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亚琦,孙 敏,林 文,薛建福,杨珍平,郝兴宇,高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研究意义】旱地小麦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故其目标是稳产优质[1-3]。水分是制约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水分的来源是土壤水分和降雨[4]。旱闲期是土壤水分的恢复期,其恢复的程度即底墒,底墒一定程度决定产量和品质[5]。磷肥能够实现小麦的增产,但对籽粒品质的研究结果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小麦籽粒灌浆方程能够量化植株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速度、持续时间,以及最终的籽粒增加量。【研究进展】底墒能够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侯贤清等[7]、邓妍等[8]研究表明,增加底墒能够提高小麦生育期降雨利用程度,以及生育期的耗水,达到增产的目的。张慧芋等[9]、崔世明等[10]研究表明,增加底墒能够提高小麦籽粒的蛋白质量。以肥调水,以水促肥[10],水分的研究往往伴随着肥料,而研究小麦底墒与氮肥的研究较多[10-11],氮肥的投入量决定底墒的利用程度,前季小麦每增施氮肥100 kg/hm2, 可使下季小麦播前底墒减少9~17 mm[6]。而底墒和磷肥的研究较少,且研究主要关于磷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马守臣等[12]、张效星等[13]研究表明,增施磷肥能够减弱小麦植株的光合“午休”现象,提高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对于磷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研究存在不同结论,付国占等[14]研究表明,增施磷肥能够增加籽粒蛋白质组分的量和蛋白大聚体的量;而姜东等[15]2 年的磷肥试验表明,增施磷肥能够提高产量,但降低了籽粒的蛋白质量。近年来,对小麦籽粒灌浆方程应用较多。王书吉等[16]研究表明,较正常灌水处理,干旱处理使得灌浆持续期缩短2.72%~15.78%,达到最大灌浆速度的时间提前2.33%~14.58%,导致籽粒产量下降。吴进东等[17]研究表明,较正常灌水处理,花后渍水使冬小麦籽粒体积减小11.8%,灌浆速率降低15.4%,灌浆期持续时间缩短9.2%,千粒质量降低20.9%,穗粒数减少7.0%,籽粒产量降低26.6%。【切入点】针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方程拟合,明确小麦灌浆阶段籽粒产量形成过程。并结合籽粒产量、蛋白质的量、蛋白质产量与底墒和磷肥的二次回归方程拟合,探究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在不同底墒和磷肥条件下的趋势变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不同播前底墒条件下设置2 个施磷量,探究籽粒灌浆过程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情况,以及底墒和磷肥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的影响,找出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播前底墒的合适施磷量,既保证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又降低土地的肥料成本投入,同时为旱地小麦稳产优质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山西省闻喜试验基地(北纬35°21′13.64",东经111°13′50.46")进行,夏闲地,无灌溉条件,2014 年10 月的土壤肥力为:有机质量10.55 g/kg、碱解氮量37.65 mg/kg、速效磷量17.64 mg/kg。小麦休闲期、各生育期降雨量见图1。
图1 闻喜县试验点小麦休闲期及生育期降雨量 Fig.1 Rainfall of fallow period and growth period of wheat at experiment site in Wenxi
试验品种:运旱20410,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前茬小麦收获时留20~30 cm 高茬,收获后深翻35~40 cm,以7 月15 日深翻后进行主区设置。主区为0~100 cm 播前底墒W1(248 mm)、W2(233 mm)、W3(205 mm),底墒通过休闲期渗水地膜覆盖进行控制,2014 年7 月15 日,分别进行全覆盖和半覆盖,2014 年8 月25 日回收地膜,并进行浅旋耕、耙耱平整地块;副区为施磷量P1(75 kg/hm2)、P2(180 kg/hm2),施用磷肥为过磷酸钙,折算成P2O5,播种前一天人工施入,2014 年10 月1 日播种,播种时所有处理基施180 kg/hm2N 和150 kg/hm2K2O(氮、钾肥分别为尿素和氯化钾),随播种机施入。播种采用机械条播,播量是165 kg/hm2,行距20 cm,小区面积为150 m2(50 m×3 m),重复3 次,2015 年6 月10日收获[18]。
1.3.1 土壤水分的测定
用土钻分别于播种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采集1 m 深土壤样品,每20 cm 为1 层,样品采集后立即装入铝盒,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土壤剖面环刀法测定其体积质量[18]。
1.3.2 籽粒干物质测定
花后每隔5 d 取样1 次,每次取20 穗,当天分离籽粒,(105±5)℃杀青30 min,80 ℃烘至恒质量[18]。
1.3.3 成熟期考种及产量测定
成熟期调查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及千粒质量,每小区取10 株进行室内考种,并每小区收割20 m2,计算单位面积籽粒产量。
1.3.4 灌浆方程的拟合及特征参数的计算
方程拟合选择Logistic 曲线:Y=K/(1+ea-rt)式中:K 为最大生长量上限;a、r 为常数;e 为自然对数底;t 为时间[16]。参考殷祚云[19]的四点法求得K 值,最小二乘法求得a、r 值。参考王书吉等[16-17]将Logistic方程求一阶导数得到最大灌浆速率(Vmax)及其出现时间(tmax),求二阶导数得到渐增期(τ1)、快增期(τ2)、缓增期(τ3)持续时间,通过反演得到对应阶段的籽粒增加质量Y1、Y2、Y3,以及对于阶段的平均灌浆速率V1、V2和V3。
1.3.5 水(磷)肥效应拟合
分别以籽粒产量(Y1)、蛋白质量(Y2)和蛋白质产量(Y3)为因变量,底墒(X1)和磷肥(X2)为自变量,分别计算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X12、X22、X1·X2、X1、X2,放入SPSS 22.0 中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与因变量相关程度低的二次多项式,进而得到拟合度最高得回归方程。
采用Micsoft Execl 2013 录入数据,统计分析和作图分别采用SPSS 22.0 和Maple 2018 处理数据。
不同底墒和磷肥不仅对千粒质量穗数和穗粒数有影响(表1)。产量最高的处理是W1P2,对应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也是最高;产量最低处理是W3P1,对应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低;W1P1 和W2P1 处理产量、千粒质量高于W3P2处理,且差异性显著,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间差异性不显著。可见,产量取决于其构成因子的综合作用。
2.2.1 灌浆期籽粒干物质变化
不同底墒配施磷肥下旱地小麦籽粒千粒质量随时间呈递增变化,是“S”形曲线(图2),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灌浆过程的3 个阶段:①渐增期,持续约15 d,千粒质量增加较为缓慢,占成熟期籽粒质量的25.78%~30.20%;②快增期,持续约15 d,千粒质量增加质量占成熟期籽粒质量的54.52%~64.62%;③缓增期,花后30 d 至成熟期,千粒质量增加质量占成熟期籽粒质量的5.18%~19.70%。可见,对籽粒质量占比最大的是快增期,达54.52%~64.62%。
表1 底墒和磷肥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Table 1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diffferent treatments
图2 不同处理下的籽粒灌浆过程 Fig.2 Grain filling proces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2.2.2 籽粒灌浆的Logistic 方程参数
将不同处理灌浆过程进行Logistic 方程拟合,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差异性极显著(R2>0.98)(表2)。相同磷肥条件下,W1 和W2 处理的Vmax、τ、τ1高于W3 处理的。相同底墒条件下,tmax、Y1、τ1、Y2、τ2、V3参数表现为P2>P1,τ、Y3、τ3参数表现为P1>P2;Vmax、V2的W1、W2 处理表现为P2
表2 小麦籽粒灌浆方程参数和特征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grain filling eq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wheat
不同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量无明显差异,但蛋白质产量处理间存在差异(表3)。籽粒蛋白质量在133.28~138.61 mg/g 范围内;蛋白质产量由高到低分别是:W1P2 处理>W2P2 处理>W1P1 处理>W2P1 处理>W3P2 处理>W3P1 处理,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可见,蛋白质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产量导致。
表3 不同底墒和磷肥下蛋白质量及其蛋白质产量 Table 3 Protein conten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分别以籽粒产量(Y1)、蛋白质量(Y2)和蛋白质产量(Y3)为因变量,底墒(X1)和磷肥(X2)为自变量,分别计算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X12、X22、X1·X2、X1、X2,放入SPSS 22.0 中进行逐步回归拟合,得到方程:
式(1)、式(2)、式(3)的决定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能较好地反映籽粒产量、蛋白质量、蛋白质产量与底墒和磷肥的关系。式(1)和式(3)是开口向下的二元二次函数,其对称轴的点可以产量最大值,式(2)则是开口向上的二元二次函数,此方程不存在最大值,为得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量最大值,建立式(3)函数图像(图3),并求解。
图3 蛋白质产量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曲面 Fig.3 Response surface of protein yield to soil moisture and phosphorus fertilizer
式(3)二次项系数小于0,开口向下,即随底墒的增加,蛋白质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相同底墒下,随磷肥增加,蛋白质产量逐渐增加。故蛋白质产量理论最大值在对称轴(250.57 mm)处取得,将底墒250.57 mm 代入式(1)、式(2),得到:
式(4)、式(5)的截距分别是4 938.23、134.78,斜率是4.05、0.000 2>0,说明不施磷肥可达到产量4 938.23 kg/hm2、蛋白质量134.78 mg/g,随磷肥的增加产量和蛋白质量随之增加,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量的影响。
作物的定量分析能为产量和品质提供明确指导方向[20]。小麦灌浆是将叶片合成的营养物质转运到籽粒,直至饱满,灌浆的量化能一定程度反映出产量的形成[21]。王书吉等[16]研究表明,与全生育期灌水相比,生育期亏水可以缩短2.72%~15.78%灌浆持续时间,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2.33%~14.58%,且亏水小麦时期不同蛋白质量和产量也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底墒会引起小麦籽粒快增期的灌浆持续时间增加,提高磷肥导致渐增期和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千粒质量随之提高,缓增期的持续时间降低;缓增期的变异系数达25%,属于中等变异,其他灌浆特征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属于低等变异[22],说明底墒和磷肥对灌浆阶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缓增期的差异。可见,渐增期持续时间随底墒和磷肥提高而增加,增施磷肥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缩短缓增期持续时间,而杨丽娟等[23]和张倩[24]研究表明,施氮量增加能够延长冬小麦缓增期持续时间,说明小麦的灌浆过程对氮、磷肥的响应不一样,也可能与小麦基因型有关,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蛋白质产量为因变量的函数图像显示,随着底墒的增加,蛋白质产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随着磷肥的增加,蛋白质产量随之增加。解方程得:在底墒250.57 mm 左右时,蛋白质产量得到最大值,由于本试验的底墒设置水平均小于250.57 mm,故底墒>250.57 mm方程曲线所反映的趋势变化,需要在底墒>250.57 mm条件下进行进一步试验研究。分别将底墒250.57 带回原函数得到,在不施磷肥时,产量达4 938.23 kg/hm2、蛋白质量达134.78 mg/g,并通过方程的斜率4.05、0.000 2 看出,随磷肥的增加产量和蛋白质量随之增加,这与刘孝成等[25]、郑志松等[26]、王立秋[27]磷肥的研究结果相同,增施磷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量。本试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回归参数得,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量的影响。可见,在底墒250.57 mm 时,籽粒产量和蛋白质量同步提升,磷肥的施入量需要经济效益进行确定。并且,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拟合方程所呈现现有数据点的趋势变化,还需要在更多底墒和磷肥梯度下做进一步研究。
底墒和磷肥能够提高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增加底墒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增施磷肥减少缓增期持续时间;缓增期变异是导致千粒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底墒250.57 mm 产量和蛋白质量最高;在75~180 kg/hm2施磷量范围内,随磷肥的增加产量和蛋白质量随之增加。且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蛋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