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三)

2020-06-09 06:18:28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刘长春
中国篆刻 2020年5期
关键词:王导江州王羲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 刘长春

三、从秘书郎起家

魏晋时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贵族子弟到了“弱冠”之年或是更少的年龄,就能获得官衔步入仕途,而起家又往往是秘书、著作。《初学记》卷十二,《秘书郎》条载:“此职与著作郎,自置以来,多起家之选。在中朝或以才授,而江左多仕贵游,而梁世尤甚。当时谚曰:上车不落为著作,体中如何作秘书。”按照王羲之的出身与门第,他应该是很早就可以出来做官的。他的兄弟辈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都刚过了“弱冠”之年,即获官位并先后做了侍郎、太守、将军等等。王家子弟以外,到处为王羲之延誉的周顗20岁刚过,袭了父亲武城侯之爵,拜为秘书郎。相比之下,早过弱冠之年的王羲之却依然一介布衣。王羲之说他自己,“吾素自无廊庙志”,并且一直推辞着从伯父王导对他的举荐。

曹魏时代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最初的设计当然是为了选贤举能,历史上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权力掌握在察举之人中正的手中,同时又由于中正出身于豪门权族,不能做到“贤有识鉴”,实施时间一久,流弊也就暴露出来了,逐渐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反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尚书左仆射刘毅上书《论九品之弊》,痛陈中正操人主之威福,品评人物并无客观标准,乃至对一个人的评价,十日之内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的不正常现象。出身望门的、有背景的、沾亲带故的, 即使是庸才,照样得到选拔与任用,而真正有才华的出身寒门的,即使是被推荐了,也只能在低微的官阶上徘徊,得不到进一步的升迁,更多的人因为无人举荐,却被排挤于仕途之外。诗人左思在《咏史诗》中说:“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谓一针见血。但是,这是由历史、制度、时间形成的,说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了。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想要从制度上加以根本的改革,显然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得不好,连政局都难以稳定了。所以,这项不合理的制度,仍为权贵所维护,也被顺延着执行下去。

王羲之《周益州帖》

史载,出身第一流高门的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七品)”(《晋书·王述传》)。当时,东晋刚刚建国,需要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实各部门的官僚阶层管理事务。作为开国元勋的王导,沿袭旧制,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一揽子向司马睿推荐了一百余人,担任政府的各种职务,时人称之为“百六椽”。其中也包括刁协、王承、卞壶、庾亮等这些出身高门且有才能的人,后来他们也都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他虽然很晚才出仕,而出仕后即拜秘书郎,固然因为王羲之具有不俗的才华,但他享受了世族大家的特权却是不能否认的。

王羲之才华出众,清鉴贵要,“爽爽有一种风气”,确实是当时的一个杰出人才。

晋·庾翼《故吏从事帖》

那时,他熟读诗书,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又健于谈论,与人谈玄,满腹经纶,以“辩瞻”而名闻遐迩;他品评时事、臧否人物,常常不给人家留面子,又有了“骨鲠”的美誉;善饮酒,更是不用说的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他明白地写在《兰亭集序》中的句子。他的风骨气度,“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庾亮称其“逸少国举”,是全国推重的一个人物。史书上说他“少有美誉”,也是没有可以异议的。刘绥“灼然玉举”,被人称为“在千人中也突出,在百人中也突出”的一个人物,王导以为王羲之不减刘绥。13岁那一年,王羲之去拜访老前辈,有“三日仆射” 之名的周顗,被周顗“察而异之”,从此成为忘年交。有一次,周顗在家里请客,高朋满座,宾客如云。王羲之谦虚地坐于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古人称之为“末坐”。可是没有想到,周老伯“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把刚刚炙熟的牛心割下来让他先品尝。而世人“时重牛心炙”,这样高的礼遇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少年王羲之由此而知名。至于他一直热爱着的书法,早成气候。当年,他给庾亮写信,一手漂亮的章草,使庾翼叹为观止,因而写信与羲之说:“我过去收藏有张伯英的章草十帖,南渡过江时走得狼狈,也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了,于是经常叹息这样精妙的墨迹从此永远见不到了。偶然之间看到足下答覆家兄的尺牍,如神之明,精彩之极,使我顿时感觉好像看到了先时的旧物一样。”而庾翼是当时的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眼界是很高的。这样一个评价,已经不低了。早年,王羲之虽有书名,却不如郗愔,也不及庾翼。庾翼甚至对他有“家鸡野鹜”之诮,现在却认为“伯英再生”了。

王羲之《远宦帖》

魏晋时代多名士。所谓名士,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真才实学。《世说新语》上说:“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先有“七贤”,后有“八达”,东晋的名士“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是把谈玄放达视为名士风流的一个标志的。不能趋时尚者,难入名士行列,也是被人看不起的。对于王羲之这样一位出身高门又怀抱着满身才能的人,是理应得到朝廷任用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一直推辞着王导对他的举荐?为什么又说自己“素自无廊庙之志”?有人说是因为与他父亲王旷的“不明下文”有关,而根据我的分析,则主要是他的清高自许,以及由此产生的特立独行。王羲之的“素自无廊庙之志”这句话,可以与谢安尝自言的 “无处世意”划等号。那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当时的名士高自标置,以隐逸为清高。即使做了官的,“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被视作一种理想人格。

俗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王羲之对待自己的婚姻,也好像无所用心,不太在乎。那时,郗鉴做着太尉的高官,驻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欲为自己的小女郗璇在琅琊王氏一门中找个佳婿,特地派遣门客送信给丞相王导。王导告诉郗鉴的门客说:“你到东厢房里任意选取吧!”话说那个门客走遍了东厢房,回去向郗鉴禀报说:“王家那些男青年都值得赞许,听说我为大人挑女婿来了,一个个都表现得很庄重、很拘束;只有一位躺在床上裸露着肚皮,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郗鉴听了,马上说:“正此好!”一打听,袒腹东床的年轻人正是王羲之,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他。这样一个故事,固然见出郗鉴不同一般的眼光,同样也折射着王羲之的率真自然甚至清高自许的人生风度。没有想到的却是:王、郗联姻以后,声气相求,互相支持,成为以后稳定东晋政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羲之从秘书郎起家以后,当过一年多的临川太守,又于咸和九年(324)被庾亮荐为参军、长史,跟随着他在荆州前线参与幕府活动长达六年之久。庾亮端委庙堂,又是有名的清谈家,平日语多诙谐。一次,他到寺院,见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一声不响,庄严得很。后来又看见一尊卧佛,禁不住要说笑话了。他说,“这位肯定是忙于引渡众生而疲劳了,睡得真香呢!”说得大家都捧腹大笑。他又去看望周顗,庾亮胖,周顗瘦,周顗先问:“你什么时候因为愉快而忽然心宽体胖了?”庾亮却不忙着回答,反问:“你又什么时候因为忧愁而忽然消瘦了?”互相打趣,机敏得可以。东晋时代的幕府生活是比较轻松的。加上幕府中又有殷浩、孙绰、王胡之等一批人,忙完了军事、民事,他们就天上地下地神聊。

王羲之《游目帖》

有一个气佳景清的秋夜,一弯新月挂在天边。这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明月,也是东晋人的明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王羲之他们结伴登上武昌的南楼,吟咏啸傲,谈论名理,正在兴头上。槛外长江,在如水的月光下静静地流动,波浪起伏。龟山、蛇山就像飘浮江上的两个巨大的圆球。如果收拢眼光,可以看到南楼四周的山光水光,十里荷花。还有,夜风飘送芬郁的香气。忽然,楼梯上传来沉重的木屐声,大家知道“胖子”庾亮来了,都想回避。庾亮却说:“诸位,诸位,不要走开,我这个老头子于谈论的兴致真还不浅呢。”说完,拉了一把高椅坐上,便和众人一起吟咏谈笑。以后,王羲之回到建康,也曾与王导一起登楼赏月,王导问王羲之说:“元规(庾亮)那时的风范,现在恐怕免不了要差一点。”羲之答道:“只是人们对山水景物的迷恋还依然如故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谓由来已久。可是以虚静之心,将山水游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两相皆得,逍遥于天地之间,并用文字纪录下来,成为山水记,却自晋人始。

王羲之《月半帖》

王羲之《秋月帖》

晋人欣赏山水,又由实入虚,进入玄思的境界。荀中郎登北固望海云: “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世说新语》)孙绰面对高岭长湖,闲步林野,“席芳草,镜清流,览花木,观鱼鸟,具物同荣”,想到的却是“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全晋文〈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晋人欣得山水之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了。

可是,面对国家的残破与百姓的危难,王羲之却常常以诸葛亮的“以天下为心”勉励自己,把清谈和游赏山水的喜好都丢在了一边,大事小事、惟勤惟慎。于是很得庾亮的器重与赏识。庾亮与王导素来不和,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庾亮欲以据荆州上游军事重镇之地位,联络郗鉴(时据下游京口)起兵讨伐王导。一时间,运筹帷幄,剑拔弩张。王导风闻其事,曾有信给王羲之,让他回到建康来任职,以脱离庾亮的节制。论公务关系,庾亮是羲之的顶头上司;论亲属关系,王导是羲之的从伯父,何去何从的确是颇费踌躇的。最后,王羲之拒绝了王导的建议而留在荆州。后来庾亮讨伐王导之议,由于郗鉴的反对而没有付诸实施,一场内乱终告云消烟散。在处理这样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问题上,王羲之以顾全大局而获庾亮“清贵有鉴裁”的好评。庾亮病重期间,还主动上表推荐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宁远将军。时在咸康六年(340),王羲之38岁。

江州(今江西九江),地处长江沿岸,东晋时或治柴桑(今九江市西南),或治半洲城(今九江市西),或治湓口城(今九江市),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舂陵水中上游以东地区。

江州是东晋的一个粮仓,又居荆、扬之间的军事要冲,地位非常重要。曾几何时,庾亮与王导之间为争夺江州的控制权成为政局的一个焦点。咸康六年(340)之初,庾亮病故,随后,郗鉴、王导亦先后死去,东晋的“三巨头”都已退出历史舞台。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允之亦亡于该年十月。王羲之出任江州剌史是各方面能够接受的人物。就这样,他由武昌匆匆走马江州履新了。

江州,既有“一山飞峙大江边”(毛泽东诗)的庐山,山上有裹在烟雨中的寺院楼台,辖区还有道教圣地龙虎山、三清山……自然、人文,皆为可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一颗敏感的诗心是可以识尽世间好山水的。然而,等待着王羲之的却是哀鸿遍野,饿殍千里的烂摊子。翻开史书,触目皆是“白骨涂地”“无复耕者”“死者大半”这样一些惊心动魄的词语。由于灾情严重,民不聊生,“仓库无旬日之储,三军有绝乏之色”。王羲之决心实行禁酒,这虽然是江州的破天荒第一次,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写信告诉朋友说:“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此救民命,当可胜言。”

禁酒可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历史上曹操虽然禁过酒,但只是为了办事。事情办好了,他也照样喝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兴酒量还不小呢!所以恃才负气的孔融就要挖苦曹操,说是“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他经常和曹氏抬杠,很不讨曹操的喜欢,后来曹操借故把他给杀了。然而这不过是个表面现象,实质性的问题是孔融不改旧习,以文坛领袖自居,闹得“宾客日盈其门”,让人不放心了。

两晋南北朝时无论贫富贵贱,饮酒已成风气,“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刘伶《酒德颂》)。名士与酒更是难解难分。刘伶病酒,阮籍醉酒,王忱无酒“便觉形神不相称”,阮修肩扛杖头钱,一个一个酒家喝过去,潇洒而不拘……壶中日月,杯里悲欢,妙处真是难与君说。一个人有悔恨要缓解,有回忆要追念,有痛苦要平复,有空中楼阁要建造,都要乞灵于酒。这酒,能禁吗?面对社会一片反对声,王羲之不为所动,“守之尚坚”。正是凭着他的卓越才能和一丝不苟的处事,江州重新获得了生机。

度过了饥荒,百姓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王羲之这才深深松了一口气。这时候,他性喜山水的天性,告诉他应该上庐山看看了。是呵!庐山,司马迁登过的庐山,所谓“神仙之庐”的庐山,就在他的治下,一年多来他只在山脚下凝望过它,那里在云里雾里的样子,让他无法猜测它真实的形象。它在大江边上拔地而起,气势应该比蒙山更加壮观吧?山一高,云就缠绵,在山上看云卷云舒,感觉又会是怎样呢?那一天,他也像司马迁一样从南坡登山,然后爬上碧霄峰,再折到含鄱口。南眺北望,长江如一根飘带,五老峰矮了下去,锦绣谷在云浪的拍击下,横看成岭侧成峰……步移形换,变幻无穷。他想:如果能够经常到山上走走,尘俗皆忘,也就把烦恼丢进了山中,人生应该是另一种景象了。于是,他想到建别墅,以后朋友来了,家人来了,也就可以在山上住下来。他在金轮峰下、玉帘泉边,挑选了地址。这应该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处别业,边上有他练字洗笔的墨池。据说,王羲之卸下江州刺史之职以后,赋闲六七年,躲在庐山潜心于书艺。楷、行、草诸体并进,博精群法。他每日写字毕,洗笔洗砚的墨池,至今故迹犹在。后来,他离开了江州,又把这处别业赠送给了西域僧人达摩多罗,也就是庐山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寺庙,叫归宗寺。 七百余年以后,“三苏”之一的苏辙走进了归宗寺,睹物思人,很是感慨,留下七律一首,诗曰:

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懒上紫霄峰。

墨池漫垒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

佛宇争雄一山甲,僧橱坐待十方供。

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

由于王羲之在江州的政绩和民望,于是,要提拔和重用王羲之的话题被一再提起。“朝廷公卿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晋书·王羲之传》)这就让人不明白了 :既然入了官场,现在又有了升迁的机会,却又“不就”“不拜”,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弄得推荐他的人都不高兴了,朝廷上也有了这样那样的一些议论。原本就妒忌他的人趁机散布种种流言,说他自私,置个人利害于国家之上;说他野心很大,还嫌官小呢……文友、扬州刺史殷浩着急了,连忙写信给王羲之。信是这样说的:

王羲之《适得帖》

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

王羲之《霜寒帖》

人的使用是与政治的盛衰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国家的兴盛,不是朝廷适应你的想法,而是你应该服从于朝廷的安排。既有批评,又有开导,话说得是很中肯的。而在这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又是权力这只魔手的一个操纵。王羲之,不过是桓温与殷浩矛盾焦点上的一枚棋子。于殷浩,是欲以王羲之为其羽翼;于桓温,又觉得王羲之没有野心,于他无碍。王羲之在给殷浩的回信中说,他并不是不肯为国效力,只是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地方工作,如果需要,即使是“关陇、巴蜀皆所不辞”。要知道,那时五胡乱华,关陇地区是后赵石虎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当年“石虎之乱”,穷兵黩武,强征民丁近百万人投入战争的火海,南征北战,永无休止。而巴蜀地区则为成汉李势拥兵盘踞,皆属虎狼之地。刀砍猛虎,箭射天狼,“宣国家威德”。王羲之甚至准备着初冬时节就走马关陇、或是巴蜀。他愿意提着脑袋效力的地方,别人愿意去吗?就像精卫填海、女蜗补天,没有一个人的灵魂比王羲之更纯洁、更无私、更博大了,如同贝多芬所说,“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王羲之在表明心迹以后,迫于压力,从江州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将军。活着,身不由己,就像被什么东西选择的结果一样。那一年,是永和四年(348),王羲之46岁。

猜你喜欢
王导江州王羲之
发脾气也分境界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王羲之 兰亭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50
王羲之书兰亭序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王羲之 丧乱贴》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1
王羲之品尝牛心
《江州帖》
中华书画家(2017年1期)2017-02-13 08:13:43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人间(2016年9期)2016-05-14 15:26:47
王导的“糊涂”有境界
有一个男人,竟如此风情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