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生态发展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局面。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合理布局研究,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集群竞争力构建和高质量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公布的相关机器人数据,具体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的布局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根据机器人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布局。
机器人制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根据制造强国战略、《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加快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引领和推动广东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的制造中心,随着企业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3C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采用工业机器人以降低制造企业的经营成本,给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产量超3.2万台(套),增长28.3%,占全国产量比重从15.8%上升到21%。而且,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制造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我国机器人制造业基地之一。
制造业布局是制造业生产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涉及到资源共享、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制造业、有效推动制造业集群的形成等,影响到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构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合理安排机器人制造业布局。然而,因为机器人制造是一门新兴的制造业,在制造业类别中还没有专门的机器人分析,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数据很难精确获得,因此关于机器人制造业布局的研究比较难以精确地分析。本文试图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颁布的机器人骨干企业和培育企业名单为主①,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布的数据为辅,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的布局现状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内外部动力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企业
分布现状
以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为主,以周边城市为辅
机器人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表1和表2)。广州分别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8家和培育企业17家,深圳分别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7家和培育企业19家。跟随的城市依次为东莞(机器人骨干企业5家和培育企业5家)、佛山(机器人骨干企业4家和培育企业4家)、珠海(机器人骨干企业2家和培育企业5家)、中山(机器人骨干企业3家)、惠州(机器人骨干企业1家)、江门(机器人骨干企业1家)。总体来看,深圳和广州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生态发展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基本已经形成两核(广州、深圳),三区(珠海、佛山和东莞)、多节点(其它城市)的机器人制造业发展布局。
以郊区为主,市区为辅
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主要呈现集群形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郊区。广州机器人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以黄埔区为主,以花都和南沙为辅的格局:黄埔区集聚了5家骨干企业和4家培育企业,南沙区拥有2家骨干企业和1家培育企业,花都区拥有1家骨干企业和4家培育企业;深圳机器人制造业也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和宝安区:南山区拥有4家骨干企业和3家培育企业,宝安区拥有1家骨干企业和9家培育企业;珠海分布较为分散;东莞主要分布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2家骨干企业和1家培育企业;佛山主要分布在拥有3家骨干企业和1家培育企业的顺德区和拥有1家骨干企业和3家培育企业的南海区。这些区域都是位于各个城市的城市边缘。
以工业机器人为主,服务机器人为辅②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企业大都生产各种工业机器人,生产服务机器人的企业较少。生产服务机器人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圳,生产工业类机器人则遍布粤港澳大湾区除香港澳门之外的8大城市。例如,在31家机器人骨干企业中,只有6家是生产服务机器人的企业,而且3家都在深圳(表1);在50家机器人培育企业中,有7家是生产服务机器人的企业,其中5家在深圳(表2)。东莞、中山、江门和惠州都是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广州拥有广州数控设备、广州启帆和广州市井源机电等一批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是国内重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而深圳培养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深圳市优必选、深圳市朗驰欣创科技等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生产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
以中游为主,上游为辅③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有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到中游整机的企业,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际上,国内都不能生产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即在国内都没有构筑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生产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元器件的核心企业很少,主要分布在广州和深圳(表1-2)。中游的本体制造、方案服务和软件供应企业较多,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企业产品都以搬运、喷涂、金属加工等中低端领域为主,高端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伺服系统国产化率约为15%,减速器比例更低。国外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的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国内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还是要以3轴和4轴机器人为主。然而,国内运动控制器最好的机器人公司主要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如占国内超过50%市场份额的深圳固高科技。
以内资为主,外资为辅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企业主要以内资为主,外资投资不多。在51家骨干和培育机器人企业中,只有4家有外资投入,其中3家分布在深圳,分别是固高科技(深圳)、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深圳雷柏科技股份和珠海飞马传动机械。而具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之称的ABB、库卡(已在2016年被美的收购)、安川和发那科,只有两家在2015年珠海高新区成立ABB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和2016年在广州中新知识城成立广州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安川1999年在上海成立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之后,2006年在廣州成立分公司,只有贸易和销售功能,并没有生产。
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企业成立主要以近期为主。在51家机器人骨干和培育企业中,有23家是在2010年以后成立的,16家在2000年至2009年成立,只有11家是在1990年和1999年之间成立。其中在20世纪之前成立的机器人企业只分布在广州和深圳,这些机器人企业基本上都有核心技术并在我国机器人领域知名度较高,如固高科技(深圳)、广州数控设备都名列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50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企业才慢慢在广州和深圳两个核心城市持续增长并在周边的城市发展壮大。
以弱小企业为主,强大企业为辅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企业还不强大,知名企业数量很少且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只有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1家企业进入全球最权威的机器人研究咨询机构《机器人商业评论(Robotics Business Review)》公布的2019年全球机器人50强企业④。在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50强排名中,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排名第9,以及共有12家公司上榜,其中深圳6家,广州1家,佛山2家,東莞2家,中山1家。在2019年中国科技机器人50强排名中,粤港澳大湾区有19家公司上榜,其中东莞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7,上榜最多的城市是深圳7家,广州5家,东莞3家,佛山2家。联合eNet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TOP30”排名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深圳优地科技,位于第9位,深圳共有5家,广州有1家。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制造企业都不强大。
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制造业
布局发展的因素
科技发展决定湾区机器人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
机器人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为机器人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广州和深圳两个核心城市。广州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的教育部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粤港澳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机器人软件及复杂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深圳背靠香港,香港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有超过100个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项目,还有4个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在人工智能及深度学习方面的研究领先全球,中大多媒体实验室和人机互联实验室被誉为“人工智能研究先锋”,并在深圳设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与深圳和东莞的机器人企业完美实现产学研。澳门大学的集成电路设计在国际领先,其与中科院共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并在珠海设立分校,便于珠海机器人制造企业发展。
产业政策决定湾区不同城市机器人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时间
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得到国家和广东省制定的产业政策支持之外,湾区内的各个城市对机器人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方向和力度各有千秋,决定了湾区内各个城市机器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广州市政府对工业机器人产业高度重视。2014年广州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形成超千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并在研发、采购等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广州市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企业发展较快。同年,东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工业机器人在东莞的发展。相反,深圳市政府2011年在《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提出深圳将成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主要生产基地,鼓励服务机器人相关技术与产品在教育、家电、安防、通讯、玩具、医疗等行业的应用,而且在2014年还颁发了《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 年)》,因此,深圳市服务机器人制造企业相对湾区内其它城市发展较快。
区位因素决定湾区机器人制造企业大都集聚在城市的郊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政府为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各自的郊区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提供土地、配套设施和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各种资金和实体投资办企业。例如,广州市分别在东部黄埔区设立了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开发区,在增城区设立了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部花都区设立了花都区经济开发区、在从化区设立了从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南部南沙区设立了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市设立了深圳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几乎涵盖了深圳周边区域;东莞市在大朗镇设立了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佛山市在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禅城区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在斗门区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都位于各个城市的郊区,是湾区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承载基地。
历史基础决定湾区内机器人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少、弱小且以内资为主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当前有世界制造业中心之称,然而科研力量薄弱。除了香港和澳门研究机器人起点较早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广州拥有几所科研机构和高校,深圳依靠香港的科研力量开展研究,如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依托在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基础研究之外,其余7个城市的机器人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不如北京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众多世界顶级高校,也不如上海的科研力量,核心部件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如同位于工业机器人排名第1和科技机器人第2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这样涵盖机器人全产业价值链的企业,不仅有上游的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零部件,也有中游的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及解决方案。另外,上海也由于与日本相邻,成为四大工业机器人中三大企业(ABB、安川和发那科)在中国的总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企业相对京津冀和长三角来说较弱。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9CYJ11”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戴少青. 萧山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2]冯宇.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分析与技术路线图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侯伟.促进天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
[4]李亚.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01):33-36.
[5]刘文彬.推进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8): 48-52+24.
[6]赛迪智库机器人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展望[J].机器人产业,2019(01):12-19.
[7]吴明友,杨立斌,宋长森.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珠海机器人产业的崛起[J].珠海潮,2018(01):148-167.
[8]杨娟,陈小红.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广东对策研究[J].新经济,2017(12):55-60.
[9]张璐璐.颠覆未来的技术[M].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0]张小虎.广州工业机器人发展再升级[J].机器人产业,2015(03):18-22.
[11]机器人能否助力珠三角制造业转型[J].商周刊,2015(18):11.
[12]深圳拟打造成我国服务机器人主要生产基地[J].玩具世界,201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