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磊
摘要:1923年4月底到9月初,中共中央移驻广州,广州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央机关迁穗后,中共主要领导人集聚广州,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制定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开启我党统战的先河,广州成为中共统战策略最终敲定的发源地。同时,中共中央与孙中山就国民党改组事宜进行一系列的合作,后因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和中共存在意见不合,中共中央机关迁离广州。
关键词:中共中央;广州;中共三大;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115-03
一、廣州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1923年4月底,为召开中共三大会议以制定我党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局由上海移驻广州。
中央局移驻广州是受共产国际指示,在马林(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的积极推动下进行的。1922年6月马林到达中国,考察南方是他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旅程之一,而这次考察中的广州之行令他印象十分深刻。马林考察广州刚好是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第二次政权之时,广州是国民党活动的大本营。由于孙中山支持广东的革命活动,共产党人可以安全、公开地在广州活动。同时,马林到达广州时正值香港海员罢工,“这次罢工对广州工人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工人阶级纷纷组织工会,在工会领导之下进行工人运动。”这使他感受到广州有其“熟悉的那种工人运动”,深感广州的工人运动比上海等其他城市“大有可为,而且能够成功”,他认为可以把中共总部移到广州并在广州召开中共的党代会。因此,马林7月份,在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工作时,就明确指出在远东,从设代表处的角度考虑,广州市是唯一一个有条件成为常设代表处的城市,建议中共中央把驻地迁到广州。
此外,共产国际在华工作全权代表利金也向共产国际提议将中共驻地迁移广州。1921年10月,利金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的派遣来到广州,他对广州革命运动状况评价很高。1922年5月,利金在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时就明确指出,中共中央局可以向广东迁移,工作重心也应该向南方发展,广州能够成为中共驻地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从合法性角度考虑,广州具有合法条件;2.广州的工人运动比较先进;3.广州是国民党的活动中心,能够与国民党进行广泛合作。”主张“可以从北方选派一些能力较强的同志,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到广州进行工作,为中央局前往广州和共产党工作中心南移,做好先期工作。”
最后,共产国际认真考虑了马林和利金的意见,在1922年7月通过了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号决定,要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接到决定之后,立即前往广州,并与马林同志密切配合开展党的工作。”
然而,中央局迁移之事却因陈炯明的叛变而耽搁。1922年6月,陈炯明的兵变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中共在广州的革命活动只好转入地下。故此,共产国际远东部主任1922年8月致电中共中央:“在上次信中,我们曾建议将中央委员会向广州迁移,并对你们的工作作出了原则性的指示,认为广州适合中央局开展工作并具有广泛的合法性,但陈炯明的叛变,整个南方政治格局变得更为不稳定,因此中共中央局前往广州事宜应该向后推迟,等到南方各种力量变得更为明朗时,工作重心再向南方转移。”因此,中共中央局迁穗推迟。
1923年二三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了第三次政权。“广东地区通过民主革命让革命活动开展具有了合法性,加之广州政治上比较自由,能够成为中央局南迁的目的地。”3月,马林向陈独秀传达了共产国际的一月指示,提出应该在广州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局也应该按照事态发展向广州迁移,并积极落实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4月底,中共将中央机关从上海迁至广州新河浦的春园24号。中共中央领导人先后来粤。早在3月26日,陈独秀第三次到广州,住在太平沙附近(今北京路南)。4月底,马林从上海到广州,住进春园。其后不久,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等继陈独秀、马林之后也陆续到达广州,其中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住进春园,陈独秀在春园办公。广州春园成为中共中央的主要办公场所。
中央局移驻广州后,广州一度成为中共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集聚广州,一起在广州研究国共合作的方针策略,改写了广州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地位,为广州成为大革命策源地和中心打下基础。
二、召开中共三大和统战策略在广州制定
中央机关移驻广州后,所面临的议事日程就是召集各地的党代表到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策略,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广州成为中共统战策略最终敲定的发源地。
根据共产国际给中共发出的五月指示“要求要进一步扩大跟国民党的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并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立即着手大会的筹备工作。
首先,陈独秀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各地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选派代表到广州参加全国代表大会。
接着,中央机关会合聚集广州的与会代表举行两天的预备会议。第一天在太平沙陈独秀住所召开,第二天在马林寓所春园召开。会议由陈独秀、马林主持,中共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陈潭秋、罗章龙等参加了会议。主要交换召开中共三大问题的意见,讨论了中央委员人选和分工起草中共三大各个决议案等问题。这些都对即将召开的中共三大起了指导的作用。
同时,在具体工作筹备和事务工作开展方面,中共广东区委承担了主要工作任务。广东区委为筹备中共三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负责会场选址、租赁和布置、接引代表、按排住宿等等。由于党的经费有限和出于安全、安静等方面的考虑,决定将广州东山(现为越秀)华侨聚居而又较为僻静的恤孤院后街31号(现恤孤院路3号)的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普通楼房选为会址。在广东区委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住宿交通会议场所等方面都进行了妥当安排,为大会顺利进行提供了扎实保障。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焘、恽代英、张太雷、向警予、瞿秋白、徐梅坤、朱少连、项德龙(项英)等近40人参加了大会。此时,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拥有420名党员,此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刘仁静则是以共产国际四大代表的身份参加,广东共产党员罗绮园担任大会记录员。
此次会议中心议题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二是加强与国民党合作。大会根据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相关问题的精神,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际需要,充分发扬了民主作风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加强与国民党合作问题的相关决议,并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更好地推进革命反抗压迫,在工作中心上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主,并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的工人阶级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也很难自然的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政党,当前革命仍然以加强国民党合作为根本”按照会议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了与国民党的各方面合作,中国共产党并加入到国民党之中,但在合作过程中要保持组织上的独立性,这一决定既是从中国革命实际需要角度出发,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进行了有效结合,充分体现了在统一战线上的我党思路。同时也对国民党合作问题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资产阶级如何合作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政策方针,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同时也使我党找到了实际工作的正确道路,解决了国共合作在某些方面的重大分歧,让全党的认识得到了空前统一。
此外,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农民问题决议案》《劳动运动决议案》等文件;选出了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9名和候补执行委员5名,组成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结束第二天即6月21日,按照大会通过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春园开会,研究中央局成员组成及分工。会议决定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罗章龙为中央局会计。年近30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进人中央领导中心。
按照中共三大决议,在与国民党合作过程中,中共的各级组织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在积极促动之下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会议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决定,同时通过了共产党员和共青團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的新局面打开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三、改组国民党与孙中山意见不合而迁离
中央机关移驻广州后,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合作。4月10日,陈独秀、谭平山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委派,成为了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5月,孙中山接受了马林和陈独秀为国民党拟定的改组计划。6月1日,孙中山根据革命需要成立了大元帅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在委员会委员长选择上,任命陈独秀担任。同时中共党员杨殷、刘尔崧、侯桂平等也成为宣传委员会的骨干。
中央机关在广州后,马林和中共很快发现在广州第三次建立政权后的孙中山把精力投于战事而忽略国民党改组。这显然和共产国际的期望是相背离的。对此,马林认为“要反对国民党与帝国列强和封建代理人的勾结,反对国民党单纯的军事活动,在此立场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进行积极的革命宣传工作,迫使国民党成为国民运动的领导者,并积极领导国民运动。”同时,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决定“向孙中山致函,并以中央委员会委员的名义要求孙中山在华南地区停止军事活动”,于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5人又向孙中山致函,希望孙中山不要对西方列强抱有任何希望和幻想,不要沿袭封建军阀武装夺取政权的错误方针,也不要在南方地区发动战争而影响国民革命的发展速度,尽快结束广州战争,建立起一支国民革命的军队,国民革命应该由国民党领导,并尽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巩固国民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孙中山认为“军事一坏,大局便崩”,认为面对广东的局势,首要任务就是用军事的手段来保障大本营安危,放弃军事行动去做空头的政治宣传和进行改组事宜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他看来“现在我们可以在广东地区建立根据地,并以此来发展我们的军事力量,并设法争取在西北或东北获得一支军事力量的支持,靠这些军事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故此,他自始至终地坚持先统一广东再集中力量改组国民党的观点,这令共产国际和中共十分失望,从而导致三者关系紧张,一度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对此,马林深感留在南方继续争取孙中山本人对进行政治宣传的支持是白费力气,中共也觉得“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健忘的孙中山改变态度去把国民党的宣传推上新的轨道。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在广州束手以待,应该走出去,更好的发动群众开展群众工作。”
7月18日晚,中共中央委员会就中共党员在国民党中的处境问题等召开了会议。这是中共中央在广州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强调不希望跟国民党决裂,必须批评国民党在军事上的错误行动以便发展国民运动。会议通过以下意见:“按照1922年8月以来遵循的路线工作下去,在批评上避免激烈词句。必须加强国民党的宣传……”
9月上旬,中共中央从广州迁回上海。10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号通告,宣布“中局组自迁沪后”的人事变动。
之后,共产国际及时调整了对华策略,派鲍罗廷到中国顶替马林。鲍罗廷采取了与马林完全不同的策略,赢得孙中山的信任,促使国民党的改组工作顺利完成,最终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四、结论
中共中央机关在广州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一、推动中共中央全体委员聚集广州,共同商讨制定国共合作的系列政策,使中共三大得以在广州胜利召开,首次确制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启了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先河,书写了国共合作光辉的第一页。二、首创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共处同一城市的局面,使得国共两党最高领导机关就两党合作事宜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改写了广州在近现代史的地位。这一历史性的举动,对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进程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作者简介:袁晓磊(1989-),男,汉族,单位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