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民霞 陈炳 赵振华 张雅萍 黄亚男 胡红杰
颅骨缺损可由外伤、感染、肿瘤、发育不良、脑梗死和去骨瓣减压术等引起,导致头皮凹陷,扰乱大脑自我调节,损害血流动力学状态,患者会出现如头晕、易怒、焦虑、烦躁等环锯综合征[1-2]。这些情况可以通过颅骨成形术来改善。而进行颅骨成形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头颅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三维(3D)重建,将CT 扫描数据发送给植入物重建公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ssist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ssisted Model,CAM)技术制造出符合患者特点的钛网[2]。利用低剂量颅骨三维CT 成像,制作虚拟三维模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被提上了日程。作者采用低剂量颅骨三维CT 成像制作虚拟颅骨缺损三维模型,定制钛网植入物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14 年3 月至2017 年12 月,需要颅骨成形术前进行颅骨三维CT 成像的颅骨缺损患者64 例,随机分为4 组,每组16 例。参考相关文献后按照颅骨三维CT 扫描参数分为4 组:常规剂量A 组120kV、180mA,低剂量B 组120kV、50mA,低剂量C 组120kV、30mA,低剂量D 组100kV、30mA。所有患者按组进行颅骨三维CT 扫描。将CT 数据发送给重建公司(中国苏州昆山,钛维生物)制造精确的钛种植体(强生公司)。在实施颅骨成形术之前,神经外科医师核实颅骨缺损区域、皮瓣轮廓和标记边缘,最后确认病人临床情况,全身麻醉后,暴露骨缺损区并植入定制的钛种植体。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d 内行薄层CT 扫描,证实种植体位置准确,同时进行一系列的临床功能评估。
1.2 CT 扫描及后处理 (1)扫描设备及成像方法:使用16 排螺旋CT 机(GE Brightspeed),扫描时,患者常规仰卧位,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从颅底鼻尖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2)扫描参数:旋转时间1s/rot,螺距1.375,层厚1.25mm,间隔1.25mm,矩阵512×512,FOV 250mm,窗宽2000Hu,窗位700Hu。(3)图像后处理:所得图像传送至GE ADW 4.6 工作站,应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等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建立颅骨三维模型。最后将原始图像与三维图像一并传到PACS 上,进行图像质量的评估。
1.3 评价指标 (1)辐射剂量:记录扫描后机器自动生成的CT 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通过DLP 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发表的103 号出版物(ICRP 103)中的器官组织权重因子相乘计算,得到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值。(2)图像质量评估:由2 名有>10 年CT 诊断工作经验的资深放射科医生,在隐藏扫描参数和患者信息后双盲法共同对病人图像评判诊断,如有分歧,经协商后取得一致。参阅相关文献后采用等级制对CT 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优秀:图像颗粒度细,颅骨壁锐利,无伪影,诊断无限制;良好:图像颗粒度较细,颅骨壁较锐利,有少许伪影,不影响诊断;一般:图像颗粒度较粗,颅骨壁略模糊,有伪影,但不影响诊断;差:图像颗粒度粗,颅骨壁模糊,有严重伪影,影响诊断。一般等级以上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即不影响放射医生诊断颅骨缺损部位,同时能够重建出虚拟的颅骨三维模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采用K-S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采用M(Q1,Q2)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W 秩和检验;当多组间比较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K-W 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扫描条件下组间辐射剂量情况 低剂量组的辐射剂量CTDIvol 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DLP 和ED四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17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低剂量C 组的DLP 和ED 分别比常规剂量A 组低83.0%和82.9%(P<0.001)。低剂量D 组的DLP 和ED 分别比常规剂量A 组低89.4%和89.6%(P<0.001)。64 例患者随访1~34 个月后,所有患者头皮伤口愈合良好,术后头颅CT 显示钛种植体固定良好,颅骨形态对称,美学效果显著,临床功能恢复理想,患者满意。见表1。
表1 不同扫描条件下组间辐射剂量情况(±s)
表1 不同扫描条件下组间辐射剂量情况(±s)
注:与A组比较,*P<0.001
A组 B组 C组 D组CTDIvol(mGy) 24.32 6.75 4.05 2.61 DLP(mGy·cm) 451.19±21.28 130.82±5.92 76.72±2.78* 48.23±3.59*ED(mSv) 0.95±0.04 0.27±0.01 0.16±0.01* 0.1±0.01*
2.2 四组间图像质量评估情况 组间图像质量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像质量评估均在一般及以上等级(见表2)。比较显示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细腻,低剂量图像颗粒稍粗糙,但均能清晰显示颅骨缺损部位及范围,满足临床诊断及精确定制CAD/CAM 钛种植体的需求(图1、2)。
图1 常规剂量A组,扫描参数为120kV、180mA
图2 低剂量D组,扫描参数为100kV、30mA
表2 四组间图像质量评估情况
近年来,金属植入物中钛仍然是目前唯一用于颅骨成形术的金属[1-2]。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利用CAD/CAM 技术定制钛种植体在颅面外科重建手术如眶底、副鼻窦、上下颌骨、颧骨等颅骨颅面修复中的有效性[1-2]。此技术需要根据CT 数据制作一个缺陷模型,即每个患者均接受全颅骨的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经过后处理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的虚拟三维模型,制造商根据CT 数据重建颅骨CAD 模型,最后将CAD 数据传输至CAM 系统,进行最终钛植入物的制造[1-2],因此颅骨三维CT 扫描十分重要。颅骨缺损患者因自身的基础疾病在临床抢救、治疗过程中需多次复查CT,方便临床医师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在为收集数据再做颅骨三维CT 扫描,会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较多学者已经对辐射剂量与辐射危害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眼晶体、性腺、甲状腺及骨髓较为敏感,随着剂量的增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白内障、绝育、恶性肿瘤或白血病。因此,任何可能导致辐射剂量增加的因素都必须认真对待,以避免病人接受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目前,临床研究中在控制人为因素及机器自身条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变换、优化扫描参数、调节管电流或管电压来实现低剂量扫描,因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呈正比,与管电流一次方呈正比[3-4]。故本研究在保持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mA 值或kV 值来减少射线量。国内外报道有关不同扫描方案辐射剂量的比较,主要是通过对比CTDIvol,DLP 和ED[3-4]。CTDIvol 是由设备依据扫描技术(管电压、管电流和螺距等)自动计算并记录。CTDIvol 只是设备的输出值,未考虑被检者的体型因素,而DLP的出现克服了这一缺陷,DLP=CTDIvol×扫描长度。辐射有效剂量(ED)代表患者所接受的辐射量,非常实用[5]。
本资料中,随着管电压从120kV 降至100kV,管电流从180mA 降至30mA,辐射剂量CTDIvol 从24.32mGy 降 至6.75mGy,4.05mGy 甚 至2.61mGy,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总量,减少辐射危害。且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三组间DLP 和ED 有显著差异,低剂量D组射线量减少约89%,较其他低剂量组更能减低射线量。同时三组低剂量扫描组均无不合格图像,与常规剂量图像相比,降低管电压、管电流的同时图像噪声有所增加,颗粒增粗,但因颅骨本身具有天然高对比度,重建颅骨模型是在CT 骨窗上进行,不需要看脑实质的病变和骨折等细节,故图像质量稍下降,但仍能清晰显示颅骨缺损部位及范围,满足诊断及精确定制钛种植体的需求。低剂量颅骨三维CT 扫描可以在临床应用。不过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制订的扫描技术参数相对保守,仅将管电压减低到100kV,是否能进一步减低管电压,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也需进一步研究。
随着公众对于降低辐射的迫切需求,全球均在努力减少辐射照射。国外研究者还利用MR 成像制作颅骨3D 模型,以此来减少辐射,但MR 在一些注重骨解剖细节上无法适用,仍以CT 扫描作为图像评估的金标准。本研究的低剂量颅骨三维CT 扫描对颅面骨修补患者均适用,不论是用钛还是其他异种材料,不论是采用CAD/CAM 技术还是3D 打印技术,符合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ALARA)[6]。因此利用低剂量颅骨三维CT 成像制作虚拟的颅骨缺损三维模型,定制钛种植体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