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德
摘 要:结合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分析了大棚辣椒的種植技术及常见的病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大棚种植;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9-0081-01 中图分类号: S626;S641.3 文献标志码: B
辣椒是一种常见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红辣椒是常见的调味品,青椒则是普通家庭经常食用的蔬菜之一。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利用大棚种植辣椒,可以实现寒冷气候中的新鲜辣椒供应,在提高辣椒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能确保人们对新鲜辣椒的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大棚辣椒的种植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 大棚辣椒种植技术
1.1 选种
开展大棚种植前首先要对辣椒种子进行选择,应优先考虑干制辣椒种类,再结合市场需求、种植气候等各方面条件,甄选产量高、上市早、抗逆性强的辣椒品种。
1.2 育苗
1.2.1 苗床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育苗方法较为多样,通常选择应用大棚育苗、温室育苗等,苗床面积以25~30 m2/667 m2为佳。配制养分时不可使用人粪或羊粪,以及未腐熟透的圈粪。切块育苗是当前最常用的育苗方法,塑料养分钵则是最理想的育苗器具。
1.2.2 种子处理
一般情况下,大棚种植辣椒的种子需求量为120 g/667 m2。种植时采用育苗移栽法,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2 ℃温水中约12 min,也可以选择用1%的硫酸铜溶液浸泡5 min。完成浸泡后用水冲洗干净,将种子放置于27 ℃的房间内进行催芽,4 d后约40%的种子露白即可。
1.2.3 播种
辣椒的苗期约70 d,最佳育苗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不能晚于3月10日,经过切块育苗后进行精量点种,在种子上覆土1 cm,再用地膜保温。要求播种前的种子符合相关要求,如进行浸种催芽且出芽率在40%以上,选择晴天中午播种为佳。
1.2.4 苗床管理
待辣椒出苗后,白天将苗床温度控制25 ℃左右、晚上15 ℃左右,每切块留2株壮苗。幼苗长出2~3叶后,在苗床上喷施甲基硫菌灵溶液1 000倍液可以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缓苗后,白天将温度控制25 ℃左右、晚上15 ℃左右,定植前15 d适当降温,同时做好控水炼苗工作。
1.3 定植
1.3.1 施肥
种植辣椒的地块不可连作,于秋末进行深翻,次年春天进行平土以保湿。施肥量为过磷酸钙25~50 kg/667 m2、硫酸钾5~10 kg/667 m2、磷酸二铵15~20 kg/667 m2;可以采用沟施或窝施进行施肥,同时施加5 000 kg/667 m2腐透的土肥。垄间距≥1.1 m,垄高约12 cm,垄宽60 cm。
1.3.2 定植
在4月下旬或是5月上旬的下午采用地膜进行定植栽培,定植前将霜霉威盐酸盐、甲基硫菌灵喷施在土壤上,可以起到预防病害的作用。
确定行距时可选择窄行或宽行,窄行间距30 cm、宽行间距60 cm。采用双行定植的方法,窝间距为30 cm,每窝定植2株,定植数量约8 000株/667 m2。如定植时天气过于干旱应带水移植,以提升幼苗的成活率。
1.4 日常管理
幼苗定植后还应彻底清除杂草,强化病虫害预防工作,并做好肥水监管。幼苗期应尽量降低氮肥的用量;植株蕾期应增加施肥量,注意使用氮肥时切勿一次性施加太多,以免引发落花、植株倒伏、挂果期推迟等现象;挂果期同样不需要施加太多肥料;通常于采收期进行追肥,且每次采收后都要再次追肥。
2 大棚辣椒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2.1 疫病
(1)症状:真菌感染是引起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以对辣椒的果实、茎叶产生为害。叶片遭受感染后,会形成很多圆形、颜色较暗的斑点,叶片周边为黄绿色;辣椒茎被感染后出现类似水泡过的状态,之后会散开形成黑棕色条纹,被感染的茎叶易卷缩和折断;被感染的果蒂呈暗绿色,如环境过于潮湿还会产生白斑,之后逐渐变成棕色直至烂掉。
(2)发病原因: 发生疫病的原因大多为环境湿度太大,温度过高。
(3)防治方法: 第一,与豆科轮种;第二,在选择种子时,必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并使用无病、无菌的新土进行育苗;第三,强化日常监管,加大配方肥、有机肥的施用量,并做好排水工作。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尽早移除被感染的植株。在感染初期建议采用杀毒矾进行预防,每5~6 d喷施1次,连喷2~3次。
2.2 病毒病
(1)症状:病毒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表现为植株畸形、叶子发黄等。植株畸形是指植株太小或变形,不易坐果或是分枝太多等;叶片发黄是指辣椒的叶子变黄,直到脱落。
(2)发病原因:发生病毒病的原因多为地势较低、定植时间太晚或土壤缺肥等。另外,蚜虫传播也是发生病毒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预防方法:首先,要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并实施换茬轮作;其次,要及时发现病害,彻底清除发生病变的植株,并在病变的地方洒上石灰;最后,还可以将辣椒种子在10%磷酸三钠溶液中持续浸泡25 min,或用毒硝等药物进行预防。
2.3 青枯病
(1)症状:青枯病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苗期症状并不明显,坐果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仅在中午时植株出现萎缩现象,傍晚植株会自行恢复正常。当天气干燥或温度过高时,发病约3 d后植株就会全部萎缩死亡,但是青枯病不会造成植株颜色的改变。
(2)发病原因:发生青枯病的原因多为土壤中的钾肥不足,以及由于田间排水工作不利,导致空气湿度太大、温度太高等。
(3)防治方法:首先,要及时在土壤中追加钾肥以改善土质。其次,在选择种子时,同样需要选择抗病性能较强的,并实施田间轮作。再次,可以采取降低空气湿度和温度的措施,以及采用穴灌方法进行预防。及时清理病株,并用生石灰对病株进行掩埋。最后,科学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在坐果初期可以选择农用链霉素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