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和对策

2020-06-09 12:02林丽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8期
关键词:成因习惯对策

林丽勤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是由家庭、个人、学校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只有做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改变不良习惯。

【关键词】教育;习惯;成因;对策

著名作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近两年,笔者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深切地体会到学生不良习惯对班级班风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习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以本班学生为对象,对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思考,以此提出改变的对策,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一)行为方面。上课爱讲话、玩东西、做怪动作、发怪声音来违反纪律,下课爱追逐打闹,捉弄同学、欺负弱小,打架、说脏话,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对老师和家长说谎等。

(二)学习方面。听课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不动脑思考问题、厌学,写字马虎,作业不按时完成或少做、漏做、乱做,做作业拖拉,依赖父母,更有甚者抄同学的作业等。

二、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

经过多方面的细致观察和了解,本班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氛围和教育环境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1.“托老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来照顾,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出于内疚从钱、物上满足孩子。加上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疼爱,什么事都顺从孙儿,疏于管教,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类孩子在课堂上喜欢拉着邻近的同学讲话,在班级里谁不顺从他,就生气骂人打人。这些都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孤独无伴造成的。

2.“加班型”家庭。这类家庭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父母为了挣钱,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孩子吃过晚饭后,就自己单独在家做作业,做好作业摆在桌子上等父母下班回来签名,自己就睡觉。这类孩子由于独立做作业,不懂也无人可问,作业常常有少做、乱做或不做的现象,家长下夜班回来就给孩子的作业签名了事,完全不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地做作业的坏习惯。

3.“包办型”家庭。这类家庭一般是父亲出去工作,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吃完有妈妈收拾,玩完有妈妈收拾……当然作业不会也有妈妈帮着完成。这类孩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不爱动脑思考问题。

4.“提前学习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操之过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孩子自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了,就不专心听讲,慢慢地就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5.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当。家长都期望孩子读好书,有出息。但由于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观念守旧落后。当孩子在犯错时,这些家长只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不懂尊重孩子,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去了解原因,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反感,不仅不良习惯改不了,还强化了这些坏习惯。

(二)个人因素。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玩耍的关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低,导致上课玩小物品,放学顾着玩而忘了完成作业,为了不被老师批评,就抄同学的作业;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低,学不得法,导致知识掌握不过关,跟不上大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放弃学习,不听课也不做作业。

(三)学校因素

1.“以分数论英雄”的影响。当今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成绩,轻品行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学业检测中成绩落后于同学,往往会被同学瞧不起,会受到老师和家長的批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在心理上形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思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无心上学,扰乱课堂纪律。

2.“重主科,轻次科”的影响。因为小学主科的学习(即语数英,低年级是语数)是和学校的综合评估、老师的绩效、学生的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主科的教和学,所以主科的课堂纪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次科(除主科外的科目)就相反,有些老师教学观念落后,不懂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认为学生学不学都无所谓,不去严格要求学生,导致有些学科的课堂纪律散漫,学生随意打闹。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日。”好习惯还没养成,不良习惯就得到了机会蔓延和扩张。

三、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教育转变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因人而异,是多方面的。要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必须像医生看病一样,寻因找方,对症下药。

(一)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

1.充分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使其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让家长明白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孤单,使孩子不会合作;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地学习,使孩子丧失乐趣;过度的批评,使孩子无法自信。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不能假手他人,不能只顾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沟通,关心和鼓励,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杜绝不良习惯。

2.借家长学校的平台,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让家长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规律、方法,从专家讲述的案例中受到启迪和鼓励,更好辅助孩子健康成长。

3.向家长推荐一些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困惑的心灵读本,从书中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掌握心灵沟通的方法,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家长的守护,让家庭教育更有成效。

4.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爱学习,遵纪守法,言行端正,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摒弃不良习惯。

(二)因材施教,扫除陋习

对于上课爱讲话和不听课的学生,要采取“亲近”的原则,当他们说话或分神的时候,只要轻轻地走近他们,无言的提醒,反复几次后,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对于上课爱玩的学生,首先要使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时候不可以玩。其次,可以采取卡片暗示法和行为价值奖励法来矫正:1.在卡片上写上“上课不玩东西”“专心听讲”等语句,放在学生的文具盒、书桌上和课本里等容易看到的地方,时常提醒,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2.上课不玩东西,认真听课就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促学,消除不良习惯。

对于学困生,老师要多关心了解,找出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设立阶段性的小目标,助其成功,及时表扬和鼓励,恢复学习的信心。

(三)学校阵地,群策群力

1.改变思想,以爱促变。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眼里只有成绩,只有主科,这样的教育理念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因此,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有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开展各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要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必须从关爱入手。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学生和别人闹矛盾,在学习上有困难,老师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挖掘其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等等,在“润物细无声”中打动学生,让学生因感动而改邪归正。

2.班任科任,齐心协力。教学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科任老师上完课,只要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就一定带到班主任面前来解决。难道学生习惯的养成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吗?所以,只有班任科任,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严格要求,才能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

3.凭借规则,适当惩罚。规则是指《小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比较薄弱,要常学常讲,让规则植根学生心中。惩罚不同于体罚,适当的惩罚要依据公认的规则,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要让学生明白被罚的理由,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及时跟踪学生被罚后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教育,改正错误。

4.利用平台,培养自信。学校德育处每月都开展文明星的评比活动。文明星包括学习之星、遵纪之星、礼仪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文明星的评比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一个平台,尽量挖掘后进生的优点,让他们当上文明星,使他们在校会上得到表扬和鼓励,树立自信,为不良习惯的改变创造条件。

5.家校结盟,教育合力。學校、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健康有用的人才。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或QQ群、微信群,和家长沟通联系,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老师家长共商良策,对症下药,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此外,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把家长们拧成一股绳,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家长间互帮互助,对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成就和谐班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己任,让好习惯正能量陪伴孩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文萍.差生转化策略初探[J].科教文汇(上),2016.

[2]区方志.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办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6.

[3]王奕敏,黎懿行.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德育研究,2012.

[4]郑学志.班级管理60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靳玉文.方法决定成败——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成因习惯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习惯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上课好习惯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