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普外科,上海 202150
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和传统肌瘤切除术相比,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更小, 患者的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速度更快,因此近年来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 目前,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通常采用的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方法[2]。 该研究对2017年8月—2019年8 月该院子宫肌瘤患者90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观察了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单发及多发子宫肌瘤的临床有效性及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子宫肌瘤患者90 例,随机分为单发子宫肌瘤组(n=45)和多发子宫肌瘤组(n=45)两组。 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年龄28~47 岁,平均(37.2±6.4)岁;病程9 个月~10年,平均(6.0±1.5)年。 在肌瘤部位方面,45 例为肌壁间,0 例合并黏膜下,0 例合并浆膜下;在合并腺肌症情况方面,2 例合并,43 例未合并。 多发子宫肌瘤组患者年龄29~47 岁,平均(38.1±6.6)岁;病程10 个月~10年,平均(6.4±1.6)年。在肌瘤部位方面,36 例为肌壁间,7 例合并黏膜下,2 例合并浆膜下;在合并腺肌症情况方面,1 例合并,44 例未合并。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有贫血、经期延长等临床症状;②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③均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有子宫内膜恶性病变;③有精神疾病。 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均接受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具体操作为: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插管,首先进行腹主动脉下段造影,在此过程中将5F 猪尾导管充分利用起来,对双侧子宫动脉走形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调换日本Terumo 公司生产的3F 微导管或4-5F Cobra 导管,向左子宫动脉插入导管头端,成绊后向右子宫动脉插入,子宫动脉造影将导管到位确认下来后, 用北京圣医药公司生产的300~700 μm 海藻酸钠微球颗粒(KMG 颗粒)或美国COOK 公司生产的300~700 μmPVA 颗粒栓塞主干,必要的情况下将明胶海绵颗粒或4 号丝线线段加入其中,将子宫肌瘤的供血血管丛设定为栓塞终点,将其完全栓塞,子宫动脉上升段具有缓慢的血流,将子宫动脉主干及卵巢支、阴道支、子宫颈保留下来。 栓塞后造影复查,将无肿瘤染色确认下来后治疗完成。
①临床症状:包括贫血、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腰骶部疼痛、尿路压迫、直肠压迫;②子宫体积、肌瘤体积: 手术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 超检查, 对其子宫、肌瘤进行多时段复查,将其子宫体积、肿瘤体积计算出来, 子宫体积计算方法为4π 子宫长×宽×高半径/3,肿瘤体积计算方法为4π 肌瘤长×宽×高半径/3[4];③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感染、发热、少量阴道出血、腹胀、盆腔下腹痛。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腰骶部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贫血、尿路压迫、直肠压迫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贫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多发子宫肌瘤组 (P<0.05),痛经、 腰骶部疼痛改善率均显著低于多发子宫肌瘤组 (P<0.05),但两组患者的尿路压迫、直肠压迫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与改善情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cases(%)]
续表1Coneinued Table 1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子宫体积、 肌瘤体积均显著小于手术前 (P<0.05); 手术前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均显著大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手术后单发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体积显著小于多发子宫肌瘤组 (P<0.05), 肌瘤体积显著大于多发子宫肌瘤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变化情况比较[(±s),cm3]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uterine volume and fibroid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s),cm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变化情况比较[(±s),cm3]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uterine volume and fibroid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s),cm3]
组别 时间 子宫体积 肌瘤体积单发子宫肌瘤组(n=45)多发子宫肌瘤组(n=45)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189.9±39.1 91.5±19.6 157.1±27.7 95.7±15.9 93.6±15.8 17.8±3.5 55.1±9.4 7.9±1.8
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热、少量阴道出血、腹胀、盆腔下腹痛发生率11.1%(5/45)、11.1%(5/45)、51.1%(23/45)、22.2%(10/45)、17.8%(8/45)、57.8%(26/45)均显著低于多发子宫肌瘤组35.6%(16/45)、17.8%(8/45)、75.6% (34/45)、51.1% (23/45)、28.9% (13/45)、75.6% (34/45) (χ2=11.140、5.020、12.830、13.340、7.380、9.350,P<0.05), 但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0.0%、4.4%(2/4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cases(%)]
临床依据发生数量分子宫肌瘤为两种,即单发、多发子宫肌瘤,肌瘤数量影响着患者术后复发,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单发子宫肌瘤的远期复发率高于多发子宫肌瘤[5]。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机制为肌瘤去血管化, 因此在治疗单发及多发子宫肌瘤的过程中均能够对肿瘤血管进行有效栓塞,比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症、更好的症状改善率、更少的并发症[6-8]。
徐晓红等[9-10]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单发及多发子宫肌瘤的治疗中,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均良好,并发症发生率少(46.7%→3.3%)。 该研究结果表明,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腰骶部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贫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痛经、腰骶部疼痛改善率均显著低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均显著小于手术前(P<0.05);手术前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 肌瘤体积均显著大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手术后单发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体积显著小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肌瘤体积显著大于多发子宫肌瘤组(P<0.05)。单发子宫肌瘤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热、少量阴道出血、腹胀、盆腔下腹痛发生率11.1%(5/45)、11.1% (5/45)、51.1% (23/45)、22.2% (10/45)、17.8% (8/45)、57.8%(26/45) 均显著低于多发子宫肌瘤组35.6%(16/45)、17.8%(8/45)、75.6%(34/45)、51.1%(23/45)、28.9%(13/45)、75.6%(34/45)(P<0.05), 但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0.0%、4.4%(2/4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单发及多发子宫肌瘤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及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