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

2020-06-08 10:21张淼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张淼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文章通过回答“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问题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进而消除质疑。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践行者,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以真情打动听众,强化与听众间的情感联系。

关键词:对外话语;路径;融通中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备受世界关注,世界也迫切需要听到中国声音。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创建国外受众群体喜欢听、愿意听、易于接受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因此,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本文通过回答“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来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一、解决“谁来说”的问题

表述主体是解决谁来说的问题,它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个体可以代表自身,也可以代表一个群体。群体可以是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表述的主体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有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效果。“谁来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发挥国家领导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对外宣传中,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最权威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很注重在双边会谈、多边会晤等外访场合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讲中国发展,讲中外友谊,讲中外文化,为世界呈现中国名片,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对外交流中,领导人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国际舞台,广泛与国外各行各业群体,比如外国政要、企业家、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等进行交流,利用领导人的政治影响力,做好中国代言,将中国名片推广至各国的社会和文化领域。第二,积极发挥学者的作用。在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的学者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一方面,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学者提供学术话语体系支撑;另一方面,在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话语是值得相信的。因此,要鼓励学者“走出去”,将更多的科研成果翻译成外语,并在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媒体上发表;创办更多的外文学术期刊,开设外文学术网站,增加学者出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走出国门,给全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第三,积极发挥话语个体的作用。政府来铺设连通国家间总体关系的“大路”,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连通更广泛、更基层的“小路”。注重在每个细微和具体的层面上塑造国家形象,不但要重视企业、团体、组织在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要增强每个中国人是话语主体的意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国际经济互动是由企业来完成的,最频繁的交流也是由个体促成的。因此,每个中国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都要善于做一个讲中国故事的人。

二、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一)坚持“立”与“破”相结合,提高国际话语权

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在塑造国家形象上,与话语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内容相比,话语权可能更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主动发声,理直气壮驳斥错误言论,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国正能量。”[2]提高国际话语权,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主动加强话语议题设置,抢占话语优势最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国内积极搭建国际话语平台,想方设法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比如,每次演讲充分考虑到语境、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积极主动表达中国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举措,向世界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展示中国全面、真实、立体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开创了出访前在海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与受访国民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争夺话语权、积极主动发声的过程。借助这种方式传达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获得受众的支持,为自己的访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与中国声音的传播实现联动。第二,坚持以“立”为主,要对重大国际问题表态。在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下,中国必须对重大国际问题和敏感问题进行表态,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且还能体现大国担当,进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響力。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又能促进中国在国际上更好地发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三,坚持有“立”有“破”,敢于与错误言论做斗争。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3]。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常常被国外的政客和媒体攻击和批判,因此,我们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优势,也要敢于与错误言论做斗争,理直气壮驳斥错误言论。要注重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要正确看待西方价值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敢于反驳外国媒体的不实报道和错误言论,在辩驳中积累经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积极传播中国的正能量。

(二)话语内容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以情动人”。用有情感、有温度的话语作为开场白,以情感为纽带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亲近感。讲述国民间互帮互助、友好往来的真实故事或是回顾到访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或是从自身出发谈自己与他国间人、事、物的关联性,以此寻求情感的共通点。其次,“以文化人”。以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人物等作为切入口,实现文化的融合。即引用听众熟悉的当地名言警句、俗语等来诠释中国理念,如关于两国之间的兄弟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句谚语,“兄弟情谊胜过一切财富”;引用过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话语“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引用过中国人常说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些话语可以增强文化认同,增强话语表述的包容性,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立足于这些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域的政治话语充分体现出了真诚性,饱含着深情厚谊,易于受众理解。

三、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一)沿袭“引经据典”的特色,提高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五千多年,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动因,为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环境。”[4]中国领导人沿袭了“引经据典”的话语特色,用好优秀文化,解释好中国文明,在出国访问和外事活动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西方正确认识中国不能脱离独特的中国文化,通过“引经据典”,生动鲜活地向人们阐释中国文化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演讲中多次论及一个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表达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内在生存理念。通过“引经据典”,把中国文化寓意在中国故事中,让中国声音尽显文化底蕴,充满人文,既能让外国政要和民众易于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又能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寻求利益交汇点,共建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话语,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梦”等。中国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充分体现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和利益共同点。西方一些人士谈论中国的各种理念是非历史化的,或者是去历史化的,我们只有从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中找寻与世界对话的复杂谱系,才能增加中国话语的可信度。因此,只有把这些战略和理念阐释清楚,才能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很多中国与访问国友好交往的故事,比如讲述中乌、中哈、中意、中巴、中土、中印等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比如“13世纪晚期,祖籍布哈拉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曾担任中国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他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发展经济,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比如“14世纪中期,出生于撒马尔罕的天文历法学家伍儒应邀前往中国,在南京参与修建天文台,并在中国天文机构任职长达50年”[5];等等。

(三)打造融通新概念,講好中国故事

话语表达方式实现由“传播话语”向“营销式话语”转变,要有针对性,紧扣时代的主题,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受众群体,运用不同的话语营销战略。首先,中国人要说中国话,防止陷入西方话语陷阱,用中国话语来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讲述中国人民真实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真正的精神面貌。其次,注重本国历史话语与当下话语的结合,向西方受众呈现真实的中国,让国际受众认同我们。用听众听得懂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解中国理念,从西方公众的兴趣点入手,创造更多的条件帮助西方公众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话语表达的优秀经验,同时要研究西方话语的哲学理念,剖析其话语结构、内容和形式等,在洞察西方价值观念的前提下,领会西方话语的应用技巧,加以融合和批判,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百花园中的春之合唱,成为人类共识,需要中国人民除了说清楚它是人类现实利益之所在,还要寻求文化支撑,讲清楚它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和美好理想。比如,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来解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比任何时候更加有底气和自信向世界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国际和地区重大议题的讨论和参议,争取国际事务的议程设置权和话语主导权,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还原一个清晰真实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162.

[2]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2-07.

[3]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9.

[4]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N].人民日报,2014-06-07.

[5]六年六次讲话!习近平的“上合声音”[N].人民日报,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