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世卫、董海珠
在“漫步”了八个关于钢琴二重奏的话题后,今天我们终于要走进为这一体裁做出突出贡献、完全可以被誉为先驱级大师的莫扎特的原创钢琴二重奏音乐世界了。这里强调“原创”,是因为他有很多其他作品被后人拿来改编和再创作,成为钢琴二重奏,这些闪耀着“莫扎特动机和旋律”的作品我们今天将暂时“忍住”不讨论。
让我们先来把莫扎特的钢琴二重奏作品罗列一下,以便在下面的行文中便于对照和提示。四手联弹作品:奏鸣曲四首,分别是K358、K381、K497、K521;行板与变奏曲K501;另外,还有被后来复原的K357,疑似双层键盘拨弦键琴演奏的奏鸣曲K19d,两首最初不作为四手联弹构思的《幻想曲》K594 和 K608;双钢琴作品:奏鸣曲K448(357a),《柔板与赋格》(K546+K426),小广板与快板(无编号)。
以上这些钢琴二重奏作品,相较于莫扎特的创作总量,虽然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与后来的许多作曲大师比较,莫扎特在这个领域的成果显然是突出的,而且其中多首作品已经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
钢琴二重奏的历程基本与钢琴独奏艺术的历程是重叠发展的,而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生活起着主导作用的西方音乐,也是差不多从17 世纪开始的。“两架键盘乐器(今天习惯称之为‘双钢琴’)的作品创作于17 世纪后期就开始盛行。然而最早的四手联弹乐曲,可能要到18 世纪下半叶才出现。对于这一点不必诧异,因为如果两个人面对一架键盘进行演奏,那键盘必须足够大,这样两个人并排坐才有可能。同时,这架键盘乐器的音域必须大于四个八度,这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通常演奏者之一是女士,而当时的风尚女士的服装很宽敞。”以上的这段话来自罗伯特·列文 (Robert Levin)的描述。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一封写于1765 年7 月9 日的信件中说:“年轻的沃尔夫冈在伦敦写了他的第一首四手联弹曲。在那以前,从未有人写过四手联弹奏鸣曲。”因此有人认为,莫扎特是正规创作四手联弹的第一人,这是毫不为过的。但凡浏览过学习过西方音乐史的读者估计都会对一幅画有印象,这幅画大约绘制于1780 年前后,是年幼的莫扎特与姐姐一起坐在一架键盘边演奏四手联弹的生活情景画。
演奏莫扎特钢琴二重奏作品在今天看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现代音乐会钢琴在整体音响上的设计,以及制造材料和工艺上的结合更加适合表现浪漫主义及后来的音乐,同时,为了适应各种音乐厅场馆,这些现代钢琴自身的发音都很响亮。而莫扎特音乐的音响特性不是属于今天时代的钢琴所能轻易表现良好的一类。因此,在演奏前一定要有很好的考虑,尤其在演奏方法上,独奏如此,二重奏更加如此。下面,我们各选一首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以及一首比较特殊的《柔板与赋格》,来讨论一下演奏莫扎特钢琴二重奏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们选的是四手联弹奏鸣曲K381,一首精神抖擞的D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快板”(Allegro);第二乐章是“行板”(Andante);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莫扎特的四手联弹奏鸣曲相较于他的独奏奏鸣曲最大的不同,就是突出了交响性,而这首乐曲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交响化的四手联弹作品。开始演奏前,最首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好运用怎样的力度技法。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都是以和弦开头,而且都是“响亮”的号角般的声音。那么两个演奏者是否都应该用同样的力度去敲击呢?我们的建议:有力度、有张力,但是声音不能“爆裂”,声音要“包住”,不能散开。尤其第一乐章,因为第一个和弦后,紧接着就是音阶式的跑动走句,所以说,为了能更好地衔接,开头和弦只要起到类似“发动机点火启动”的作用就足够了,适当发力后立刻就要转入流畅的音阶跑动。第18、19 小节处的旋律音型让人不禁联想到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中精彩的乐句线条。演奏时,这个八度旋律线务必要尽可能地连贯,使得音乐有鲜明的造型感。二声部的演奏不是一味地弱奏加伴奏,必须牢牢抓住节奏,托住整个音乐的节奏脉搏。第39至51 小节二声部演奏者的表现力至关重要,既是旋律又是律动与节奏的控制者。第二乐章进入G 大调,音乐舒展,注意演奏不宜过慢。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二重奏的慢与独奏的慢,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二重奏会显得更慢、更拖拉。这点必须要意识到。第三乐章回到D 大调,虽然标了“很快的快板”,但不宜过快,要从容而明亮,节奏上有三连音与常规连续八分音符,这类“三对二”的节奏在独奏中没有问题,而在二重奏中则要留意,因为两个演奏者内心的节奏是会有误差的,需要在排练中进行很好的演练,并调整到最佳状态。
接下来我们看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K448。可以说这首作品是最具知名度、演奏最为频繁的双钢琴奏鸣曲经典曲目,也是一首D 大调作品。这个调性一贯以明快而又精神饱满著称,而莫扎特更是赋予其一种无穷的活力和生机勃勃的面貌。第一乐章是“有精神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第二乐章是“行板”(Andante) ;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这首作品除了具有交响性以外,更多地融入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竞奏成分,两架钢琴构成了一种非常立体的音响造型世界,相互融洽,绝没有“唯唯诺诺”的跟从,各自富于表现力,也不乏相互间的“对话”。总体而言,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演奏难度的大型作品,两架钢琴各自都有演奏上的技术性要求,需要两个演奏者在开始合作前各自先行解决。开始合作的时候,首先应该交流各自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演奏上的安排。在基本达成共识后,可能要试弹一些部分,每个乐章都可以试一些段落,目的还是先解决好声音力度上的平衡,因为双钢琴一起发音时往往比一台琴发音更难控制,相互间开始时的聆听会有些偏差,需逐步调节。可以通过先练习第二乐章,来磨合两个演奏者的声音,直到双方能够很好地互相聆听为止。
第一乐章两架钢琴在不同音域以齐奏方式进入,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两架钢琴一起强奏的分寸,不是纯粹声音上的“响”,而是更要注意音乐的动力和声音的饱满。这一乐章在演奏中,音乐“穿行”于两架钢琴之间,两架钢琴的乐句衔接非常重要,这也是演奏中不易掌握的要点。发展部由第二钢琴领奏的充满变化音的旋律导入,调性出现不稳定,音乐也变得复杂。第二乐章的旋律气息绵长,十分乐队化,演奏中两架钢琴要相互“咬住”,层层推进。第三乐章的音乐富于光彩,节奏点要牢牢抓住,对于两位演奏者来说都是不容易的,在这里,共同的呼吸与律动是核心要素。通常而言,莫扎特各类奏鸣曲的末乐章是更能考验演奏者驾驭键盘的能力的。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首莫扎特很特别的双钢琴作品:《柔板与赋格》(K546+K426)。这部双钢琴作品实际包括了莫扎特两部作品:一部是原先为弦乐而作的《c 小调柔板》(K546),另一部是稍早于《c小调柔板》创作的《c 小调双钢琴赋格》(K426)。今天,这两首作品通常搭在一起演奏,似乎有一种演奏“前奏曲与赋格”的感觉。莫扎特的音乐写作技法虽然总体而言完成了从复调对位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转化,然而这并不代表莫扎特对复调对位音乐创作不善把握,更不是写不好这类体裁的音乐。在他们那个时代,对位写作几乎是学习作曲最重要的技术课程和创作基本功。用莫扎特自己的话说,K426 这首赋格不是写给广大听众的,而是只属于他周围很小圈子的一种高级“写作游戏”。c 小调通常是莫扎特用来表达悲哀、忧伤和略带阴暗情绪的调性,展现给听众的是他的另一面—一个更加具有深度的莫扎特的音乐世界。演奏这部作品时应该更多地注意声音的厚度以及节奏步伐、呼吸、抑扬等方面的要求。速度上要留意标注的“Allegro”,说明作曲家并不希望演奏者习惯性地把这类情绪上比较抑制的作品演奏得过于拖拉以致缺乏流畅性。这令我们联想到东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差异,比如,西方音乐的很多葬礼进行曲实际都不宜处理得过慢。
以上就是我们这次的“漫步”,对莫扎特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小小采撷,以及对演奏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