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娜,陈 纲,2*,牛玉兰,刘瑜琳,成满平,刘 康,李中华,贺雅萍
(1.联勤保障部队第940 医院放射诊断科,兰州730050;2.武汉火神山医院放射诊断科,武汉430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以肺部炎症性病变为主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2]。该病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临床表现多样等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颁发的诊断标准,影像学表现对于新冠肺炎的确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4]。本文就2020 年2 月9 日至3 月10 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随机抽取并确诊的150 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利于临床诊断治疗。
选取2020 年2 月9 日至3 月10 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50 例,均符合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3-4],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或(和)下一代测序方法(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鼻咽拭子、痰及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均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将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0 例患者中,男性108 例、女性42 例;年龄25~79 岁,平均(59.3±15.4)岁,其中40岁以上者126 例(84%)。入组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等,绝大部分伴有纳差、畏寒、全身肌肉酸痛及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多表现正常或降低(具体分析见表1)。150 例患者中发病前有基础性疾病者21 例(14%),其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1 例,肾移植术后3 例,糖尿病3 例,脑梗死后遗症、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肺气肿及胃溃疡各1 例。
采用上海联影uCT760 64 排多层螺旋CT 扫描仪。患者头先入仰卧位,于平静吸气下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峰值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球管旋转时间0.5 s,螺距1.212 5,探测器0.625×64 排,采用0.625 mm 薄层重建。采用标准肺窗和纵隔窗显示图像,标准肺窗:窗宽1 000 HU,窗位-700 HU;纵隔窗:窗宽500 HU,窗位50 HU。
表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参照2020 年3 月5 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签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诊断标准[5],由2 名具有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副主任医师阅片分析并撰写报告,意见不同时以协商后达成一致的结果为准。
观察患者的肺部CT 病灶发生部位、形态及特征。CT 特征包括:磨玻璃密度影,实变,实性病灶,细网格征、铺路石征,结节伴或不伴晕征,与胸膜关系,支气管壁有无增厚、狭窄和扭曲,空气支气管征,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血管增粗征,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变形态包括:单形态表现、多形态表现、孤立性类圆形表现。发生部位包括:单侧肺、双侧肺、单侧单叶、单侧多叶、双侧单叶、双侧多叶。
所有新冠肺炎患者中,累及单侧肺15 例,累及双侧肺135 例。病变累及右肺79 例,其中累及右肺下叶61 例;累及左肺71 例,累及左肺下叶58 例。病变局限性于1 个肺叶者14 例,病变位于2 个肺叶者54 例,病变累及3 个及以上肺叶者82 例。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新冠肺炎发生部位
新冠肺炎呈多形态表现108 例,单形态表现24例,孤立性类圆形表现18 例。多形态表现者常混合存在,出现至少3 种以上CT 表现,主要为肺野外带有磨玻璃密度影、实变影、结节影、胸膜下网状及条索影等,具体分析见表3。
表3 新冠肺炎病灶类型
依据新冠肺炎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特征,将本研究150 例患者早期CT 表现分为以下8 种类型:(1)磨玻璃密度影表现60 例,淡而均匀的薄纱样密度,其内肺纹理走行清晰、自然,如图1、2 所示;(2)实变影45 例,为肺段实变,密度增高均匀或稍不均匀,实变影周边常逐渐移行为磨玻璃密度影,如图3所示;(3)细网格征或铺路石征48 例,在磨玻璃密度内部出现细网格状阴影,如图4 所示;(4)小结节影伴/不伴晕征15 例,病灶周围出现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如图5 所示;(5)胸膜下网状影、条索影60例,病灶沿着胸膜下呈长条片状分布,一般不引起胸膜反应,如图6、7 所示;(6)空气支气管征69 例,实变区内可见支气管气像,如图4、8 所示;(7)血管增粗征87 例,亚实性病灶内部可显示血管管径增粗,比近端更粗,如图9 所示;(8)多种形态混合存在108例,同一病例中,出现至少3 种以上CT 表现(图5 为同一患者多种病灶形态并存)。进展期CT 表现:病灶数目增多且范围明显扩大,可累及多个肺叶,下叶居多,密度增高,病灶分布由外周向中央推进,如图10(a)、(b)所示。重症期CT 表现:病变急剧进展,累及双侧全肺,呈弥漫性改变,严重时呈“白肺”征象,肺实质广泛渗出、实变,以实变影为主,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可合并亚段性肺不张,如图10(b)、(c)所示。消散期CT 表现:病灶逐步吸收,可遗留少许条索状高密度影,如图10(d)所示。
图1 患者1 胸部CT平扫轴位图像
图2 患者2 胸部CT平扫轴位图像
图3 患者3 胸部CT平扫轴位图像
图4 患者4 胸部CT 平扫轴位图像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病毒株系,其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 病毒,具有囊膜结构,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该病毒感染人类会导致疾病,其症状可轻可重[4,6]。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被传染的可能[7]。基于目前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1~14 d,多为3~7 d,以发热、咳嗽、乏力及全身肌肉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8]。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及头晕等症状,亦可引起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从武汉火神山医院收治的病例来看,多数患者预后好,少数患者预后差。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预后较差。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相对较轻,症状可不典型[8]。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乏力及轻微干咳等,无肺炎表现。重症患者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多在1 周左右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在短期内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9]。
图5 患者5 胸部CT 平扫轴位图像
图6 患者6 胸部CT平扫轴位图像
图7 患者7 胸部CT平扫轴位图像
注:患者,男,46 岁,确诊新 冠肺炎,病灶内部见血管增 粗征
图10 患者10 胸部CT 平扫轴位图像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侵入人体会导致肺出血、肺泡细胞脱落、弥漫性肺泡损伤及透明膜形成。根据目前尸检及组织病理表现总结其特点如下:肺脏实变,肺泡腔内见纤维蛋白样渗出物、浆液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部分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并见细胞脱落,巨噬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可见包涵体,肺泡间隔血管充血、水肿明显,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血管透明血栓形成。新冠肺炎患者肺组织见灶状出血、坏死及梗死,部分肺泡腔内渗出物机化,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部分支气管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少数新冠肺炎患者肺泡过度充气,见肺泡隔断裂及囊腔形成。新冠肺炎患者电镜下支气管黏膜上皮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新型冠状病毒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肺泡上皮和巨噬细胞呈新型冠状病毒抗原阳性,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9]。
胸部CT 对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核酸检测假阴性患者,高分辨力CT(high resolution,HRCT)可以显示其微细结构改变,为新冠肺炎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本组病例早期CT表现:新冠肺炎病灶常累及多个肺叶,多分布于肺野外带,紧邻胸膜,病灶形态可呈类圆形或单叶片状分布,也可以以多种形态混合存在[10],绝大多数表现单发或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影,部分磨玻璃密度影与实性病灶混合存在,呈网格状分布类似铺路石样改变,部分实性病灶周围可出现磨玻璃密度影,称为晕征(提示周围肺泡有渗出)[11]。新冠肺炎部分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一般不引起胸膜反应,且不按肺段解剖分布,与细菌性肺炎病灶分布有一定的鉴别意义[9,11]。新冠肺炎实变肺组织内可见支气管气像,支气管扭曲、变形少见,周围肺组织极少见到树芽征[11],部分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从外周向中央进展,病理多提示病毒性肺炎常沿着间质分布蔓延。在亚实性病灶内部,常可清晰显示血管走行,部分血管管径增粗,分析病理改变为血管周围间质水肿,并非血管内径的增粗。进展期病灶数目明显增多,范围迅速扩大,密度增高,病灶分布沿着支气管血管束从周围向中央推进,也可呈“反蝶翼状”分布,出现肺实变[12]。少数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肺内呈“白肺”征象,表现为大范围肺组织密度增高及实变影,支气管出现牵拉、扭曲,治疗后时好时坏,预后差。进入消散期,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可完全吸收(常在1 周左右),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肺实变影逐渐消失,部分病灶可完全吸收,也有部分肺内病灶向纤维化演变,残留索条影[13]。
(1)流感病毒性肺炎[14]:以甲型流感病毒导致的流感病毒性肺炎最常见,该类肺炎在疾病早期气管壁充血水肿,常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晚期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肺内水肿及出血。其CT 表现:早期从一侧肺叶开始,进展期逐渐累及双肺,呈磨玻璃样、斑片状实变影并快速融合,恢复期病灶吸收变浅,出现条索、网格影及肺气囊、肺气肿,一般于3 周左右吸收、纤维化,可与新冠肺炎相鉴别。(2)腺病毒性肺炎[14]:好发于婴幼儿及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该病起病急、伴高热、并发症多。CT表现:呈大叶性分布,实质及间质均可受累,可有肺气肿、空气潴留征及马赛克样灌注,部分病灶类似细菌性肺炎征象,如腺泡结节、磨玻璃密度影、实变等,可遗留不同程度支气管扩张及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与新冠肺炎相鉴别。(3)SARS 相关性肺炎[15]:该类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潜伏期为2~10 d,常表现为流感症状,如咳嗽、畏寒、高热并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病死率较新冠肺炎高,约21%患者为医护人员。CT 表现:以下肺累及多见,病灶常单发,为相对清楚的磨玻璃密度影,其内小血管增多、增粗,短期内进展迅速,后期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空洞、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可与新冠肺炎相鉴别。
综上,新冠肺炎确诊仍靠病毒核酸检测,但核酸检测时间窗较长且存在假阴性,尤其对于症状出现时间晚,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故较为准确的影像诊断在该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HRCT 对于病灶检出十分敏感,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对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