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节庆光影展演时尚传播及其对发展商旅文的启示

2020-06-08 15:50王文岩宋韶君
中国商论 2020年11期

王文岩 宋韶君

摘 要: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光影展演在国内外渐起热潮,成为城市夜间特色文旅的“网红”竞争点。借助“时尚传播”的视角,在对“光影展演”形成概念化的基础上,运用互动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揭示其主题性、科技性、连接性的“编码”策略,并从移情性参与和仪式性建构的角度解释观众对其进行协商性“解码”的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反思,以期发挥拉动“城市夜经济”、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后劲。

关键词:光影展演  时尚传播  夜间文旅  假日节庆  商旅文

在当代大众文化的生活中,重大的假日节庆、会议活动是展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契机,不仅能带动旅游、经济的直接增长,更有可能在“办好一次会”的过程中“搞活一座城”。其中,晚间景观规划在假日节庆方案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分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3D楼体、光影飘带、无人机编队灯光秀、全息光影秀等形式的光影展演在国内外渐起热潮,形成城市夜间的特色文旅活动。

借助“时尚传播”的视角,在对“光影展演”形成概念化的基础上,运用互动的“文化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揭示其作为时尚流行的传播学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国庆”晚间“妆容”的内容分析,发掘城市光影展演时尚化创意的具体“编码”策略;另一方面,从情感和仪式互动链的角度,解释光影展演如何调动观众的移情性参与,加强主客体交往关系的同时,建构起仪式性的民俗,完成意义协作上的“解码”。在此基础上,用技术批判的视角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审视,为光影展演时尚传播的后续发展路径提出思考,挖掘其拉动“城市夜经济”、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红利和效应。

1 光影展演:一种“时尚”的现象

广义的时尚传播“既包括风尚、方式和态度等无形传播,又包括时尚产品等商业性传播”。按照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观点,广义的时尚是超越了服装概念的文化性质上的意义体系,而“流行是时尚的必要条件,时尚是流行的必然结果”。城市光影展演何以流行,并作为一种时尚现象而进行传播?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人们在“灯火满市井”的美好情景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利用灯彩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古而有之,流传至今,伴随着当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以数字光影的迭代面貌融入大众的晚间休闲生活方式之中。

不妨将灯光秀、光影秀、无人机视觉大秀等词汇归入到理查德·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所使用的“展演”概念的麾下——“从动物、人类的仪式化行为,到日常生活中的展演,以及游戏、体育、剧场艺术、舞蹈、典礼、仪式等广泛意义上的展演”,在总括为“光影展演”概念的基础之上,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并考察它如何作为一种“时尚”现象传播开来。

2019年国庆期间,北京、天津、乌鲁木齐、南宁、重庆、大连、扬州、南昌等城市推出“70周年国庆特别版”灯光秀,天津方特、广州海心沙、郑州如意湖上空,则上演无人机“视觉大秀”。全国各地主题灯光展演以“霸屏”的频次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时空》节目也推出国庆特别板块《我爱你中国》,记录下全国多地“多彩灯光秀、为祖国庆生”的盛况。

以“灯光秀+光影秀”作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指数关键词资讯趋势检索,能够看到该组合关键词的“爆点”出现在2019年国庆期间(图1),有277690篇(2019.9.30—10.6)相关媒体报道,是2018年同期资讯体量106,929篇(2018.10.1—10.7)的2.6倍。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趋势显示(图2),“灯光秀+光影秀”的搜索热度近年来稳步攀升,常在节庆档期(元旦、国庆、春节等)出现小高峰,最高搜索频次出现在2018年十一期间(2018.10.1—10.7)。也就是说,2019年媒体资讯顶点的出现略晚于事件搜索的高峰周期,两组数据均揭示出城市光影展演在大众节日生活中所呈现的流行趋势。“新时尚的生成和传播体现了某种文化体系在主流文化竞争中的胜出”,光影展演作为一种时兴的晚间休闲风尚,自然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竞争力。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有言“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媒介的发展总是顺应着人的感官而演进前行。在“老三样”的线下娱乐方式——KTV、看电影、逛街之外,光影展演开辟出了一块新的疆土,丰富了市民夜间活动内容,体现出对时代性的“视觉文化”“景观文化”转向的一种顺应,更满足了受众娱乐性以及当下的感官体验需求,在“既是技术,也是内容”(陈念群.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91.)的数字特效技术赋能下,成为艺术与时代生产力亲密合作的鲜活例证,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广泛传播开来。

2 时尚“编码”:主题性、科技性、连接性

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关于主体交往意义互动的“文化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指出:“意义生产是对实践进行诠释的结果,诠释要求积极使用符码,即编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之中,而在另一端,人们通过翻译或解码对意义进行维持和解读。”作为一种时尚现象流传的光影展演是如何得以编码并展现的,哪些符码被纳入这一时尚现象的建构中?在综合考虑地理方位及光影展演特色的基础上,笔者选取2019年国庆期间几个典型城市的光影展演案例,对典型性的晚间“妆容”进行内容分析,以期对这类文化现象的编码策略进行探究(见表1)。

对以上案例进行简要内容分析,能够看到光影展演实则融合了多重混合编码,主题性、科技性、连接性的编码策略共同铸造了这一传播现象独特的时尚属性。

2.1 主题性

節庆活动中的光影展演具有较强的主题性。以上案例分析中,多数城市的光影秀都有明确的主题冠名,且有章节或主线上的段落设置,以二段、三段式为多。视觉呈现方面,红色、金色配色的光影秀居多,五星红旗、五角星、礼花等视觉意象高频出现,且多辅有当地特色风光、旅游景点主题、城市发展口号等形象元素。文本内容上,“祖国万岁”“70”“我爱你中国”“向祖国表白”“ICHINA”等字条是国庆光影主题视频的“标配”,且常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表现。例如,上海首次在陆家嘴、外滩、虹口滨江实现光影变化与背景音乐的同步呈现,《我和我的祖国》《红旗颂》《东方红》等是国庆光影秀“歌单”的热门之选。总之,视觉元素、文本内容以及音乐素材等各方面形成联动,共同烘托出进行状态中的主流的节庆主题和氛围。

2.2 科技性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多地为感官型的经验所着迷,光影展演颇具“科技性”的编码形态很容易将人带入对新奇感官体验的陶醉和想象之中。就像新闻中所报道的:“闪烁着五彩灯光的无人机,在夜空中组成不同图案与文字,极具科技感的飞行表演令现场游客大呼过瘾”,面对裸眼3D、楼体激光、全息投影等新潮科技概念包装下的光影展演秀,人们往往会产生“视觉快感奇观性的快乐”感觉,加之对视觉材料天然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文化意义得到有效接收。

2.3 连接性

光影展演的呈现形式能够在受众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上产生有效的“连接”。能够发现,光影秀的呈现位置多选择当地历史、风光、人文特色的集聚地,在西安古城墙、杭州西湖、青岛浮山湾、上海黄浦江等场域,光影展演“连接”了历史与现代,“通过对表演空间场所特有的如桥、楼体建筑、湖泊等特征性物质存在物的数字化装点,使其在保留原有特征样貌的同时,与现场的表演空间形成连接与照映的‘物质连接类空间奇观”。地理景观在科技创意的赋能下,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亲昵接口,艺术、科技与生活得到有趣联合,受众在这样一个颇具“奇观性”的场景中,共情于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享用到当代城市公共生活资源的普惠,这正是当代所倡导的文明、健康时尚传播的真谛所在。

3 时尚“解码”:移情与仪式

除了编码方面的时尚建构之外,光影展演形式緣何能够回应并满足人们对新型晚间休闲方式的需求和期待,得以协商性“解码”,并成为当下日常大众视觉消闲的“爆款”?这里,选取2019国庆光影展演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三段观众采访,并对其进行简要的文本内容分析,可以发现“移情”与“仪式”是观众对光影展演进行解码的关键所在。

“‘看了国庆阅兵后,晚上出来再看国庆彩灯,我太骄傲、太自豪了!来自江西到成都看望儿子的胡女士挥舞着手中的国旗,激动地倾诉着。”“‘今天晚上来天津方特,就是为了看无人机表演!这么炫酷的表演,大人、小孩都喜欢。游客王先生开心地说。”“孩子牵着父母的手,挥舞着手中的国旗,一起歌唱。‘太美‘非常震撼‘看得我心潮澎湃‘大爱祖国,大爱上海…… 现场游客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心情。”

3.1 移情性参与

其是情感层面的移情性参与。从以上三段观众采访中,能够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情绪”,光影展演在带给人们感官震撼的同时,更让大家收获了情感上的莫大感染,爱国热情“爆棚”。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把人类存在两种思维模式——感性认知基础上的快速思维和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慢速思维,概括为“快思慢想”:快速思维下,人们沿着简单的“蒙太奇思维”模式,臆想相关的因果关系;慢速思维则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表象前保持冷静的克制和理性。

相较于文学、戏剧、影视等传统艺术欣赏过程中,情绪随故事、情节而变,光影展演的表演形式更突显“讲述”方式,淡化情节过程,展演通常短小精悍,在3~20分钟,炫目的视觉设计加之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分分钟都在刺激肾上腺素的释放,很容易令人产生感情上的“冲动”,沿着感性认知上的快速思维,浸入到浓厚的主题氛围中。这种“时尚”的展演形式,能够在加强的主客体交往关系的同时,调动观众的移情性参与,进而完成意义协作上的“解码”。

3.2 仪式性建构

其是上升为一种被建构的仪式性“民俗”。“来自江西到成都看望儿子”“大人、小孩都喜欢”“孩子牵着父母的手,一起歌唱”……三段报道中能够提炼到另外一个“家庭”的话题点,就像除夕夜吃饺子、看春晚一样,国庆光影秀为家人、好友提供了一个聚集在一起的“由头”。德国学者克里斯托夫·武尔夫(Christoph Wulf)在关于“家庭幸福的仪式研究”中指出,“家庭的日常互动仪式和家庭节日仪式是创造幸福的最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家庭仪式有助于家庭归属感和家庭凝聚力的形成”(Wulf,2018)。家人、亲友共同观看光影秀的行为,正是一种家庭成员间仪式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建立仪式、建构仪式性“民俗”,家庭成员间建立起情感共享和连接,彼此传达美好的祝愿,分享节庆的喜悦,个体的情感能量得以激发,归属感油然而生。

一个没有“黏连”的社群不是一个优质的社群,家庭关系的维系尚且需要某种仪式的纽带,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更是如此。这种被建构的仪式性“民俗”,使人们在相互在场的一种确认和连接中,获得了共同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时尚轻松的休闲的观看仪式,聚焦主题,完成对节日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社会精神的体认和解码。

4 光影展演与“夜经济”:对商旅文协同发展的启示

城市光影展演不是简单的城市亮化工程,也绝非是片面地搞些灯光装置的“灯光经济”。作为“城市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影展演是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消费形式。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中明确指出,应当“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光影展演在当代城市晚间休闲生活中的流行,对于如何搞活“城市夜经济”、促进商旅文产业协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4.1 延展全时景观 植入文商观念

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光影展演在提升空间环境质量、丰富大众晚间休闲体验的同时,延展了节日节庆城市“全时”景观,促生了多元的晚间休闲方式和蔚为壮观的城市时尚文化景观。以光影展演作为城市夜游景观“卖点”,通过政府主导、文化机构、企业参与的多方共商构想的方式,盘活文化和商业资源,巧妙的将节庆、地域相关的文化观念或商业元素植入其中,彰显其所附加的主题性、地域感文化审美价值,培育包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内的消费主体,使公众在颇为新鲜的体验中,完成意义的认知和消解。

4.2 突出地方特色 融入城市形象

城市光影展演不仅要契合假日节庆民俗文化主题,体现鲜明的主题性,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千城一面”,充分结合并利用本地的地理、人文优势,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较强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夜间旅游景区,并统一于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城市夜游空间,将城市光影展演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的利器以及繁荣“城市夜经济”、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从根本上“搞活一座城”。

4.3 尊重艺术规律 释放红利效应

光影展演作为当代时尚流行艺术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充分认识并尊重光影展演艺术形态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平衡好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才能维持其艺术生命力,顺势将蕴含的潜在文化价值转化为拉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需指出的是,尤其要警惕光影展演陷入某种意味上的技术陷阱,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制品。为此,需在内容层面聚焦大众兴趣,拓展这种时尚传播形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技术层面找到与内容相匹配的设计、创意、叙事、节奏等的优化配位,扎扎实实形塑为文化产物,发挥出城市光影展演作为一种健康的“时尚传播”模态所本应具备的潜能和后劲,挖掘其拉动“城市夜经济”、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的红利和效应。

参考文献

孔令顺.时尚传播:身份的体认与学科的拓展[J].现代传播,2016(12).

赵春华.时尚传播学[J].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王文岩.空间化·仪式化·媒介化:数字化表演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學,2018.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赵高辉.城市时尚传播的文化起源与当下建构[J].当代传播,2018(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于萍.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改革与战略,2010(10).

曹晓宁.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夜游经济发展[J].人文天下,2019(5).

Richard Schechner, Performance Theory[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8/2003.

Stuart Hall(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M]. Sage Publication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