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待进生”的方式方法探析

2020-06-08 09:58梁秀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0期
关键词:信任目标班主任

梁秀云

【摘要】“待进生”在教育学上称为问题行为儿童。对待“待进生”,老师往往花费大量心血,却收效甚微。对于这个令人头痛的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凭着多年的教育经验,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待进生;方式方法

一、尊重、信任

与其他学生一样,“待进生”也有他们的自尊心,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平等,渴望被人理解、接受和信任。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待进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老师的冷落,优等生的歧视;在家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邻居的冷言冷语。可以想象,那敏感而又稚嫩的心灵会是怎样的滋味?久而久之,这些“待进生”便会产生一种自惭行秽的自卑感,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的自尊在慢慢地消逝。

“待进生”不是草,他们也是宝。老师应该用鼓励留住他们的自尊,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是做好“待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基础。想想自己,当我们刚站上讲台的时候,第一次面对学生,我们也会紧张,这时,我们特别希望身边的老师能帮自己一把;如果得到领导鼓励的话,我们对今后教育教学也一定会更有信心。作为人民教师,工作繁琐,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面对的学生各有个性,必须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管理好每一个学生。而当我们竭尽所能地付出大量心血后,得不到学校领导或家长肯定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也会有所失落。反之,当我们付出的努力得到领导和同事们、家长认可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信心大增,也必将带着激情更加开心地投入工作,长此以往,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同样,“待进生”也需要支持,需要鼓励,需要尊重和信任。

我们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待进生”也毫不例外。我们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自己更应尊重学生,尤其是“待进生”。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修养的表现。班主任尊重“待进生”,就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待进生”上了课。尊重是感情沟通的基础,只有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才谈得上信任,才谈得上感情交流,才能为“待进生”接受帮助教育打下基础。否则,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也仅是一句空话。

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较严重错误或是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时,尊重就显得更为重要。有理并不一定就能服人,缺乏尊重,再充分的道理也显得苍白。班主任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许多通过思想工作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而化解了。学生变得通情达理,有话向你倾诉,可见,“待进生”同样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老师对他某一行为进步的肯定和赞许,可能就会成为他进步的起点,并影响到他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待进生的思想转化就会水到渠成。

比如,从做好每一件小事抓起,从最容易做好的事做起,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样可以避免一开始就给他们新的挫折。如,搞好一次清洁卫生,帮助学生领取课本,等等。班主任应在做好事情的同时及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一些难度较大的事情,班主任要紧密跟踪“待进生”的转化过程,根据他们的进步状况,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

二、宽容

既然学校教育中的“待进生”现象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那么,教师也不要奢望只通过一两天就能解决问题。试图急功近利,要么欲速不达,要么适得其反。教育待进生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有恒心,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有恒心的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心。所谓宽容,是指教师在教育待进生是要严而有度,威而不猛,宽而不松。宽容不但是教师所具有的民主精神,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宽容不但是一种教育的力量,而且能使教师本身乐观、豁达和精力充沛。对于转化“待进生”工作来说,教师的宽容心具体表现在四个允许上,即允许“待进生”犯错误、允许“待进生”改正错误、允许“待进生”出现反复、允许“待进生”慢慢进步。

笔者曾教过一个学生,他是个十分淘气的男生,平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聪明、有创意、热爱集体、爱帮助人、还很有组织能力,学生们都想推他做班长。但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能当好班长吗?学生们议论纷纷。“能!只要他自己有勇气接受挑战。”笔者坚定地回答,“我相信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惊讶地发现他的学习成绩进步特别快,而且把其他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拉上来了,班里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在他的带领下,班里组织的所有活动是有趣的、丰富多彩的,这个学生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他有能力当好班长。用爱心促进“待进生”逐步实现目标,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待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爱护。

班主任要经常给学生一种信息:你不断的努力是会有所收获的,而且通过具体的帮教,确实让他们取得进步,并以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待进生”的勇气和信心,更踏实地在行动中一步步变好。同时,用爱心促进“待进”生逐步实现目标,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待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爱护。

三、激励

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而正面的激励有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目标,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机制,一个恰当的目标会催人奋进。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目标,让“待进生”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循序渐进,使他们觉得转变成为一个好学生是一件既可望又可及的事情。转化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思想觉悟、生活经验及学习的实际水平,过高的目标,会使人望而却步,产生恐惧心理,目标过低,又难以实现转化的目的。只有合适学生的要求、兴趣和愿望,才会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实现的可能。

被尊称为“教育史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不要说未成年的小孩,就是大人,和赏识自己的领导、同事一起工作共事,那心情也是愉悦的,工作效率也是高的。因此,“待进生”更需要赏识,需要激励,他们会在教师的激励中表现出与众不同。

俗话说:“娘不嫌儿丑。”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无论“待进生”的表现有多么不好,但他们与好的学生一样都是自己的学生。爱心是教育和转化待进生的前提,教师只有爱之深,才会痛之切,才会责之重。教师只要认真做到了爱“待进生”就不会歧视或粗暴地对待“待进生”,就会给“待进生”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就能与“待进生”心灵沟通和感情融洽,就能感染、教育、帮助“待进生”。但对待“待进生”的爱不是纵容他们犯错误,更不是帮助他们掩盖错误而去避免学校有可能给他们的批评、处分,对“待进生”的爱,是真诚的关怀,是出自内心的深层意义上的期待和激励,是唤起“待进生”的自尊心和良知的催化制,是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的体现。鼓励中有爱,批评中也有爱,当学生受到老师的爱时,有时会产生“为了老师我一定要做好”的强烈愿望。

猜你喜欢
信任目标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信任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