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崛起,不断北上出击。从此,鲁国夹在吴、齐两大国之间,日子比较悲惨。
但在孔子晚年,鲁国的形势转危为安,大体太平。之所以有这样的大好局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都是子贡的功劳。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雄辩通达,善于经商,在《论语》中频频亮相,与刚直莽撞“一根筋”的子路形成鲜明对比。
子贡神话的诞生,来自一场旷日持久的游说。
齐国的田常想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几个老资格家族,于是决定先讨伐鲁国,提高自己的权威。
当时孔子还在卫国,听说了这件事,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国。国家到了危急关头,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可以不出手?”
子路立刻跳出来说:“我去!”孔子说:“你算了。”又有两个弟子想去,孔子也没同意。
子贡说:“要不我走一趟?”孔子说:“就你了。”
子贡到了齐国,对田常说:“您要打鲁国,这个思路不对。鲁国这个国家很差劲,是很难打的;吴国这个国家很强大,是很好打的。”
正常人听到这话,大概都觉得是“神逻辑”。田常果然“忿然作色”,你逗我玩呢?
子贡往下说:“我听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鲁国弱,打败它后,齐国国君的权力反而会增长,你图谋的事情就不好弄了;不如去打个强国,让你的反对派都去送死,你就可以独揽齐国大权了。”
田常一听,有道理,但要打鲁国的风声已经放出去了,怎么办?
子贡说没关系,你暂时按兵不动,我去让吴国来打你。
于是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夫差。
子贡说:齐国要打鲁国了,我觉得您应该去救鲁国。救鲁国显得您道德高尚,打败齐国显得您实力强大,简直是名利双收。
夫差说:你说得有道理,但是越国在我背后,想捅我刀子,等我打完越国再去救鲁国。
子贡说:这太耽搁工夫了,您打败越国,齐国也平了鲁国,这事传出去,人家会说您胆小,不敢惹强大的齐国,只会打弱小的越国。我去让越国跟着您一起打齐国,不就一举两得了。
夫差非常高兴,你去吧。
子贡到了越国,越国作为落后国家,听说子贡这么一位大文化人来了,非常激动。越王勾践除道郊迎,亲自到宾馆来见子贡:“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劈头第一句就说:我劝吴国去救鲁国,但是吴国想要打你——这是先恐吓,制造紧张气氛。
子贡接着说:你到底想不想找吴国报仇?不想却让他怀疑你,你也太笨了;想却让他知道,那就麻烦了;行动还没开始却让他先有准备,你就危险了——言下之意是,能犯的错你犯齐了,你是不是傻?
越王勾践给子贡“顿首再拜”,说我恨死吴王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您有招吗?
子贡说,吴国内患已经很深了,您就派兵去跟他北伐,还给他送礼。这次打齐国,要是吴王失败,您当然满意了;要是吴王赢了,他肯定要去打晋国。我去晋国走一趟,到时候你和晋国合作,不信弄不死他。
越王勾践开心得不得了,送给子贡厚礼,子贡当然不要。
子贡先去回复夫差,看着吴国大军北上之后,又奔晋国去,叮嘱晋国国君:做好和吴国战斗的准备。
果然,吴王夫差打败了齐国,就去黄池和晋国争当霸主,结果被打败。越国听说了消息,沿着长江下游的水道攻打吴国,最终杀掉夫差,灭了吴国。三年后,越国称霸。
《史记》是这么总结的:“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为了保证鲁国的安全,到处转悠了一圈,就彻底改变了春秋末期的国际局势。
但历史还有另一种讲法。
众所周知,记录春秋时代的历史,《左传》比《史记》靠谱得多。按《左传》的叙述,吴王夫差确实和齐国打了一仗,但这件事和子贡没什么太大关系。
春秋时代的霸主,并不是国力强横、战场无敌就可以。齐桓公开创的霸政是一套复杂的体系,霸主要尊天子,攘夷狄,兴灭国,继绝世,保护弱小国家,打击区域强权,维护国际和平……总之,责任很重大。
当时的吴国还比较落后,被视为蛮夷国家。夫差非常想得到中原的认同,所以格外热爱华夏文化。争当诸侯霸主这件事,晋国、楚国这些传统强国已经没多大兴趣了,夫差却要把这种国际关系强行重启。
李云中 / 绘
那些年里,鲁国欺负更弱小的国家,吴国就来打鲁国;鲁国被更强大的齐国欺负,吴国就反转来救鲁国。终于,慢慢确立了鲁国追随吴国、尊夫差为霸主的关系。
鲁哀公十一年春天,齐国攻打了鲁国,于是吴王夫差又来主持正义,去讨伐齐国,打了著名的艾陵之战。结果吴国大胜,杀了一批齐国的高级贵族。战后,吴王夫差给鲁哀公送去齐国甲士的人头,数量是三千颗。甲士是军中精锐,推算一下,齐军阵亡的数量可能达数万人,齐国确实是被打惨了。
墨家为什么要这么吹捧儒家?他们“吹捧”一番,最后是为了说儒家坏。他们要向国君表白,我们墨家才是忠臣,儒家是反政府组织,孔子是各种动乱的总源头。
但这一仗,吴王夫差是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来,并不是被子贡忽悠来的。
战争中,子贡确实也有亮点。夫差和齐国开战时,也喊上鲁国一起出兵,倒不是看重鲁军这点战斗力,而是向齐国展示,我的行动代表了国际社会共同的意志。身为霸主,做什么事身边都要有小国支持。
鲁国的叔孙州仇带着军队,跟在夫差身边。夫差赐给他铠甲和剑,说:“奉尔君事,敬無废命。” 认真地承担你的国君交给的任务,得到了命令,一定要完成。
吴王夫差大概觉得,这体现对人家的重视,是文明人的做法。吴国的铸剑技术很高,比中原华夏还高,送上一把剑,也是借机炫个富。
这一下,叔孙州仇傻掉了,因为中原没有赐剑的礼,国君给臣下一口剑,就是告诉他,回去抹脖子吧。
幸亏当时子贡在旁边,他快步上前,说:“州仇奉甲从君。”替他回答:“我接受您赐予的甲胄,追随国君您作战。”于是甲接过来了,剑没要,這事就算圆过去了。
《论语》记录,孔子去世后,叔孙州仇喜欢诋毁孔子,却对子贡评价极高,或许也和这件事有关。而夫差回去后,大概补习了这个知识点,后来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杀。
总之,这次子贡是很机敏,但属于战地花絮性质,跟大局无关。接下来几年,他还有些不错的表现,但也影响不到大国关系。
于是问题来了。司马迁诚然“好奇”,有时会采纳一些不太靠谱的信息,但自己不编故事。那么他笔下的那个子贡传奇,信息源头是哪里?
就现有资料看,这个故事很可能首先是儒家的对头墨家讲的。
《墨子·非儒》里讲:当年孔子到齐国的时候,齐景公本来打算给孔子一大块封地,被晏婴劝阻了。孔子就怀恨在心,派弟子投到齐国的贵族田常门下。
后来,齐国要攻打鲁国,孔子对子贡说:“举大事于今之时矣!”多年前埋伏的棋子就动了起来。子贡通过田常,让齐国改变计划,不打鲁国而去打吴国。吴国和齐国激战时,孔门弟子一边稳住齐国其他贵族,让田常借机发动叛乱;一边南下越国,让它在背后捅吴国一刀。
于是,“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死者不可胜数——这都是孔子策划的。
这就是说,《史记》里这个故事的梗概,《墨子》里已经有了。区别只是,后者不是突出子贡个人的作用,而是强调孔子领导下的儒家组织的力量。
墨家为什么要这么吹捧儒家?恰恰相反,他们“吹捧”一番,最后是为了说儒家坏。他们要向国君表白,我们墨家才是忠臣,儒家是反政府组织,孔子是各种动乱的总源头:孔某人深谋远虑,和叛贼同谋,费尽心机去做恶事,鼓励民众反抗统治者,教导臣子杀害君主,贤人干不出这种事。
《墨子》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孔子在鲁国做司寇时,和大贵族季氏一条心,抛弃了鲁国国君。后来,国君平叛,季氏失败逃走,城门已经关了出不去。这时孔子出场,展示了惊人的神力,劈断了城门的门栓,才让季氏脱身。
又比如,孔子在楚国过得不如意,就注意到一个叫白公胜的贵族,对当权的子西、子期心怀不满。孔子给白公胜物色了得力助手,后来果然在楚国策划了一场大叛乱,子西、子期都因此而死,楚王也差点遇难。
墨家还说,孔门弟子都学孔子,到处策划叛乱。为了让自己的举证显得更有力,墨家甚至把鲁国的叛臣阳虎,晋国的叛臣佛肸(音同“必息”),统统算成了孔子的弟子。
这大概能说明一个问题:帮你吹牛吹得最疯狂的人,很可能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