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惨痛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2020-06-11 00:34戴柏葱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老师教育

戴柏葱

2019年,西安市某中学一学生因上晚自习期间玩手机,被值班老师发现并予以没收。该生多次去办公室讨要手机,未遇没收他手机的老师,结果在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受到了该生的报复伤害。随后老师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可惜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辽宁盘锦市某中学的弑师案,优秀的朱老师因为没收了班里学生的扑克牌,被学生捅死在教室讲桌边。类似这样的事情,未经报道的,仍然有不少。江西、湖南等多地都曾出现过类似伤害或者杀害老师的事件,只不过还有一些未曾被报道出来而已。

我就曾亲身经历过一位学生向班主任讨手机的事情,所幸没有发生伤害事件。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后怕,如果现在再让我遇到,我一定会和颜悦色,不要那么严厉,也更耐心一些。

发生此类弑师事件,学生是罪魁祸首,任何相应的惩罚,都是应该且必须的。这些学生,大多性格有缺陷,基本属于已经被家庭教育带坏了的,学校教育能做的,其实已经很少了。差不多木已成舟,还能挽回吗?遇到类似的学生,我们有哪些应对策略。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我们要吸取教训,学会处理好类似的事件。

沉痛的教育之一:永远不要把学生逼到绝境上。

兔子被逼急了也咬人,更何况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学生呢?所以,明智的老师,处理问题学生懂得处理策略,更要多找方法。很多时候,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把教育者的姿态摆得太高了。并不是只要为你好,我做什么都可以的。

譬如,陕西的这起没收手机的案例。遇到学生课上玩手机,总是难免的。老师自然可以拿走学生的手机,但应该明确告诉他手机不是没收,而是暂且扣押保管。并且告诉学生,手机将被放在哪里,后续怎么做,才有可能拿回手机。甚至,还可以当堂把手机还给学生,请他锁好界面,再给我们,以示尊重。手机是个问题,我们就把它当作一个问题,一步一步来解决,不要想着一步就能到位。现在,连骗子都知道“预先取之,必先与之”和“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

从有限的报道之中,我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只知道当时年轻的金老师,没收了手机,就走了。很多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捧着手机不愿放下,其实,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手机差不多成了他全部,甚至手机里可能有他某些不能告人的“秘密”。拿走了手机,我们又没有交代,他们自然会“狗急跳墙”,做出许多出格之事。

其他事情亦是如此,在批评教育,进而实施惩戒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们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做到改变和进步。我们不要把学生逼到绝境上,他们没有了退路,我们也就没有退路。我们不是常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为人开一扇窗吗?

沉痛的教训之二: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收手机或者其他惩戒行为,都只是某些问题学生的导火索,他们火气一上来,就点燃了。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或许我们就能把問题学生的“爆发”,扼杀在摇篮里。这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却是我的奢望。

曾经我班上有位学生在晚自习课的时候当面顶撞科任女老师,老师暴跳如雷,师生互相对骂了起来。女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已经在家的我马上回了学校。路上,我非常气愤,学生竟然如此不明事理!后来转念一想,不对,这个孩子平常并不这样,一定有什么原因。

到了学校,我安抚了科任老师,就把学生带到了我的另一个办公室。学生板着脸,身体僵硬,表情中透露出一丝倔强,很明显还处于生气之中。我请学生在办公室里坐了下来,然后聊起了我对他的印象,并请他谈谈对我的印象。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随口说说。后来聊着聊着,学生突然说到最近父母出现了问题,然后说自己是受了他们的影响,才变得暴躁了起来。我默然点头,表示了同情。一个小时之后,学生表情变轻松了。然后主动去向科任老师道了歉。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走,这个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容易从中摆脱了,他可能还会受到处分,事情可能表面解决了,但隐患将会一直存在。

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绝大部分来自于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来源又很复杂,也许是无法适应新环境,或者处于青春期的迷惘之中,更或者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我们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理,并适时采取得当的措施,进行疏导。否则,只是采取相应的惩戒,恐怕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可能引发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对于班级里潜在的问题学生或者已经有所表现的问题学生,我们最好做好相应的档案,并及时进行谈话沟通,必要时可以联系家长了解沟通,或者寻求学校支持和帮助。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事在人为。

沉痛的教训之三:教师并非万能的,且行且学习。

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缺乏经验,在教育学生的道路上,曾走过不少弯路。后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有了些许进步。其实,教师并非万能,承认了这一点,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开始。而学习,则是必经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不断推进的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不与时俱进,不进行阅读学习,如何了得?

我向很多年轻班主任推荐过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是的,正是王老师的这本书,帮我度过了那几年最艰难的班主任生涯。譬如,他提出来的“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前四条就特别有参考价值。

一、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二、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三、不搞“态度挂帅”

四、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先稳住事态,才不会激化矛盾;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才能不做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不搞“态度挂帅”,才能不盛气凌人;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如果每位年轻的班主任,遇事都能先这么想一想,可能应对的时候就会从容和有效得多。

王晓春老师的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还有许多对我们有所借鉴的内容,譬如如何有效沟通等,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当然,我们的学习还要“转益多师”。其他老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常常有些独特的经验,多向他们请教,更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样的学生问题,他们处理的方式方法可能会更灵活合理,我们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参考借鉴。

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也不一样,教师也一样。我们要有勇气承认,教师不是万能的,他无法把每一件事情都能解决得很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呼吁教师继续学习,也呼吁学校和有关机构能够构建更多的合理制度,去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也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无法回避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问题,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我们在教育教学上,应该多一些方法,多一些策略。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和教师的必然要求。

编后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校园里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几年来,我们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听闻了很多关于学生的暴力事件、自残事件,甚至自杀事件,痛心不已!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校园里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家长、学校自己社会各界,都应该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管理干预机制,提前介入,积极影响,让“教训”铭记,让“悲剧”不再。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老师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