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李永锋 杨乐乐
从蓝山县城出发,驱车20余公里,记者走进瑶山深处的犁头瑶族乡犁头村,看到山上绿油油的竹林随风摇曳,田地里一垄垄生姜破土发芽,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年前的犁头村可不是这般光景,那会儿村道上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是县里的扶贫工作队迎难而来,才让我们这个小山村换了新颜。”村支书蔡冬成口中的这支扶贫工作队,来自蓝山县教育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设银行3个单位,雷政林是这支队伍的队长。
没有下乡扶贫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4岁的“教书匠”雷政林凭着自己的痴心、耐心与信心,扎根犁头村参与扶贫,一干就是3年。
苦思脱贫夜难眠
2018年4月2日,雷政林带领其他两位队员来到犁头村,与村委委员们第一次见面。由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差,好项目进不来,贫困户也不愿走出去,犁头村的脱贫之路举步维艰。
工作不熟、政策不熟、村情村貌不熟,全村脱贫的验收半年后又将如期而至,压力如山的雷政林驻村第一个星期几乎是夜夜难眠。“犁头村脱贫,绝不是痴心妄想。”教书育人时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的他,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对农村工作不熟悉,雷政林便虚心地向村干部、村民学习,经常随身携带两个笔记本,一个记扶贫政策,另一个则写满了村民们反映的问题。以前他经常对学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今雷政林自己也“笔耕不息”,事必躬亲。
看到带着笔记本在村里到处转悠的雷政林,大家都开玩笑说,“这可是一位肯下功夫的‘学生呀。”雷政林听后,谦虚答道:“要干就要干到最好!从‘学生到‘好学生,我还得加把劲才行。”
聊出来的致富路
经过一个礼拜的学习请教,雷政林很快掌握了犁头村的第一手资料。2018年4月9日,他决定带着扶贫工作队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雷队长总说我年轻又机灵,机会来了要好好把握。”贫困户邬石仔回忆说,“我以前不务正业,靠着家里一亩三分地,每天在混日子。工作队来了之后,他经常跑到我家和我聊天,说我可以创业,作为一个男人,要努力改变自己。”
“我跟雷队长提出养猪的想法,但不知道从何下手,他第二天就买了好多关于养殖生猪的书给我,让我好好学习,并跟村干部商量着把养猪场的土地划了出来。”如今邬石仔成功创办了养猪场,生猪养殖规模达到60多头,当上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被评为全县“十佳脱贫能手”。
3年来,犁头村61户贫困户在外务工人数在原来91人的基础上增加到107人,乡镇内稳定务工人数增加20人,达到了60人以上。
扮靓乡村的坚强后盾
当一个“教书匠”面对这张“三农”考卷时,难免会担忧。“3年来,蓝山县教育局局長赵永旺的大力支持、犁头瑶族乡党委书记李景旺的关心备至,让我有了坚强的后盾。”雷政林如是说。
2018年下半年,雷政林向赵永旺提出,工作队人手不足,赵永旺便将年轻、精力足的教育局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冯宇派来协助扶贫工作,现在,他仍在工作队一线奋战。
了解到村里土壤适合种植生姜、棕叶等经济作物,工作队和犁头乡党委把种植经济作物作为致富主导产业,大力鼓动村民种地创收,3年来,贫困户种植生姜、棕叶各200亩以上。
同时,在蓝山县教育局等后盾单位的帮扶下,犁头村注入资金682.8万元新建综合服务平台、村级桥梁建设、村级卫生室,路灯亮化、桃树坪村公路硬化、光伏发电站、村级文化广场等工程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路通了,灯亮了,村美了。“这3年的成绩,绝对不能归功于我个人,而是后盾单位、工作队和乡党委政府共同创造出来的。”雷政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