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菜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主要优势油料作物之一。为提高油菜产量和产品质量,一线工作人员明确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产生的原因,通过加强产业布局、栽培管理、科学轮作密植等农业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材料与现代技术;合理利用防虫网、颜色板、杀虫灯、性诱剂实施物理防控;同时要保护害虫天敌,利用以生物克制生物的生物防控技术,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以此来保障油菜的质量。
关键词: 油菜;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
宋利彪. 内蒙古锡盟油菜种植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8):69.
一、油菜类型
油用型油菜有芥菜型、甘蓝型、白菜型三种类型。
1、芥菜型
芥酸含量较高,影响油脂的质量。
2、甘蓝型
芥酸和硫甙葡萄糖甙的含量较低,一般低于5%以下,则称“双低”油菜。“双低”油菜不饱合脂肪酸的含量高于芥菜型,一般含量4%以上。“双低”油菜的食用油经低温冷榨技术,可清理血液垃圾软化血管,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3、白菜型
由于生育期短,产量低只能做备荒作物。
锡林郭勒盟种植的油菜主要是芥菜型,农民称“大黄油菜”和甘蓝型也称“双低油菜”。近几年油菜的病虫害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小菜蛾,给油菜的产量造成重大损失。
二、油菜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即工作人员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技术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质量的一种技术。该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绿色的产品,从根本上保障产品质量,符合绿色环保的时代需求[1]。
1、建立油菜绿色示范防控区
江西省瑞昌市建设了油菜蜜蜂绿色防控手艺集成树模区3000亩以上,项目树模区低毒生物农药的应用普及率到达65%以上,淘汰化学农药用量20%以上,蔬菜农药残留及格率99%以上。该地主要通过以蜜蜂为媒介来传播花粉、防治害虫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了许多质优的产品[2]。
2、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对于绿色产品的种植而言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以此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让大众能够收到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比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关仪器和互联网等方式来提前做好天气状况的预测,以此来明晰病虫害是否产生,并积极做出应对措施。
1、农业防治技术
合理布局农业产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病种子,以此来减少虫害概率。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从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种子做消毒入理;不同作物各生育期需水量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生育期及季节做好水份管理;中耕除草2—3次,以破坏菌核形成子囊盘,减少发病;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遗物,减少菌源。
培育健康土壤,选用抗(耐)性品种培育壮苗,平衡施肥,从而营造一个合理的田间管理模式,进而以此来培育健康土壤。通过轮作的方式保障田园清洁度,轮作可以及时清除病体,减少病源,从根本控制住病源传播;通过秋耕深翻的方式来降低越冬虫源;通过中耕除草的方式来及时消除田地边杂草,进而减少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
生态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而言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大力使用生态环保材料、积极采取现代化技术来进行环境控制,恶化害虫的栖息环境,保障农作物的生长。
3、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使用简单工具和物理手段等方式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的技术。害虫是具有趋光性的,因此可以通过将灯光和杀虫板结合的方式来诱杀害虫。
(1)防虫网控虫技术
防虫网是一种采用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的聚乙烯为主要原料,经拉丝制造而成的网状织物,具有拉力強度大、抗热、耐水、耐腐蚀、耐老化、无毒无味、废弃物易处理等优点[3]。能够预防常见的害虫,如苍蝇、蚊子等。工作人员在定植后,应及时设置防虫网,以此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避免害虫侵害现象发生。
(2)色板诱杀技术
主要有黄板、蓝板及信息素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在保护地设置色板诱杀成虫。色板选择要因地制宜,符合标准。
(3)杀虫灯诱杀技术
可分频振式杀虫灯和投射式杀虫灯。总体上看,杀虫灯对于害虫的作用较强,能够大面积杀死害虫,保障农产品的生长环境。
4、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立足于自然界生态平衡规律,通过以生物克制生物的方式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如性诱剂技术,利用信息素大量诱杀成虫以降低虫口密度。根据害虫种类选择正确的诱芯和诱捕器,合理规划诱捕器的设置时间和摆放位置。
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白僵菌等。其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如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
参考文献
[1] 王跃进.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9(23):31.
[2] 李佳新. 实施油菜菌核病绿色防控的技术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2015(07):233-234.
[3] 刘道才. 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17(0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