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路
目前,关于妊娠期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与家族遗传史、激素、环境的影响相关。
●家族遗传史
美国一项关于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母亲或姐妹中患有妊娠期胆汁淤积病史的女性的发病率的风险是正常人群出现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状风险的8倍。相关研究发现,易感基因是发生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易感基因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过程中肝细胞毛细胆管面的基因突变导致肝胆膜转运蛋白功能异常,使得肝细胞对胆汁的摄取和排泄障碍。
●激素
随着女性妊娠期的发展,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雌激素通过干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作用于肝脏细胞,不仅降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还改变了肝细胞膜的成分,导致相关的蛋白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了肝脏中胆酸转运蛋白质的合成,降低了肝脏的胆汁酸的代谢功能,使得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增高,出现胆汁淤积。
●环境
相关的调查发现,具有口服避孕药史的女性易发生妊娠期胆汁淤积。此外,相关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类固醇代谢产物雌二醇- 17β-葡萄醛苷和硫酸化孕酮可引起急性胆汁淤积症状。
●瘙痒
統计发现,80%以上的妊娠期胆汁淤积患者出现过无损伤性的皮肤瘙痒。绝大多数患者在28~30孕周出现皮肤瘙痒,经常呈持续性瘙痒,白天较轻,晚上加剧,一般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以发展到面部。该症状在分娩后48小时内缓解。
●黄疸
据调查大约有20%的患者出现轻度或中度黄疸,但不随孕周的增加而加重。伴有黄疸的妊娠期胆汁淤积患者大大增加了胎儿出现窒息、死亡的概率。
●随时观察病情
准妈妈要适当卧床休息,进行高危妊娠管理,勤数胎动、常听胎心,并遵医嘱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苯巴比妥、地塞米松、S-腺苷蛋氨酸及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或依据传统中医肝主疏泄、肾主生殖、脾主运化的辨证施治方法,采用补肾祛湿、健脾助运、清热疏肝等方法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
●补充维生素
及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维生素K1,以防止产时、产后出血。
●必要时剖腹产
如果在孕期或生产前,发现胎心异常,要考虑是否胎儿窘迫,必要时需要进行剖腹产来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