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雨 杨锦秀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猕猴桃三大主产区苍溪县、蒲江县、都江堰市300个猕猴桃种植户的调查,实证分析农户标准化生产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猕猴桃主产区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综合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都江堰市、苍溪县、蒲江县;教育和培训水平的提高、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最后从推动标准化发展与完善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猕猴桃种植户;标准化;参与程度;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7-0045-07
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作用在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新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突出也最为迫切的需要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应的新支持政策安排也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因此,提升产业链升级、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正向激励绿色生产、质量兴农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对于标准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普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企业,最终都是通过关键的参与者——农户具体实施的。然而,从整体来看,农户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均不高[1-5]。关于不同农户间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测量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十分必要。猕猴桃是四川省主要优势经济作物之一,在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以及全省经济增长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苍溪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之乡;蒲江县猕猴桃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都江堰市是四川省猕猴桃产业牵头地区。三大主产区的猕猴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90%以上。基于上述判断,笔者以猕猴桃产业发展标准化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链视角,从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评价不同区域种植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程度和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丰富现有研究视角和结论,并为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1 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理论分析
1.1 标准化理论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订成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户推广,以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市场。在现代农业中,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以猕猴桃为例,通过对种植、采收、冷藏保鲜、鲜果质量评价、检测、标志、包裝、运输和禁用农药品种等制定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纳入规范生产范围。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农户参与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的程度,需以各地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文件为标准,对照农户实际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行为,判断农户在每一生产环节的生产行为是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本研究参考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0181T 001—2014《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都江堰猕猴桃种植技术规范》及《蒲江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苍溪县猕猴桃种植技术规范文件,结合调研地情况,建立猕猴桃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1.2 农户行为理论
农户行为理论主要以农民生产和消费决策行为为核心。舒尔茨的“理性小农学派”理论比较符合我国农业现状,笔者正是基于其理论假设开展的研究。舒尔茨认为,农户生产行为同样符合生产投入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假如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技术,那么可以将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看成是一种新技术选择行为。理性农户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内在动因即是利益最大化[6],只有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收益大于当前生产经营方式的收益,农户才会选择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除了农户的内部动因外,制度和市场导向充当着农户响应行为的外部动因[7]。由于农户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概念和投入品使用等认知程度偏低,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有限,大多数农户对农业标准化生产持有一种观望态度。
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2.1 数据来源
猕猴桃产业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苍溪县、都江堰市、什邡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等地为中心,以安县、雅安市、汶川县等地为辐射区的猕猴桃产业带,且近年来发展迅速,它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日益凸显。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及相关政策”课题组于2017—2018年获得的关于四川省水果产业发展的调查资料。调查对象包括四川省猕猴桃三大主产区:苍溪县、蒲江县、都江堰市的农业局、猕猴桃产业发展局及当地的猕猴桃种植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和龙头企业。在每个市(县)各选取2个猕猴桃重点发展乡(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猕猴桃种植户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或访谈。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问卷318份,剔除漏项、逻辑冲突、异常值等无效问卷1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00份,三大猕猴桃主产区各100份,整体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了90.91%。
2.2 变量选择
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效果,影响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因素主要分为内、外部环境两大类。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产主体的个人特征[8]、家庭资源禀赋[9]、预期收益[10]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知程度。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市场情况,政府对农户的培训力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对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很大[11-14]。而市场情况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是否健全、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综合服务水平等因素。李伟等认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及基层标准化综合服务能力是保证农业标准化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15-16]。参考已有相关研究[8,17],本研究将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的测算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解释变量分为5种类型影响因素:(1)物质资本,包括猕猴桃种植面积、家庭平均年收入、农机拥有数量、品种数量等;(2)人力资本,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劳动力数量、是否为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技术掌握程度、参加培训次数、获取信息难易程度、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知程度等;(3)农产品市场特征,包括商品化程度、销售难度、预期价格等;(4)政府支持,包括政府支持政策数量、政策宣传力度、政府监管力度等;(5)其他因素,包括风险态度、环保意向等。同时加入地区虚拟变量,以都江堰地区为参照,具体变量名称及变量类型、含义和定义方法等见表1。
3 实证模型
3.1 因变量
为有效评价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本研究按照标准化生产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分别在调研地苍溪县、蒲江县、都江堰市农业局或猕猴桃产业局各选择3位专家,通过向这9位专家发放专家打分表,对标准化生产各解释变量进行评价,运用YAAHP0.5.3软件对各环节重要性權重进行分析计算。
3.2 自变量
由于所测算的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的数值范围是0~1,若直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参数的估计将是有偏差且不准确的;而Tobit回归估计同样是不准确的[19]。因此,本研究采取双边断尾回归(truncated regression)法来研究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因素法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4 结果与分析
4.1 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评价结果及分析
运用YAAHP0.5.3软件对模型中各指标权重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根据统计结果(表3)得出,苍溪县、蒲江县、都江堰市的样本农户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参与综合程度分别为55.75%(中等)、48.77%(中等)、63.56%(较高)。苍溪县样本农户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最小值为25.76%,最大值为94.96%;蒲江县农户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最小值为24.31%,最大值为92.33%;都江堰市农户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最小值为31.49%,最大值为88.98%。三大主产区农户的参与程度主要集中在40%~80%(中等和较高)之间,达到80%以上的农户偏少。表明三大主产区的猕猴桃标准化推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户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达中上水平,其中都江堰市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综合程度最高。
4.2 标准化参与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 stata1 4.0 软件对农民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
4.2.1 人力资本 年龄(X1)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年龄越大的决策者,越不能接受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序。性别(X2)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男性决策者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比女性决策者更高。学历(X3)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学历越高的决策者,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程度越高,这符合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越理性的一般事实。
劳动力数量(X4)的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力数量越多,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高的可能性越大,这与猕猴桃种植面积(X12)的回归系数相印证,在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来参与标准化生产。农户类型(X5)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农户类型对于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影响极为明显,再次印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农业标准化有积极作用。培训次数(X6)在10%水平上正向影响种植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说明农业培训对于标准化生产有积极的作用。技术掌握程度(X8)、生产技术难度(X10)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下显著,且符号都为正,说明技术掌握程度越高,生产技术难度越小,参与和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意愿越强烈,可操作性也越强。标准化认知程度(X7)和信息获取难度(X9)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标准化认知程度高、较易获取生产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种植户,更愿意参与标准化生产,但是统计上都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标准化认知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对种植户实际参与标准化农业生产没有激励作用。
4.2.2 物质资本 家庭年收入(X11)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家庭财富与种植户在标准化生产上的参与程度关系不大。猕猴桃种植面积(X12)的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原因在于实施标准化所需要的人力较多,而在目前机械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种植面积越大,种植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程度越低,这也与农机拥有数量(X14)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相符合,农机数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机械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标准化生产。品种数量(X13)与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呈反方向关系,由于不同品种之间的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差异较大,因此,品种数量越多对于实行标准化生产有越大的困难。
4.2.3 市场特征 市场特征中各变量对种植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都没有显著影响,且商品化程度(X15)和销售难度(X17)与种植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呈反向关系。究其根源,在于销售方式。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种植户的销售方式是由商贩上门收购,收购者对于非标准化和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在收购价上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市场动力不足。信息获取难度(X13)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标准化认识程度高、较易获取生产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种植户,更愿意参与标准化生产;但是统计上都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标准化认知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对种植户实际参与标准化没有激励作用。
4.2.4 政策支持 政府宣传力度(X19)和政府监管力度(X20)对于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政策支持个数(X18)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在政策制定时,不能单纯依靠政策数量,而是应该对政策执行力度、监管力度给予更多的关注。
4.2.5 地区和其他因素 从地区虚拟变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都江堰市的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明显大于蒲江县和苍溪县。而风险态度(X21)和环保意向(X22)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程度。说明风险态度越乐观、越有环保意识的农户越倾向于参与标准化生产。这是因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较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得到保证。
5 结论与建议
农户是标准化生产的参与主体,农业标准化技术能否得到推广和运用的关键在于农户。研究结果表明,在物质资本类型影响因素中,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呈反向关系,农机拥有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人力资本类型影响因素中,农户类型(是否为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可促進农业标准化推广进程;在市场特征类型影响因素中,商品化程度高、销售价格差异不显著会阻碍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积极性;在政策支持类型影响因素中,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和政府监管力度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的提高;在其他类型影响因素中,农户对风险和环保考虑越多,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程度越高。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大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对猕猴桃产业机械化、设施化使用和推广的研究,不断优化区域农业装备水平。(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需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联结为利益共同体,互利互惠共同推动产业发展。鼓励农户以股份份额分红模式,与合作社形成利益联结,构建新型猕猴桃股份合作社。(3)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标准化认知度。针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对猕猴桃生产、采收、运输、储藏和营销等环节对种植户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重点强化农户的市场敏锐度和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意识,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不同生产要求;(4)加强标准化生产监管力度,强化猕猴桃产品认证。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监管。坚持“栽管并重,管理为主”原则,巩固完善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机制,督促专用标志使用者严格按地区猕猴桃产品标准进行种植生产。二是强化产品认证。通过地方相应组织向国家农业农村部、商标局等相关机构申请,强化猕猴桃的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区域商标注册和企业产品品牌注册,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这有利于构成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熊肖雷,李冬梅,冯 莹,等.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5):862-868.
[2]周衍庆. 全产业链模式下我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选择[J]. 农业经济,2015(9):63-64.
[3]陈立群. 全产业链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J]. 农业经济,2016(10):52-53.
[4]Popkin S L.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M].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22-35.
[5]翁贞林.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J]. 农业经济问题,2008(8):93-100.
[6]王 芳,王 宁,隋明姜,等. 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分析——基于河北、吉林、陕西、浙江4省份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3(9):67-75.
[7]周洁红,刘清宇. 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0(6):88-97.
[8]王 力,毛 慧. 植棉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分析——基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植棉区270份问卷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4(9):72-78.
[9]张 兵,孟德锋,刘文俊,等.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北地区农户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2):66-72.
[10]Kirumba E G,Pinard F. Determinants of fanners compliance with coffee eco-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n Mt. Kenya region[EB/OL]. (2010-09-23)[2019-01-14]. http://old.worldagroforestry.org/downloads/Publications/PDFS/PP10449.pdf.
[11]王 芳,陈 松,樊红平,等. 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河南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7(12):75-79.
[12]范小菲. 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为例[J]. 农村经济,2011(2):108-110.
[13]陈昌洪. 农户选择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农户的调查[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21-25.
[14]熊肖雷,李冬梅. 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种植业农户的调查与实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1-57.
[15]李 伟,梁富昌. 泰安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9):44-47.
[16]王亚栋,于 冷. 上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评价体系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33(1):114-118.
[17]乐 章,许汉石. 小农组织化与农户组织参与程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91-98.
[18]汪文雄,王文玲,朱 欣,等.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农户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7):62-68.
[19]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