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康 郭家娟
【摘要】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指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痰饮为临床多种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病理因素。痰饮之邪变动不居,流动周身,易变生咳嗽、胸痹等诸多病症。水饮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阳的震摄,脾阳的运化,肾阳的蒸腾。若心脾肾气化失司,则水液代谢失常,酿生痰浊水饮之邪。本文结合《伤寒论》原文,浅谈从心脾肾论治痰饮,为临床治疗痰饮病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痰饮;心虚;脾虚;肾虚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2
《说文解字》[1]認为“痰”字古义为“澹,水摇也”,意为水饮流动之象。痰饮病为临床常见的水液代谢疾病,其病机主要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痰饮之邪变动不居,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云:“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因此笔者结合《伤寒论》的原文浅谈从心脾肾三脏论治痰饮病。
1 心阳亏虚,水邪上泛
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具有温煦之功。心为阳位似天空,心居于上焦,可震摄中下焦水饮之邪上冲。若心阳亏虚,震摄失司,水邪上泛。《伤寒论》第67条曰:“伤寒若吐若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病误治伤及阳气,心脾阳气亏虚,下焦水饮之气上冲,故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邪上冒清阳,故头眩;脉沉紧,沉脉主水气,紧脉主邪气。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以茯苓配伍白术以健脾利湿,桂枝配伍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一则健脾,杜绝生痰之源,一则养心,震摄水气上冲。《伤寒论》第65条曰“发汗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汗为心之液,发汗后耗伤心阳,心气不能自主,故出现心悸;心阳亏虚,震摄失司,下焦水邪上焦,故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中以茯苓为主药,利水渗湿,佐以甘草健脾益胃,桂枝与甘草相伍,温通心阳之气,使其温煦下焦,驱散水湿之邪。结合原文分析,治疗痰饮水湿之邪,以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为本,同时温通心阳,震摄水饮之邪,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2 脾气亏虚,酿生痰饮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亏虚,运化失司,阻滞气机,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水湿代谢失常,酿生痰浊。《四圣心源·痰饮根原》[2]曰:“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曰:“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通过古籍经典条文,痰饮病与脾胃运化失司密切相关。《伤寒论》中治疗痰饮病的方剂中均含有调理中焦,运化脾胃的药物,苓桂术甘汤中,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药,健脾利水,渗湿化饮,白术为佐,苓术相须为用,健脾祛湿,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苓桂枣甘汤中,以茯苓为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甘草、大枣顾护中焦脾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以厚朴行气除满,生姜与半夏相伍化痰,甘草与人参相伍健脾益气。脾胃为人体中焦气机,脾胃运化,气机通调,水液代谢恢复正常,痰饮之邪自会消除。
3 肾失蒸腾,水液泛溢
《素问·逆调论》[3]云:“肾者水藏,主津液”,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全赖肾的主司和调节,若肾脏功能发生异常,痰饮则可伺机而生,故肾亦为生痰之源。《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饮入于胃……揆度以为常”。水饮的代谢与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腾密切相关,其中肾气的蒸腾,在水液运行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伤寒论》中第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真武汤主之。”少阴肾水亏虚,痰饮内生,水湿为患,酿生诸症,方用真武汤主之。真武汤的方药组成,以附子为主药,附子通行十二经脉,性走不守,温补先天肾阳,臣以茯苓配伍白术以健脾利湿,佐以生姜温胃散水饮之邪,芍药,一则缓急止痛,一则利小便,使水饮之邪从小便利出。肾为人之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阳气,故肾阳恢复气化功能,蒸腾水液,则痰饮从小便利出。
痰饮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理因素,常常随气机升降出入,酿生咳喘,胸闷,呕恶等诸多症状,与心之震摄,脾之运化,肾之蒸腾等病机密切相关。结合《伤寒论》原文分析,桂枝与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之阳气,可驱散下焦水邪;茯苓与白术相伍,助脾胃之运化,可健脾利湿;附子与生姜为主,温通肾阳,恢复肾之蒸腾水液作用,以上为临床治疗痰饮的对药。中医对于病证的治法与中药的选择,均以掌握核心病机为关键,予以邪气以出路,辨证施治。这也是《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神实质的体现。因而从心脾肾论治痰饮疾病只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临床思路,仍需辨证施治,掌握核心病机,具体病证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烨文.张仲景痰饮学说及其对唐以前医家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
[2] 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42-143.
[3] 李正茂,刘楠楠,何周春.肾亦为生痰之源[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