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蓉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6年起逐年级替换原有的2001版教材,全新教材的使用,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吃透新版教材设计的核心理念,改变教学策略,才能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
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按照“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写体例,从“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两方面,明确呈现了本单元的目标,特别是“语文素养”板块,编者给出了更加明确的需要落实的语文核心知识。这样的变化,一方面能够凸显语文的学习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与情感态度思想兼顾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单元目标的显性呈现,给教师提供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依据,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上变化的节奏。
可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单元导语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單元目标形同虚设,有些教师关注了单元目标,却缺乏科学具体的实施策略,往往使单元目标虚化。那么,教师使用新教材应该如何让单元目标真正落地?下面,笔者以统编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单元目标的实施策略。
一、微观视角:目标定位,单篇落实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备课站位。只有对单元目标有清晰的定位和宏观的把握,才能保证单篇教学的方向,准确制定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如七上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呈现的人文目标如下:凭借想象,体验更广大的世界,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知识目标有两点:一是通过寻找关键词语训练速读能力;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属于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是其共同的特质。备课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本单元导语中的核心目标要求,即“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同时指向的“联想和想象”,再从该核心目标出发去确定每篇课文的分解目标,从单元目标的微观视角设计单篇课文的教学活动。如在设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文章时,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通过抓关键字词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 情节。
2.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写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围绕该教学目标,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资料助读
1.介绍“寓言”和《伊索寓言》。
2.介绍宙斯、赫拉、赫耳墨斯的背景知识,理清人物关系。
活动二:速读感知
1.速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通过抓住“赫耳墨斯”“尊重”“问”“值多少钱”和“白送”五个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读出重音和停连,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明确:读出“多大、问、笑、更、多少钱、白送”等词语的重音。读出“想知道、心想”的停连。
活动三:研读品评
请品读文章中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三问三答,补写前两次提问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含义,再尝试用四字词语归纳赫耳墨斯的人物形象。
以上的补写活动,直接指向对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效落实单元目标中的核心知识目标。
二、中观视角:一点贯穿,逐级突破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是对本单元主题的提示,也是对单元核心知识学习的明确指定。根据学情,确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然后通过课时分解,从中观视角设计一个完整的单元学习方案。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需要学习的语文要素有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2.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3.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领略景物之美,不仅要发挥丰富的想象,还要品味富有音韵之美和善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可见,抓住“领略景物之美”这一单元核心知识,就有一线串珠的效果。笔者围绕“领略景物之美”的核心单元知识,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系列教学活动。
初阶训练:
《春》教学目标:学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景物的画面感。
活动一: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请为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活动二:你觉得课中插图与哪幅画面符合?你能否根据画面再补充一些文字?
活动三:如果让你仿写一幅春景图,你还会选择什么春景?请你发挥想象来描写你眼中的春天。
中阶训练: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活动一: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
活动二:批注这些精彩片段中优美的比喻、拟人句,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真挚感情。
活动三:如果让你像老舍先生一样,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深圳冬天一景,你会选取哪一景呢?请试着写一写。
高阶训练:
《雨的四季》教学目标:能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五觉写景法,写出景物中蕴含的情感。
活动一:感雨之情致。精读第2段,批注五觉写景句,感受春雨的情致。
活动二:品雨之风韵。品读3~5段,运用五觉写景法任选一个段落进行改写。
依据单元目标,找准核心知识抓手,进行课程开发,是从单一零散的知识点向整体系列的知识单元转型,学生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内容。
三、宏观视角:单元勾连,层级递升
统编教材的单元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并据此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单元、整套教材的线索,这条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梯级分布在各个单元之中。备课时,教师要站在整本教材的高度,宏观构建本学期的语文知识体系,关联各单元之间的知识,前后勾连,实现语文能力螺旋式上升。
如七年级上册单元导语中对阅读方法训练的要求:
第一单元: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第二单元: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第三单元: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继续学习默读。
第六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单元导语中出现的阅读方法训练,是新教材奉献给教师全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要求明确清楚,逐级递进。每个单元的阅读方法目标构成了梯度明显的顺承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的朗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可见,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吃透新教材,让单元导语真正落地,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真正贯彻。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成败。教学目标从单篇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教材的考虑,设计视角由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变化,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好新教材中“各个单元重点目标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由浅入深”的特点,有全局意识,才能让语文学科素养不断积累提升。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第二中学;51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