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乡愁文化”营造策略探讨

2020-06-10 02:53付维春
工程与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村落

付维春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3)

0 引 言

徽州文化,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地域特色鲜明。对传统文化眷念、向往和追溯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自然涌发、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乡愁文化。2013年12月,“乡愁”首次进入中央文件,随即成为社会各界文化关注的焦点。

徽州文化影响范围甚广,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原型价值。历史上的徽州古村落,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相辅相成,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徽州乡愁文化的记忆载体。在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希望能够再现徽州古村落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往往商业化气息过重、同质化、空心化,造成“形意分离”“文化空缺”“乡愁难寻”等问题。本文剖析山水格局、路径廊道和空间节点三方面构成规律,提出“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两者“形意合一”的营造策略,赋予“乡愁文化”真实内涵,通过保护性开发,物化徽州历史记忆。

1 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中的乡愁文化困境

1.1 徽州古村落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徽州起于先秦,中原士族为避战乱,在徽州山区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单位的同宗同族村落,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为汉族村落典范[1]。

自西递、宏村、呈坎、唐模等一批古村落实行保护性开发以来,渐渐形成保留物质遗存、传承历史文化、开发商业旅游,多面综合共赢的局面,“保护为前提,发展是目标”的理念被普遍接受(图1)。

图1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宏村

但另一方面,一些恶性循环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1.1 过度商业化

大量游客涌入导致原有乡土风情被过度商业化、标签化,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习俗礼仪的精神内涵逐渐消失,田园牧歌风情不再。原生态古村落成了追逐利益的“文化资本”,一些古村落因贴邻旅游和商业中心,成了“吃喝玩乐综合体”,游客们乡愁难寻,怅然若失,颇有微词。有些古村落开发甚至走向庸俗化、图谱化,原生态村落没有得到恰当的保护利用,被粗浅改造甚或破坏,以适应短期旅游商业发展需求。

1.1.2 同质化

(1)村落风貌同质化:徽州古村落在漫长历史演化中,空间布局多结合曲折流转的水系或路径、变化丰富的地形地貌,见缝插针,因地制宜,细腻多变,脉脉含情,耐人寻味。当下走马观花、快餐式的旅游体验,很少或基本上不涉足对古村落文化内涵的深层体验,致使一些古村落形态出现风貌同质化问题,千篇一律,丧失原独特性、差异性。

(2)经营方式同质化:大部分村落往往选择几乎相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小商品批发市场、酒吧一条街成了标配,经营方式、旅游产品同质化加重了村落空间形态和风貌的同质化,有的村落甚至于停留在涂脂抹粉的表层,难以深入到历史文化体验的层面,加剧了原生民俗文化的消亡进程(图2)。一旦丧失文化灵魂,对游客吸引力必然减少,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有限的资源行将消耗殆尽。

图2 以屯溪老街为模板的古村落商业街

1.1.3 部分村落空心化

因位置过于偏僻,基础设施落后,有效投资匮乏,开发难度大,外加年轻居民对城市生活向往,导致人口流失,部分村落“人去村空”,空心化现象严重,居民归属感锐减,一些优秀的文化习俗日渐衰退(图3)。空心化的古村落不可避免要走向衰亡。

图3 空心化现象下的部分徽州村落

1.2 缺失乡愁文化空间是徽州古村落开发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徽州古村落发展模式是政府出资对现有古建筑进行修葺,尽量复原传统风貌,组织村民进行民宿、酒店、餐饮等旅游开发,因多方面原因,造成只有传统建筑和地方饮食的旅游产业现状,缺少“形意合一”的村落规划建设与地域文化深层次整合,无法表述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完整体系,徒留空壳,丧失内涵,乡愁文化和历史记忆场所难以再现,错过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机会,只能随着商业化、同质化、空心化现象,走向衰落。

1.3 保护历史记忆,营造乡愁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凭栏远眺发幽古之思,诗情画意能荡涤灵魂,史籍典故总催人奋进。中国是个注重文明传承的民族,西递、宏村这样的村落,总令人流连忘返,追其因由,皆因能再现文化记忆场所,契合“乡愁情结”,满足文化寻根深层精神需求:那山还在,那水还流,那村落依旧存活,历史不曾远去,我在历史之中,我与历史不曾分离,“乡愁情结”是通往精神家园的“回乡之路”。在徽州古村落的开发中,能否塑造“乡愁文化”的记忆场所,是预判和衡量古村落开发能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和维度。

2 “形意合一”乡愁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

2.1 策略一:山水格局

徽州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地理特征。因贸易需要,徽州人与外界交往频繁,村落多选址于山坞、山麓、河岸、渡口、交通要道旁,顺应自然环境,采取“山环水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布局原则,往往依山傍水、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2](图4)。山水格局是徽州古村落最重要、最具地域特征的空间意向,是最难忘怀的乡愁文化记忆,折射出徽州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思想和习俗。在徽州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需注重强化以下策略的利用。

图4 徽州传统村落的“山水格局”

2.1.1 整体保护、自由生长,延续山水格局

一些古村落的开发中,原山水形态完全损毁,或忽视对山水格局的利用和表现,商业空间成了村落形态布局思考的核心,致使传统文化记忆丧失,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对此等村落空间是陌生的,更遑论乡愁记忆的凸显。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首先应当整体保护、自由生长,立足古村落既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强化村落与山水之间的空间、视线联系,延续传统山水格局意向;需充分认识到:无山水格局,即无徽州往事,即无徽州意向,更无处寄托徽州乡愁。

2.1.2 充分利用水系,塑造徽州水文化

徽州古村落的山水格局文化的营造还需充分利用水资源,讲好徽州水文化历史往事。

历史上徽州主要依靠水运进行贸易,将当地茶叶、木材与外地盐、布等物品进行贸易往来;徽州地区雨水充沛,村落选址往往比邻溪水河流,既便于生活用水、防洪排涝,也便于木质建筑防火取水。徽州水运滋养出聚族而居的徽州人,独特的徽州水文化应运而生。徽州水文化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独特体验,更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图5)。

图5 依水而生的徽州传统村落

水系与徽州古村落大致有三种形态关系[3](图6),造就了优雅秀丽、轻巧适宜、极具山水画卷的美学意向和风貌特征。

图6 徽州传统村落布局与水系的三种关系

(1)环绕型:水系紧密环绕在村落周边,包裹围合村落,村落沿水系流动方向布局。

(2)边缘型:街巷大多垂直或平行于水系,建筑也鳞次栉比依水展开。

(3)穿越型:村落围绕主干水系两侧延展,临岸两侧,似分似合。

因此,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上,需要注意保护水系,保护水系环境和公共滨水空间,不应随意改变地形、水系,断水截流[4](图7)。

图7 保护古村落原有水系

2.2 策略二:路径廊道

路径廊道分为街巷空间与景观廊道。街巷空间主要承担交通功能,为村落空间主骨架,衔接不同宅院。景观廊道是村落与山水间长期融合产生的交汇空间,形态独特,不可复制,决定村落布局走势,是进行习俗礼仪活动的重要空间。路径廊道最具有徽州古村落的形态和文化特征,是乡愁记忆的核心场所。

在徽州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首先要保护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一是要保护街巷原有走向和空间尺度,禁止随意改变标高、长度、宽度和材质。二是要保护沿街建筑界面和天际轮廓线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控制沿街建筑形式、高度、色彩和材质[5](图8)。

图8 街巷空间的天际线设置

其次,街巷空间要顺应自然,与水系紧密有序结合,河路相邻、河街并行,形成变化丰富的滨水空间,见缝插针地营造地方水文化特色(图9)。

图9 街巷空间与水系融合

最后,街巷空间应该保留乡土风情,已遭破坏的街巷可适当恢复,通过转折、对景、借景等手法丰富街巷视觉感受,采取适当绿化形式和小品陈设塑造地域文化氛围[6](图10)。

图10 徽州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营造

景观廊道的构建,要以充分尊重自然生态为前提条件,进行整体把控与设计,串联起村落内各功能区块、重要节点和生态景观,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

2.3 策略三:节点空间

徽州古村落的特色节点主要包括传统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空间,古码头、古渡口、古驿站、古亭等交通空间,水口园林、古树、古井、古戏台等交流空间。这些特色节点,有的已经破败、荒废,有的被忽略甚至遗弃,导致游客只能粗线条地走马观花,难以体验到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缺少与传统文化间的感悟交流,这就很难激发游客的重游兴趣。因此,在徽州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首先,应该重新保护和修整这些历史遗存,赋予其新功能,为历史文化的营造打好物质基础。

2.3.1 建筑空间

传统民居、祠堂、牌坊等古建筑应以保护修复为主,宜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建筑内外观瞻都宜保持传统结构构造方式、风貌特征、建筑尺度和装修细节,举架尺度、规模、面阔进深、砖瓦砌筑方法等传统工艺需采用当地传统方法,采用本土材料,不宜改变形式、风格和色调,在不影响整体格局风貌的基础上可适当局部优化,同时保护以院落为核心的传统平面格局,其内不宜加建建筑物或构筑物;保护院落内外原有古树及花木,不宜任意砍伐或摧毁[5]。

2.3.2 交通空间

古码头、古渡口是古徽州通向新安江的重要节点,承载了太多徽州人的记忆,它们是新安江航运史、徽商历史的见证,徽商经新安江向东进入江浙区域。徽杭古道上的驿站、古亭也是徽商走出徽州,走向全国的历史见证节点(图11)。交通空间的开发,要在充分挖掘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详细的调研勘察、梳理整合。历史素材需与风俗传统相结合。刻画出徽商远离故土别梦依稀的历史记忆,重现乡愁文化空间。

图11 各种交通空间的旧景重现

2.3.3 交流空间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风水经营的关键,承担空间导向、营造归属感的重任,为村落空间序列开端,具有象征意义。与其他因素相比,水口的改造,更为复杂重要。有的村落有多道水口,每一道水口都有塔、亭、树、桥,每个水口都有相应的辐射范围。如唐模水口以树、桥、塔、亭、牌坊、池塘、园林等多重手法加以营造[3](图12)。古树、古井、古戏台也是民俗活动、游玩、聚会的重要场所,重构这类空间,是营造乡愁文化的重要途径(图13)。

图12 唐模村水口空间示意

图13 各类具有价值的“乡愁空间”

3 结束语

徽州古村落 “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进行“形意合一”保护性营造策略,有利于重现“乡愁文化”场所,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突出“一村一品”的精品旅游产业,有助于破解古村落开发中商业化、同质化与空心化现象下的发展困境。

猜你喜欢
古村落徽州村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