千。秋千又让我们联想起了什么?花园、草坪、浪漫……我们又错了。秋千上的孩子的父亲前年去世了,母亲早已离开了这个家,他是个孤儿。每天,孩子到村支书那儿领一元钱,是他一天的生活费。
每天,他背着个补了很多次补丁的书包去上学。每天,他做饭给自己吃。每天,做完了功课,灯下,他荡秋千……
荡,荡,荡……小小的身影,在空空的墙上飞来飞去,他就不冷清了;荡,荡,荡……绳子在梁上吱呀呀地唱歌,他就不害怕了;荡,荡,荡……荡得心儿忽忽悠悠,一头扎进梦里,或许就看见妈妈了。
贫穷和眼泪确实叫人生出同情怜悯,却无法真正打动人心。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架几乎要淡出我们生活的秋千——它带着一个孩子对贫苦日子的顽皮、灵动、诗性的注释,在很多人心里,荡荡悠悠。
这篇短文是由报刊上的一张照片生发联想、引出感悟的,而借助生动的描写,也让我们对照片记录的画面有了清晰的印象。文中两次直接提到的“联想”,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触景生情,而最终表达的,是对一个孤儿在贫苦日子里依然葆有乐观精神的赞美。其实,文章中“不冷了”“不害怕了”和“或许就看见妈妈了”等描写,也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因为他从孩子的神情和动态中读出了快乐与希望。由短文我们发现,善于联想,就会激发灵感,不仅能拓展思维的空间,开掘思维的深度,还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强化表现力和感染力。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某届华文诗歌大赛中,这首题为《故乡》的小诗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等獎——
故乡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它的得奖,显然也在于为人们的联想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你看,诗歌算上标点也仅有15个字,而“两个字”到底是什么,也因人而异。你对故乡有怎样的印象,这“两个字”就应该是怎样的,比如美丽、可爱、遥远、温馨,或者贫瘠、闭塞、衰败、落后,等等。于是,一首看似简单的小诗就有了无限丰富的内涵——这应该也是联想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联想,也要善于联想。
那么,怎样来培养联想的能力呢?广泛地阅读、敏锐地观察,以及对信息的筛选和积累,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你还需要精于发现、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感悟。
还是举例来说吧。为了纪念佛罗伦萨人在1364年卡西纳战役中英勇作战的事迹,意大利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曾创作了一幅大型壁画。画面上有一条水流平缓的小河,以及一群正在河中洗澡的士兵——他们皮肤黝黑、肌肉结实,身上还有累累的伤痕;也许是战斗的号角刚刚吹响,士兵们都做出倾听的样子,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一幅反映战争的壁画,没有去刻意描摹激烈厮杀的情景,而是勾画出战士们在战斗间歇享受宁静生活的场面,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创作者的视角独特、构思巧妙。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幅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展现了佛罗伦萨人的昂扬斗志和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也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人们追求平静生活、向往和平的美好心愿。
从表面上看,绘画只是一个静态的场景,但是如果你能够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借助联想去深入思考,就能体会到它是活动的、立体的,不仅渗透着丰富的情感,而且表达着作者及其笔下人物的心声。
如果我们把联想称为思维的“伸展运动”,那么经常做一做这种运动,对你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