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交流

2020-06-08 09:24王宁
锦绣·上旬刊 2020年3期

摘 要: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深厚的交流历史。百济作为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存在的国家,在五至六世纪,其外部形势日趋复杂。公元475年,高句丽占领汉城,百济被迫向南迁都,丧失了北方大部分的领土。为了在三国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获取中国的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五到六世纪,百济积极主动地对中原王朝朝贡和请求册封,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百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拟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方面探究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交流。

关键词:中原王朝;百济;对外交流

一、前言

百济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建立于公元前18年,亡于660年。在这将近700年的时间里,中国改朝换代频繁,从分裂走向统一。百济与中国的交流的历史比较早,时間跨度也比较长。百济同中国的交流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在政治上,百济与中国的政治来往主要是朝贡和册封,期间还有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请求。在经济上,百济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官方贸易。在文化上,百济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在佛教、儒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百济都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国内对百济与中国交流的研究不是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拟以五至六世纪的朝鲜半岛局势为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百济与中国的交流。

二、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交流

1.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政治交往

百济与中原王朝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比较早。据记载,“(咸安)二年春正月辛丑,百济、林邑王各遣使贡方物。”这是中国正史典籍中所记载的百济最早地一次向中原王朝朝贡。公元372年,百济近肖古王向东晋朝贡,得到东晋皇帝的册封。此后,百济与中原各王朝的政治来往不断。为了更具体说明百济与中国各王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分两个时期进行论述,即五世纪百济和中国各王朝的政治交往与六世纪百济与中国各王朝之间的政治交往。

首先是五世纪百济与中国的政治交往。五世纪,百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汉城时代(前18-475)和熊津时代(475-538)。在汉城时代,百济的国力迅速增强,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这一时期,百济向北扩张,在和高句丽的战争中取得有利局面,扩大了疆土。同时向南扩张,领土面积不断的扩大。百济为了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积极的对外交往。而中国作为当时东亚的政治交往中心,成为了百济的主要发展对象。

据记载:“(东晋)义熙十二年,以百济王余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刘宋永初元年)秋七月甲辰,镇东将军百济王扶余映进号镇东大将军。”在五世纪的汉城时期,仅史料记载的百济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册封关系就不下20次。由此可以看出,汉城时期的百济与中国保持着相对密切的政治来往。这些交往绝大多数都是朝贡和册封,但也有军事上的请求。例如,公元472年,百济派遣使节出访北魏,请求北魏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没有得到北魏的同意。

公元475年,汉城被高句丽所占,百济被迫南迁。据史料记载:“九月,王师兵三万侵百济,陷王所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掳男女八千而归。”高句丽占领汉城后,百济迁都到三韩旧地熊津(今公州),进入了中期“熊津时代”。在与高句丽长年的战争中,百济国力大衰,再加上百济统治者内部争夺王权的斗争,使百济的国力不断被削弱。因此,百济南迁后,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因而为了对外寻求军事援助,解决百济的外交困境,百济仍与中国各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来往。当时,南朝时期的南齐与百济交往甚密,两国之间的交往也以朝贡册封为主。

其次是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政治交往。六世纪,百济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熊津时代(475-538)和泗沘时代(538-660)。六世纪初,百济由武宁王(501-523)统治。武宁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新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百济政局逐渐安定,国力逐渐得到恢复。这一时期,百济与南梁交往密切。据记载:“(武帝天监元年)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大进号镇东大将军。”从中可以看出,百济武宁王时期与南梁的交往绝大多数也是朝贡和册封。

百济武宁王之后,圣王(523—554)于538年迁都泗沘(今韩国扶余郡),并将国号改为南扶余。百济的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离中国很近,为百济和中国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为了进一步加强综合国力,百济在迁都之后迅速发展文化事业。迫于当时的半岛局势,百济与中国南梁、南陈、北魏、北齐、隋都有交往。隋统一中国后,百济为了获得统一中国的支持,积极向隋朝朝贡。此后,百济与隋朝也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在这些交往中,绝大多数也是朝贡和册封。据统计,这一时期百济与中原各王朝交往共计17余次。

上述已简要地论述了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各朝代的政治交往,从中可以看到百济与中国各朝代政治交往有以下二个特点:

其一,百济与中国的政治交往非常密切。在五至六世纪这两百年的时间里,百济与中国的政治往来共计50余次,几乎每四年一次。这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是很不容易的,如此频繁的政治往来充分说明了百济与中国交往的密切。

其二,百济与中国的政治往来主要以朝贡和册封关系为主。公元372年,百济第一次向中国朝贡,之后两国之间的政治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百济与中原王朝建立朝贡与册封关系的目的是提高其国际地位,以便在三国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同时希望得到中原王朝的援助,缓解其在争霸中的不利局面。因此在五至六世纪,百济积极主动的与中国各王朝交往,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2.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经济交流

百济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时间比较早,两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朝贡往来进行的。例如:440年,“武都王、河南王、百济国遣使献方物。”534年,“甲辰,百济国遣使献方物”等等。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五至六世纪,百济经常派遣使节到中国献“方物”。当百济使臣来往中国时,通过朝贡的方式献方物,同时中原王朝回赐所进行的贸易称之为“朝贡贸易”,也就是官方贸易。只要百济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时候,这种贸易便会同时进行。因为中国也回赐百济大量物品,这使得百济非常重视朝贡贸易。当时,中国作为东亚的大国,经济实力强大,中国需要朝贡贸易来满足国内统治阶级的奢侈品需求;而百济通过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可以获得大量的回赐品,对于一个土地贫瘠的小国来说,这些回赐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双方之间的经济交流的内容也比较多样。541年,百济“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槃》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剌并给之。”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百济从中国得到回赐中有书籍文具、技术人员和儒学博士等等。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经济贸易,同时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尤其是对百济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五至六世纪,百济虽然在与高句丽和新罗的战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但经济上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通过对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经济交流的分析,可以看到百济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百济与中国的官方贸易兴盛。在这一时期,百济与中国的政治交往频繁,从而带动了百济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在百济与中国的官方贸易中,百济向中国主要输出的物品有铁制品、人参、海产、毛皮、马匹等,从中国换回陶器、佛具、丝织品、瓷器、书籍、武器、船舶等等。特别是船舶制造技术的提高,使百济开辟了新的海路同中国进行经济往来。

其二,百济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以海路交易为主。这与地理条件和当时的东北亚的国际局势有关。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北部高句丽阻挡百济商人去往中国的路,所以百济很难通过陆路到达中国。因此,当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大部分通过海路进行的。

3.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百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百济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随着百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高句丽及中国文化的影响,百济的文化也兴盛起来。尤其是六世纪中叶迁都到泗沘城以后,百济的文化出现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局面。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可以从佛教、儒学、工艺美术这几方面研究。

首先是佛教方面。佛教是通过中国传入百济的。据记载:“胡僧摩罗难陀自晋至,王迎之致宫内礼敬焉。佛法始于此。”“繼有摩罗难陀从晋来于百济国,则枕流王代也……二年春创寺于汉山,度僧十人,尊法师故也。由是百济次高丽而兴佛教焉。”这是佛教传入百济的最早记录,于公元384年传入百济。五至六世纪,佛教已经成为百济的国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当时佛教已影响百济全国,不仅佛教寺院众多、派别林立;同时佛教的信仰阶层也很广泛,从皇室、贵族到平民一应具有。佛教是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得到大力的扶持。此外,百济有僧侣到中国甚至印度求法,这些人对百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是儒学方面。儒学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传入百济的时间不详。在五至六世纪中国与百济的政治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儒学在百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450年,百济“表求《易林》、《式占》”;541年,“请《毛诗》博士”。由此可以看出,儒学可能是通过两个途径传入百济的:一是当时中国的儒学博士赴百济讲学,百济由此学习到儒学思想;二是通过与中国进行朝贡交往,百济获得了大量的儒家书籍,儒学也随之传入百济。中国的儒家经典随着朝贡往来和民间交往相继传入百济,对百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工艺美术方面。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的交流在工艺美术方面主要体现在佛教雕刻艺术上。随着佛教传入百济之后,中国佛教雕刻艺术也一同得到传播。百济的佛雕工艺吸取了中国南北朝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百济佛雕工艺。在五至六世纪,百济的佛教雕刻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的佛雕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百济与中原各王朝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看出百济非常主动积极地学习中国文化。据《三国史记》记载:“三月,遣使朝宋,高句丽塞路,不达而还”。这是因为当时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北部高句丽阻挡百济去往中国的路,同时,两国之间的海路又不是很发达。但是在这种形势下,百济仍坚持不懈的吸收中国文化。百济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三、结语

五至六世纪,东北亚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改朝换代频繁,朝鲜半岛三国争霸,因此为了与中国加强合作,百济与中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五至六世纪百济与中国各朝代的政治交往主要是以朝贡、册封为主,期间随着半岛形势以及东北亚形势的变化,这种交往参杂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请求。另一方面,百济同中国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官方贸易进行。通过与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百济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科学文化知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最后,百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是百济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百济人民发挥其创造性的劳动,将中国文化与百济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百济文化。而且百济还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桥梁,为东亚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新时代的负责任的大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方案就是要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新时代的国际交往中,国与国之间应该本着互相尊重、平等交往的原则,抵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2](高丽)金富轼: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3]朴真奭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姜孟山等:《朝鲜通史》第一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5]俞元载:《百济的历史与文化》,学研文化社,1997年。

[6]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

[7]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薛瑞泽:《南北朝时期与朝鲜半岛诸国的交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郑京日:《最近北韩学界取得的高句丽考古学新成果》,《先史与古代》47,2016年。

作者简介:

王宁(1996-),男,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世界史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朝鲜韩国古代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