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琪 韩力争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体,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提出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素养 培育 措施
近年来,核心素养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引发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当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加强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大力开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培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
一、核心素养的由来及其内涵
核心素养作为舶来品,英文为“ Key Competencies”或“Core Competencies”,翻译为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1997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素养界定与遴选模式”(DeSeCo项目),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并将其定义为“价值观、情感、态度、技能、知识的整合和综合体。”随后,世界多个国家和组织均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欧盟(2006)发布《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整合了传统基本能力、新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了学会学习等八项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使欧洲成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发布《全球学习领域框架》,包含身体健康、社会情绪等七个维度,目的是要建立理想的学习社会,创造更美好的人类生活。这三大组织定义的核心素养,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获得成功必备的能力。
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并非是无中生有,也并非盲目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念,而是对素质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1994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此后二十年,中央提出多项政策,不断完善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陶西平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改变了知识本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2014年,我国发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教育体系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和理念。隨后,林崇德教授带领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素,是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的教育理念,与终身发展的目标向嵌套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德。明确回答了,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关键性素养,才能让学生成功融入社会。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人文底蕴不足,科学精神迷失
人文积淀素养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短板,当今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社会,许多西方国家通过影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中国传输其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年轻、富有求知欲、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使用者,使得大学生成为西方价值观渗透的主要对象,受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颇深,从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者,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大学生甚至没有完整的读完我国的四大名著,在运用人文知识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
另一方面,科学精神作为核心素养文化基础领域的重心,是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必不可少的素养,但是,大学生普遍缺乏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精神,对境外媒体和一些自媒体的报道深信不疑,缺乏思考能力和敢于探究的勇气,并不能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科学精神出现不同程度的迷失。
(二)学会学习能力一般,健康生活养成不佳
学会学习的应有之义是要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要有信息意识,特别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当今大学生是在填鸭式教育下长大的,部分大学生被迫学习,对学习没有热情,学习潜力受到压迫,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强,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
健康生活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然而大学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加之学习压力、就业竞争和感情纠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随之做出很多极端行为,从而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三)责任担当意识欠缺,实践创新能力匮乏
社会责任担当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具备的重要核心素养,在现实环境中,部分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淡薄,缺乏国际理解的责任意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问题愈发严重。部分大学生尚未分清自由和责任的界限,在享受自由的时候,对个人、社会和国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习近平提出:“大学生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周围的人和更多的人负责,进而对民族、祖国、社会和人类负责,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论断激励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也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大学生核心素养缺乏实践转化,学用脱节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实践育人也没有起到效果,既没有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也没有实现实践升华理论,一方面,从家庭到学校,家长和学校老师们都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和就业问题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行动上的矮子,对于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限制大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育人的目标不明确、考评机制不健全、师资水平不匹配,加之高校不断扩招,造成了部分高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实践育人的形式内容因循守旧,实践育人活动的范围不够大,使实践育人处于低水平循环,造成了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兴趣或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根据大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应该勇于探索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及发展思路,通过教育改革,培训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将教育改革推向高质量、高创新的发展平台。
(一)增设相关课程,培育核心素养
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内容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较为抽象的学科知识,而没有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成为学习的机器,生搬硬套答题模板,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和芬兰等国家的做法,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到大学课程标准中,使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对应清晰。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关注大学生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具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校应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制定符合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有针对性的增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科交叉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优化校园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心灵,升华学生灵魂,使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高校大学生还处于“拔节孕穗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还需要精心引导。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校可通过重视学风建设,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首先,高校师生应该抵制低俗文化进校园,流行的、大众的文化可以存在,但其主旋律应该是高雅的、经典的文化。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程度,努力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富有人文底蕴。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丰富,种类众多,高校定期 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情景感染、情感互动、文化感召来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实践训练,增加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体系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实践品格,能运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大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必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校也应加强对第二课堂和第三课题教育的投资投入,不断丰富拓展和强化实践育人。所谓第二课堂是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包括学生社团在内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在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包容他人,增强自我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团管理老师亦可培育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三课堂是包括暑期实践在内的校外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有利于大學生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把握国际大局,把个人命运同社会、国家的命运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代码:HLZXW18002
参考文献:
[1]林中月. 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DeSeCo.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Summary[EB/OL].[2017-06-25].https:// www.pisa.oecd.org/dataoecd/47/61/35070367.pdf.
[3]European Commissi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R]. 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7.
[4]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07):42-49.
[5]陶西平,张秀媛,李吉会.教育评价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5.
[6]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8.
[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人民网,2016-9-14:
[8]周咏南.习近平为高校学生作报告[N].浙江日报,2005-06-21.
[9]辛涛,姜宇,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基础教育论坛,2016(9):5-11.
[1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