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奕弘 姜秋喜 刘方正 刘 鑫
(1.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电子对抗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7)
(2.77626部队 拉萨 851400)
随着先进的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雷达目标探测面临着“低慢小”飞行器、隐身技术、反辐射武器和电子干扰等威胁,网络雷达对抗系统也逐渐受到关注。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是一种广域分布式雷达系统,通过特定的网络协议与设备将异地分散部署的多部发射站、接收站及网络中心站连接成有机整体[1]。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在目标检测上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1)有源/无源一体化模式可获得雷达探测和电子侦察一体化的探测效果,增加雷达目标侦察的性能;2)广域分布式的布局可较好克服目标RCS的角闪烁带来的性能损失,收发分置的结构可有效对抗电子攻击和反辐射打击;3)发射站兼顾发射侦察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功能,可实现探测目标与雷达对抗一体化的作战效果。这些优势使得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具有很强的运用前景。
分布式雷达的有源目标检测性能研究较为全面。文献[2~4]针对分布式雷达架构对检测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献[5~6]针对分集条件对检测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献[7~8]研究了分布式雷达的参数估计问题,文献[9~10]研究了布站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得出通道数越多、检测性能越好的结论。但结合具体布站模型,对分布式雷达的检测模型进行探索的相关研究较罕见。
在文献[1]中提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三种配置模型:环形配置、线形配置和区域配置,本文结合检测性能和覆盖范围,对配置模型进行检测性能仿真。本文首先建立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模型,其次对检测性能进行分析,分别对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检测性能、覆盖范围进行研究。最后对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得到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检测性能曲线,以及结合覆盖范围后三种配置模型的检测性能等高线图。这里的检测性能等高线图,指的是将相同条件下,达到同一检测概率的相邻各点连接形成的闭合曲线。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配置如图1所示。假设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有M个发射站,N个接收站,发射站的三维坐标为 (txm,tym,tzm),m=1,2,…,M,接收站的三维坐标为(rxn,ryn,rzn),目标的三维坐标为(rx,ry,rz),n=1,2,…,N。第m个发射站发射的窄带低通信号为,E为发射的总能量。则雷达系统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为
a=表示接收导向矢量,表示发射导向矢量,H是N×M维的信道矩阵,w(t)是一个N×1维的噪声矢量且服从零均值复白高斯分布。
图1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架构
根据Rician目标的定义,其目标散射矩阵可表示为
文献[11]提出,目标的Rician模型较为通用,其K因子的变化可使Rician模型退化为无起伏模型(K→∞)和Rayleigh模型(K=0)。
雷达系统检测可描述为基本的二元检测问题可简化为两种相斥假设,H0:检测不存在目标,即r(t)=w(t),以及H1:检测存在目标,即r(t)=Hs(t)+w(t)。使用Neyman-Pearson条件下最优检测器形式即似然比检测(Likelihood Ratio Test,LRT),其形式为
当各个观测通道完全独立时,接收站接收到的信号独立同分布,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统计检测量T则为
且接收机处理过程中,实际是将接收信号X的每个分量都加上一个偏移值,则
在有目标的情况下,
在无目标的情况下,
考虑脉冲积累数L的影响,检验统计量T是2MNL个独立同分布的实高斯变量的平方和,服从加权的自由度为2MNL的非中心化χ2分布,故
由上式可得:
综上,检测性能为
实际运用中,雷达检测性能必须和雷达覆盖范围一起考虑。基于雷达方程,在网络雷达对抗系统中,第m个发射站发射信号到达目标后、由第n个接收站接收的过程,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式中,发射信号功率为P,脉宽为τ。发射站最大天线增益为Go,接收站最大天线增益为Gi,σb为双基地目标RCS,λ为发射波的载波波长,η为总的功率损耗因子(η<1) 。波尔茨曼常数k=1.38×10-23W/Hz·K,Te为接收机有效噪声温度。其中
式(16)变形可得雷达系统的覆盖范围表达式
为了方便表述,令
当SNRmn=SNRmin时,式(18)取等号。SNRmin是接收机在给定的虚警概率下,实现一定检测概率的目标检测所要求最小的信噪比值。
以等式代替不等式,式(18)给出了雷达覆盖范围边界的方程。这个边界是卡西尼卵形线,即到两个给定的焦点的距离乘积为常数的点的轨迹,表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中一组等SNRmin轮廓线。根据两焦点(即一组检测单元)之间的距离和E4的大小关系,卡西尼卵形线形状会发生变化。E4数值越大,卡西尼卵形线近似于同心圆,随着E4减小,卵形线变得扁平,退化为贝努利双纽线,最后分裂成包围两个焦点的一对曲线。
试验1 假设有4个发射站、5个接收站工作在指定区域,虚警概率为10-6,不考虑脉冲积累,分别对K=0.01,K=0.1,K=1,K=10的情况下,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检测性能进行仿真(图2)。
结论:假设每个发射站和接收站均可以覆盖整个检测区域,即不考虑发射站和接收站配置方式的情况下,对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检测性能进行仿真。由图2可知,当信噪比大于10dB时,由4个发射站、5个接收站组成的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对任意K值的目标模型检测概率都接近1。检测性能随K值增大而加强,即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对无起伏目标的检测性能最强,对Rician目标的检测性能次之,对Rayleigh目标的检测性能最差。
图2 不同K值时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检测性能曲线
试验2 仿真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环形配置、线形配置和区域配置三种配置方法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假设发射站发射功率P=200W,信号载频为3GHz,接收机可检测的最小信噪比为-10dB,E4=2.5×103km4。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在5km×5km区域内配置。不考虑脉冲积累的因素,在12km×12km的范围内,三种配置模型的等检测性能等高线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分辨,对检测性能等高线进行分层设色。
图3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在三种配置模型下的检测性能等高线
结论:由图3(a)和图3(b)所示,离配置中心越近,检测性能越优。环形配置的检测性能等高线类似闭合圆形,线形配置的检测性能等高线则较不规则。对比环形配置和线性配置,在相同检测目标、相同信噪比和相同通道的条件下,环形配置的检测性能要优于线形配置。
图3(c)中所示的区域配置的检测性能等高线也类似闭合圆形,其等高线间隔较小,检测性能随着与配置中心距离的减小而迅速增大,检测范围也较大。区域配置的检测性能较优,与其较多的通道数有关,也与其一对检测单元的平均间距较小有关。
当以不同模型配置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时,因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具有发射功率小的特点,每个发射站不一定能完全覆盖整个配置地域所有接收站,所以配置模型对检测性能也有一定影响,这是在研究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检测性能时不应忽略的。
本文探讨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检测性能,并结合系统的覆盖范围,得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在三种配置下的检测性能等高线图。仿真表明,提高信噪比、增加检测通道数对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检测性能有提升效果。对于不同目标模型,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对不起伏模型的检测性能最优,对Rician目标次之,Rayleigh目标最差。当不考虑发射站和接收站的方向性时,对于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在三种配置下的检测性能,总体上符合距离配置中心越近,检测性能越优。其中区域配置性能最优,环形配置次之,线性配置最差。该研究对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有源检测性能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