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声音献给祖国:人民广播80年播音传奇二三事

2020-06-09 00:31李艳梅
中国广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播音传奇

李艳梅

【摘要】人民广播创建80年来,一代代广播工作者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声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真诚热情地服务党和人民。本文主要梳理为人民广播做出卓越贡献的播音员及其传奇经历,总结他们的历史贡献及时代启迪。

【关键词】人民广播  传奇  播音  记录历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从1940年12月30日麦风(徐瑞璋)在延安窑洞中播出清脆而响亮的XNCR呼号算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已经走过了80年历程。人民广播80年也是一代代电台播音员发声和成长的80年,开启人民广播事业序幕的麦风、姚雯、萧岩,现场广播开国大典的丁一岚和齐越,实况广播中国体育比赛的张之,《小喇叭》节目中的“故事爷爷”孙敬修,“迷途者的指路灯”向菲,等等,都在不同时期书写了自己的播音传奇,并把延安广播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为人民播音员、主持人确立了职业典范和学习标杆。

一、“我们是XNCR,我们是革命战士”

“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我们向着广阔的星野。我们向着祖国的山河,我们向着无边的海洋。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我们是XNCR,我们是革命战士。我们播送党的声音,我们放射党的光芒。”①这首《XNCR之歌》,是延安时期青年广播工作者麦风、姚雯、肖岩、孙茜等最喜爱的一支歌,是丁戈(汤翰璋)在王皮湾的山沟里创作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台)从诞生起就在党的领导下,满腔热忱、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②《XNCR之歌》激励着第一代广播工作者,她们用憎爱分明、生动有力的声音,开启了人民广播事业的篇章。

麦风成为延安第一个“麦克风”。麦风(徐瑞璋)1938年参加革命,她的传奇故事从1939年夏天赴西北前线途中开始。当时正值麦收时节,微风吹过麦田,金浪滚滚,同行的诗人就为她起了“麦风”这个富有诗意的化名。人的生命旅程中有许多巧合,麦风1940年2月到达延安,工作后成了“麦克风”,延安台的同志们开玩笑说,“麦风是延安的第一个麦克风”。③1940年12月30日,麦风在窑洞中发出人民广播的第一声呼喊。跟麦风一起播音的还有姚雯,她也是延安台最早的播音员。当时的播音条件极其简陋,播音室是开凿出来的土窑洞,办公室和机房是几间石砌的小房子,无线电广播发射机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来的,发动机是用一部废弃的汽车头改装的,大家集思广益,用木炭产生煤气作燃料,几位无线电技术员把拆下的引擎修补成可供广播发射机的动力电源。④播音室需要安静的环境,所以两孔窑洞在远离机房的小河对岸;隔音设备是延安自产的深灰色地毯,墙上挂着、地上铺着;播音室中央有一张白色木桌和一条板凳,麦风和姚雯就坐在木凳上,在带着羊膻味的播音室里,对着麦克风向全国人民传送延安的声音。当时延安台每天定时两次播音,内容为《解放日报》的社论、中央文件、国内外新闻等。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下旬的一天,新华社的通讯员骑马奔来,神色不同往常,麦风意识到稿件非常重要而紧急,顾不上吃晚饭,和姚雯钻进土窑洞,在煤油灯下播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记者的谈话》这篇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稿件。麦风播完一遍,姚雯再播一遍,她们轮换着播送了好多遍。冬夜虽然寒冷,她们却满头大汗。

在麦风、姚雯调离后,接替播音的有萧岩、孙茜等。萧岩本名常丽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和姐姐常顺华一起奔赴延安。当时在爱国青年的心中,延安就是学习真理、学习本事的地方,大家都希望学成后到战场上冲锋,保卫国家。她们决心要像带棱角的岩石一样在那个时代活出自己的风采,于是,姐姐改名路岩,妹妹改叫萧岩,可没有想到的是,萧岩的战场是在广播电台的红色电波中。延安台的播音生活非常艰苦,工作条件简陋,萧岩每次都提前备稿,认真完成播音。除了播送新闻稿件,她还在电台演唱《延安颂》等进步歌曲,参与播送话剧《屈原》等。当时人民广播在解放区、国统区、敌占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西南联大寄给党中央的群众来信中把延安广播比作“黑暗里的一盏明灯”。讲到萧岩与广播的缘分,还有一个关于她和吴冷西的爱情长征故事。萧岩在延安台播音的日子里,结识了当时为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的吴冷西。从清凉山到王皮湾有40里地,吴冷西每到休息日都步行到王皮湾看萧岩,后来两个人建立了革命家庭。再后来,吴冷西提出广播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影响了一代代广播人。⑤ 80年来,从延安到北京,还有而今遍布全国的广播网络,以及代代优秀的广播人,都在延续和发扬延安精神,把声音献给祖国和人民,助推人民广播事业奋力前行。

二、把声音献给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人民广播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民广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播音风格: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⑥播音员在工作中也会根据稿件特色、节目需求、听众反馈不断调整播音风格,来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这些早期播音员的播音生涯很多都超过了40年,可以说,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广播的播音事业,都在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

1949年10月1日,人民广播事业开始了新的纪元,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城楼上實况广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那一刻,亿万人民围拢在收音机旁凝神倾听丁一岚和齐越传递出来的声音。许多听众来信说,他们听到了强大的陆、海、空军在天安门前行进的声音,好像自己也在天安门前一样……播音员是天才的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和非凡的灵感,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的一切诗一样地介绍给听众。⑦这就是广播的力量,也是播音员的声音魅力,把全国人民的情感连接在一起。

1947年8月16日,齐越开始了话筒前的播音生涯,成为人民广播的第一位男播音员。他把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广播大厦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当成工作的座右铭,⑧他播音时,一字一句斟酌,准确表达稿件的思想感情,播出了数不清震撼人们心灵的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齐越深情播送之后,鼓舞了前方战士和后方群众,成为播音通讯的典范;在录制《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过程中,齐越泣不成声,他演绎的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鼓舞和教育了亿万人民;1982年,齐越再次播录《把一切献给党》,把吴运铎回忆录里可贵的精神食粮传播给青年一代。齐越播音激情的主要来源是百姓生活,他经常深入实际,联系人民群众,跟他们做知心朋友,在思想情感上跟他们息息相通。他提出:要用党性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注意知识的更新并且学以致用,学习人民群众朴实真挚、活泼有力的语言。⑨齐越总结的宝贵经验是他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做中国人民的播音员”的真实体现,至今仍然指导着人民广播的播音工作不断向前。用齐越的话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人民播音、培养播音员。⑩齐越做播音工作长达40多年,忠实地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在人民广播战线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

《小喇叭》节目中的“故事爷爷”孙敬修热爱儿童广播,他把通过广播给孩子们讲故事当作一门科学,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是他一生的写照。?孙敬修在讲故事中融入教育,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他醇厚、慈祥,把真善美传递给孩子们,娓娓动听的故事成为几代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孙敬修讲故事可以追溯到1932年,当时,孙敬修就被邀请到广播电台为孩子们讲故事。孙敬修喜欢孩子,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每次到电台讲故事都用一颗慈爱之心感化他们。从1951年开始,孙敬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聘请为特约播讲者,在少儿节目中讲故事。1956年,《小喇叭》节目诞生,孙敬修成了节目中的“故事爷爷”;同年,康瑛调到了《小喇叭》,成为专职的演播员,她声音清晰、语调柔和、亲切自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小喇叭》和“故事爷爷”、康瑛奶奶伴随着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听众来信说:“我和弟弟妹妹都是《小喇叭》的忠实听众,《小喇叭》教育我们勇敢、顽强、诚实、刻苦学习,我就是在你们教育下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来也是带着《小喇叭》培养的优秀品质踏上了工作岗位。”? 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讲了60年,康瑛奶奶讲故事讲了30年,给新中国儿童广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新世纪,广播改革的步伐加快,节目栏目愈加丰富多彩,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身上那种热爱本职工作、甘于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没有变,也不会变。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主持人向菲在主持《神州夜航》节目期间,从2005年2月到2006年8月,用声音和思想的力量,用法律知识和爱心,劝导和感召5名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被称为“迷途者的指路灯”。2005年2月4日夜,自称辜三的在逃犯罪嫌疑人在短信平台留言向向菲求助,想与之交流得到指点。辜三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向菲跟他通话13天,耐心倾听并开导,最终陪同他投案自首。2005年2月22日,向菲在《神州夜航》播出特别节目《抉择》,打动了另一名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袁炳涛。2005年9月5日,在逃犯罪嫌疑人余昭明也向向菲发出求助短信,9月18日投案自首。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信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信任向菲的声音,是因为向菲把诚心献给了每一位听众,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不管“故事爷爷”孙敬修还是“迷途者的指路灯”向菲,都把真诚和热情投入自己挚爱的广播事业中,发扬了延安精神,服务人民大众,在不同时期不同节目中实现了广播人的自身价值。

四、结语

纵观人民广播事业80年的辉煌历程,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介,发挥了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以声音为尺度的技术變革,更重要的是给中华民族的独立以及新中国的诞生、繁荣和富强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民广播的播音员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充分发挥广播传播迅速、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传播与记录革命战争年代的动荡岁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用精彩的声音景观建构国家的精神与面貌,传承延安精神与优良传统,与祖国共命运同前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80年来人民广播服务、服从党在各个时期的不同任务,服务人民最高目标基础之上的播音传奇。

注释

①②汤翰璋:《创作的回忆》,《视听界》,1989年第5期。

③徐瑞璋:《50年前的红色电波——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党史纵横》,1991年第4期。

④王光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记》,《湘潮》,2004年第5期。

⑤刘辰莹:《她从人民广播的原点走来——访人民广播第一代播音员萧岩》,《中国广播》,2010年第12期。

⑥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⑦杨兆麟:《天安门前的实况广播是怎样进行的》,《广播爱好者》,1955年7月号第1期。

⑧杨沙林、姚喜双主编:《把声音献给祖国——齐越的播音生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⑨⑩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3页。

? 李立军:《甘为春蚕吐丝尽 愿做红烛照人寰——“故事爷爷”孙敬修的故事》,《北京档案》,2012年第5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史编写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史资料汇编(1949~1984)》,第173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聂巧)

猜你喜欢
播音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传奇 下
传奇 上
坚持,造就传奇
逍遥传奇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台新闻播音特点和技巧提升的探索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播音主持临场发挥语言技巧的掌控
新闻播音的语言风格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