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作为以山川林木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有着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发展源流及审美倾向。从青绿山水到文人水墨,都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当代山水画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法运用、题材类型、西方思潮影响、传统文化承继,以及相应的时代性、现代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挖掘,还有的研究聚焦于个案分析。比较而言,沿用传统画种的专门研究还不够充分。青绿山水是国画中山水画的一个分支,就其成就尤其是对当代的影响而言,始终缺少具备相应分量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宋力教授《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宋力在这部专著中,为我们建构了宏观的史学视野,系统梳理了青绿山水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同时书中列举了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的经典之作,对部分画作给出了细致精准的阐释和评介;对传统画论、当代山水、名家风格,以及结合自己作为青绿山水画家的创作历程和生命感悟,做了深入剖析和精彩呈现。
一、 个案研究与史学建构融会贯通
绘画作为一种自然记忆、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有着叙事性、抒情性和隐喻性等特征。绘画作品通过笔墨语言讲述故事,抒情寄怀,传达思想。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划分:现实主义强调真实,以写实手法,按照客观现实描绘事物,书写生活,记录时代;浪漫主义侧重抒情,包括个性彰显、心灵自由、审美创造等,感性和情感得到富有感染力的强化。而现代派绘画有别于传统,强调主观自我,多以抽象、超现实主义等表现方式,把形象从生活世界剥离开来,通过隐喻或象征,表达颓废、叛逆、荒诞的个体情绪和个性观念。
宋力在《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青绿山水创作的理解,现代青绿山水是对传统绘画语言的梳理和变异,对古典绘画形式的充实和演化,它能留住笔墨的氣息神韵,丰富勾皴点染的技法,变革单调陈旧的结构,增强色彩和生命气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于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青绿山水以丰富绚丽的色彩唤醒世界,唤醒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刻画动静相生的自然意象,定格山水草木气韵生动的美好瞬间,光影变幻里尽是奇妙的音乐旋律,诗意流淌静谧而明快,朦胧而通透,每一幅画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寄托一种情怀。
青绿山水色彩明艳,富丽华美,风格峻朗;文人水墨重笔情墨趣,由繁至简,“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见素抱朴,虚静空灵。山水画多注重抒情,无论入世之进取,抑或出世之隐逸,笔墨纸间想象丰富,情感丰沛,意绪绵长。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青绿山水诞生于晋隋,兴盛于初唐到中唐,影响绵延至今,先后出现了李思训、李昭道、王希孟、仇英、袁江等名家大师。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古典形态,注重用笔用墨和意象造型,以缤纷典丽的色彩强化视觉审美,体现出传统艺术对于美好自然的崇尚与皈依。这一绘画形式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同时也有着与中国艺术发展同步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和研究,宋力积累了对青绿山水较为深入的认知,在《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书中,他对青绿山水的形成、发展、衰微和复兴的过程有全面细致的梳理。以青绿山水与水墨加以对比,以及二者相互渗透,颇具独特的理解与认知。在学理层面,确立了自己的山水画观和艺术审美观念。从古典山水画的传统审美风格入手,以青绿山水艺术的短暂辉煌和长期暗流为主要线索,借助画史实例、画论文献及其他历史资料,深入剖析青绿山水诞生于晋隋、兴盛于初唐至中唐以及逐渐衰落的这一过程,从中体现出的传统审美风尚的演变历程,以及它在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起到的由此前侧重于“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政治属性向此后钟情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抒写转变的特征,并集中同水墨山水等绘画形式加以对照,从中分析青绿山水的历史发展动力以及走向衰微之原因。从一些具体画作的艺术追求和画面特征中概括总结出青绿山水画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宋力亲近文学,有文人的雅趣,始终保留不从众的文学审美判断,这也证明他在学者的理性思辨和学术积累之外,有着基于自然世界和生命本体的人文情怀。他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不放弃传统,也不会泥古前人。性情里,既有入世的深挚,也有出世的清寂,沉醉烟云之意,陶然岭外清幽,心志决定了才情与意趣。
二、艺术感悟与山水情怀浑然一体
《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书根据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艺术等诸方面因素,借鉴艺术本体论及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方法,探索这种独特的绘画体裁所潜藏的优秀审美品质。美妙的自然田园中,流动着如歌的行板,画家独特的情怀境界与山水声息呼应,人与自然水乳相融,笔墨赋予山水以新的生命内涵和内在灵魂,引领人体会画意。我们看宋元山水,或宽和质朴,或温润高致,或依笔意达情,或以墨色抒怀。这些画作其境高远壮阔,使人能够感受到作画时的激越情怀;有些画作其境深远幽邃,彰显着文人哲思的缜密谨严。
青绿山水是色彩在纸上的舞蹈,我们在山水之间看到了什么?灵山秀谷,崇山峻岭,清溪淙淙,江河汤汤,山水之间照见的是我们自己,山水是我们精神和灵魂的安放之所。在山水之间,月明风清,松涛竹影,我们登临一望,心境空明,与古仁人高远之心同在;宠辱皆忘,达至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些墨色不仅给了我们空间感知,还给了我们时间的流动性和生命的存在感,以及永恒的历史记忆和人生烙印。
绘画的记忆感是唯一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和取代的。图伊曼斯认为,有些感觉只有绘画才能表达。这个时代,我们距离自然、距离古风愈去愈远。富有创造性的、个人化的艺术形式,往往可以带给我们对习焉不察的事物崭新的审美体验。宋力画作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每一幅画,都是他的寻心之旅。都市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物质的诱惑和困扰,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里,找回心灵世界、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完整,宋力试图完成的是重建一个有形有情、有生命哲学之思和诗意浪漫之境的世界。
游走于自然田间,宋力是一个观察者、体验者,也是探索者和表达者。他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温柔的美好期许,对自然有着无限深情的倾心之恋,山水给了他艺术灵感,也赋予他生命质感。回归山水,是对物欲世界的疏离,游离于热闹的尘世之外,居于喧嚣的市井之上,他的自我省察和对生活的观省,充满了宗教式的神性。于他而言,山水是东方艺术的理想家园,也是生命的终极彼岸。
纵观中国山水画史,画家追求儒释道统一于审美理想,澄怀味象,澄怀观道,主客体因之获得统一。空无中寄有,实有中超脱,虚实同源,体用不二。观万物得其真意,写山水寓己深情。闲居理气,坐究四荒。以形蕴道,墨色生香。山川融入岁月烟云,线条柔和如晨风拂过发丝。目之所见,心之所悟,笔墨与自然浑然天成。江南烟雨,是北方的他者想象,是宋力选择艺术呈现和面对世界的方式。宋力画作于观察外物的同时,兼及主体自我抒怀。是画家与自然的对话、画作中山与水的对话;也是观者与自然的对话、观者与画家的对话。每一幅画讲述的故事,在观看中被阅读、阐释、理解和融入。对于画家来说,是理想和情感的达成,质有灵趣,山水之灵性被感知与呈现——“神飞扬,思浩荡”。
世界有着怎样的形态和面貌,每一个静心独处的时刻,我们是不是都可以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存在?远方和诗意并不会改变生活,内心的理想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方式走过每一段时光和每一段路途。今天的生活是复杂多元的,我们无法永远躲在人类的童年,与明净的天空、月色、大地一起,被心灵之光照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万物有灵论”,认为每一座山,每一块石头,都可能寓居着神灵,是我们抵达时间、历史和灵魂的方式。那些山间草木,可能从未被人类的目光触及,画家指认了他们,并且以艺术的形式使之获得永恒,在贴近自然的那一刻,获得了灵光。
三、理性思辨与创作实践相得益彰
《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書中涉及部分青绿山水的创作过程和技法系统,结合当代山水画创作实践,予以积极的启示和促进,借助最古老的山水画样式研究,为最前沿的时代绘画艺术注入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理路。宋力以青绿山水见长,兼及水墨。承继古典青绿山水艺术传统,在技法上多有创新,又融入现代艺术理论的学者素养和审美理想,渗透着对当代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浓厚志趣,情怀深挚,境界高远。其画作中对于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感触与思索,丰富了山水画的情感空间和精神内涵。
宋力热爱山川,由景及情,大青绿的浓艳,小青绿的淡雅,水墨渲染的如梦似幻,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自然牵挂和人世依恋。作为一个不多言的画家,他更喜欢用笔墨色彩来表达和抒写。他的山水画风格清峻,意蕴幽深。画面墨色自然含蓄,细腻舒展。画面经营不囿于景,意象表现不执于境。千山万壑,深藏春花秋水,自然静美,总有尘世温暖。生命感怀,成四时之变,心念微动,意随之渺远。画家藏在那些色彩背后,无声凝望,却胜过万语千言。宋力把院体画谨严富丽的装饰品格与文人画疏朗清淡的精神气质相融合,加之自己对自然生命的理解,都体现在其青绿山水的创作之中,刚柔相济,墨色辉映,语言纯净澄澈,画面充满视觉张力。
宋力的青绿山水,在技法运用和细节处理上,勾、皴、染、点,融合自己的心得加以创造;大青绿、小青绿和泼彩,既有继承,也有出新;自然、诗意、心境融为一体,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情怀。他笔下的山水,如宏阔的交响乐,如清婉的协奏曲,如温柔的小夜曲,如华美的圆舞曲,韵律典雅,情感细腻,结构、色调、线条完美结合,整体蕴藉丰富、笔触细腻,舒缓的如亲密恋人雨中漫步,静穆的如晴夜星空庄严神秘,壮丽的如海上日出汹涌澎湃,都美得令人心醉。在他笔下,山川树石、草木蹊径、亭台飞瀑张弛有度,遥相呼应,画面或跌宕,或恬静,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气韵生动。
以《徽乡印象》和《徽乡记忆》为例,画面层次分明,绿树掩映,层峦叠嶂,飞流直下,云雾环绕,在写实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对徽派文化的独特理解,笔法不乏现代空间意识,舒展与细腻并存,刚健有力,清越峭拔。宋力一向喜欢安静的表达,于无心处生出本心,色调清雅,如跳动在心灵琴弦上的一串音符。由近及远,天地之气韵交融,空间感的强化,拓展了想象生发的诸多可能。自然之美、建筑之美、理性之美,彼此渗透。徽州文化孕育了新安画派,这一画派饱含情感摹写家乡的山水,我们在宋力画作中感受到相似的情感。《齐云山记》和《玉屏云起图》有着浓烈的色彩,敷色明丽,笔墨厚重,生动洒脱,用色渲染上尤见功力深厚。远处山势苍莽,青山层叠,云雾弥漫,近处曲径通幽,山与小径,与掩映的亭台屋檐一角,彼此呼应;人的元素加入,打破了自然的寂静,多了世间烟火,增加了故事性。“鸣琴发逸响,嘉树含清辉”,历来是艺术家追求的美的至境。《青山·绿水·家园》《金色家园》《秀园春晓》几幅画作,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运用,丘壑之变,融合家园之感,美轮美奂之中自有人间烟火,意境华美,色彩悦目,匀净清雅。
宋力的山水笔墨,温柔细腻,触摸一草一木,都带着情感的温度,清凉其表,温暖其里,思绪也平和清简,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纯真气息,生命的质感旷达而又亲近,因为情生于山水之间而得到一种疏朗的身心自由。观者通过画家的笔墨感受他的足迹、目光、心跳、呼吸以及他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对爱的理解。在思想探索和审美创造的长路上,宋力不断追求,不断丰富,就像一位行吟诗人,画卷就是他的诗集。虽然烟雨迷蒙的画面上,山川草木、白墙灰瓦,均作静默,但当我们真正走进他为我们描绘的那些景致,却很容易感受到一个彼此关联的世界,每一笔都是他生命的记录,是美对他的召唤,是梦想对他的召唤……
我们在宋力的画作中寻找他表达的深层意趣,每个人的阐释可能会各有侧重,他独特的表现形式,笔墨的力度,情感的密度,在清丽悠远的意境中,有着山水与我同乐的志趣。宋力喜欢青绿山水,比起水墨,它有着更突出的色彩表现力,也更接近他心中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水墨更适合写意,漫漶的情绪,自由的笔法,内蕴着文人的隐逸心境;青绿山水多构图严谨,色彩明快,更易于表达热烈的情感,有着流畅而清晰的景象与情节。
宋力生于北国,习惯于平畴沃野和晴空万里,却更喜欢表现烟雨江南。江南的细雨,青阶、白墙、灰瓦,浓密的绿、葱茏的山、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数十年来,就这样一点一滴弥漫到他的画作之中。他的水墨充满了氤氲水气,色调干净而透澈。云烟雨雾,饱满而又轻盈,犹如仙境。画面的不同层次、光线、视角,构成不断延展的空间,又不断向内心探求,容纳了全部的世界和自我。既是庞大的世界,也是微小的自我;或者换个角度,是微观世界,与心游万仞、无边无际的自我。自然内涵、精神内涵和审美内涵,在他笔下建立起一种并行不悖的对应关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宋力爱山的厚重峻秀,也爱水的空灵剔透,他的笔墨让人有种内心安宁的归属感,这种姿态,不仅仅是陶渊明的南山东篱,也不是简单地对物化时代的拒绝和反叛。山水是他的理想家园,是心灵诗意的栖居之所,他落笔繁简交错,山重水复寂静杳然,一个背影、一角屋檐、一片远帆,多了人世的生机,也多了艺术的灵动。对广阔世界的眷恋和深情,在或凝滞或跳跃的色彩里,慢慢浮现,就像浮雕一样,立体,饱满,比梦境真实,比现实美好。
在他的徽州皖南写生系列作品中,水墨的点染渲淡,构成了墨色的奇妙混响。烟云淡远,水波浩渺;烟岚轻动,如月千里;烟霞缥缈,闲逸旷达。朴拙真挚,心思纯净,气韵悠远,尽得天然。画面清幽而意兴飞扬,淡远空灵而又柔和清润。内心深处的诸多情愫,有说不清的孤独,也有不欲明言的倾诉。无论是俯瞰人间,仰望江山,还是拥抱家园,江流云帆,青山旷野,亭台楼阁,自然抒写里有着切近的爱与暖。笔墨之间,人间烟火与世外桃源彼此呼应,声气同求,心心相和。
时代生活不断变迁带给人的分裂感,不仅仅是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的对立,还有对于时间的恐慌,对于未知的茫然。疲惫感、冷漠感、麻木感,都是生存的隐形敌人。我们与江河同行,却不能与之永恒,群山万壑笑看人间文明,就算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山川草木仍旧最接近神明。宋力尝试用干净的眼神去回应山水对我们的凝视,用干净的笔墨与山水庄重对话,用清洁的信仰唤醒疲惫的灵魂,这是他带给我们对山水画更深层次的认知和领悟。
宋力的《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书由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张艳梅:文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長,从事现当代小说研究、艺术现象研究。
(责任编辑 苏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