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伦 焦洋
摘要:大力在城市附近建设郊野公园是实施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城市郊野公园的应用对城市附近的郊野景观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无意义浪费。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郊野公园的实际建设以及投入使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郊野公园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在保持自然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资源环境完整的前提下,使郊野公园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目的,突出自然景观特色。希望本文可以为现代城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郊野公园;寒地;景观优化;发展趋势
1 引言
城市环境中一个完整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市政绿化、城市公园、住宅附近的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的郊野公园。我国郊野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郊野公园的建设数量和利用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郊野公园规模大、种类多,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公共交通的发展非常迅速,为郊野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客流条件。然而,寒地也存在着一些自然劣势,导致很多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的普及缓慢。如何发挥寒地的独特优势,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 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虽然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繁忙的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也十分严重。人们在快速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然生态平衡。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当然具有自然属性,一旦长时间离开自然环境,会导致身心不能健康发展,最终疾病缠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我国的一项重点工程,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当前,随着城市中心市区的绿化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绿化工作重心也逐步向郊区转移,建设城市边缘区的郊野公园则是一个很优秀的选择。
3 郊野公园的景观优化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气候、地形、水、动植物,也是郊野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就无法突出郊野公园的优势,那么,郊野公园的主要载体也就消失了。人文景观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元素,可以通过文化遗址和宗教建筑来展示,将人文景观建设成为郊野公园,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包含的文化。而文化元素则是通过当地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来传承的,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可以从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显露出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郊野公园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景观互相结合,一起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郊野公园提供必要的条件[1]。
郊野公园包含的乡村生活和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独特的体验。郊野公园建设的目的决定了其建设形式、景观设施的形态、景观材料的使用和文化内涵的表达。郊野公园应同时兼顾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大化利用郊野公园的优势,去弥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因此,在建设和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绿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保护规划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根据当地资源的不同内容、特点和功能目标,建设不同的郊野公园,保证城市绿地格局的完整性,实现生态系统的协调、整合和循环。这也就决定了郊野公园必须以河流、道路、农田、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载体 [2]。
要明确郊野公园的开发原则和服务功能,依托当地景观链形成景观廊道,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表达乡土材料和民俗风情,提供丰富的、多元体验的乡村景观游憩内容和城市乡村景观资源,独特的产业价值决定了农林水系等景观资源的有效利用、恢复、升级和改造的建设方针。
4 发展趋势
在郊野公园的长远发展中,要通过宏观系统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在既开发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对建设者开发者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建立一个评价和奖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或荣誉奖励来鼓励郊野公园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发展,减少郊野公园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郊野公园从最初过分强调游憩需求的功能,到越来越注重资源保护和整体规划设计,现在强调结合,使双方利益共存。国内的郊野公园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建设缺陷。对于郊野公园的建设,首先要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体,同时要保证丰富的生态特色和生物多样性,在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优化城市景观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道路网的不断完善和对郊区交通方式的不断增加,郊野公园的可达性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人们的游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尽量选择可通过自行车、徒步旅行等出行方式到达的郊野公园地址,对保护环境、减少机动车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开发者要对土地及其景观的原有状态予以保护。开发建設应尽量选择对自然环境干扰小的施工方式。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特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郊野公园是区域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元素、文化历史积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次焕发光彩的唯一选择。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建设者和设计者应采取保护和优化当地生态格局、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切忌只得其一,即只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忽视甚至无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要充分整合农林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一个能够自我长久延续、循环和供给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确保城市生态格局的安全与健康,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绿色网络,最终打造以郊野公园建设为核心,辐射带动城市边缘区生态产业发展的高效、可持续的郊野公园单元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丛艳国, 冯志坚.郊野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评价及旅游开发 研究——以深圳塘朗山为例[ J] .林业经济问题, 2004 (5): 296 -299
[2]李伟.城市形态转换中的生态配置优化——以成都 10大环 城郊野公园建设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1):52-56
作者简介:孙振伦(1995.6-),男,汉,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景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