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旭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糖尿病脑损害疾病患者诊断中通过应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本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67例糖尿病脑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与漏诊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为97.01%,漏诊率为2.99%,CT的诊断准确率为86.57%,漏诊率为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CT、MRI检查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1例患者CT检查时发生造影剂不适。结论 糖尿病脑损害患者诊断中MRI的应用价值高于CT,有助于提升糖尿病脑损害的检出率。
【关键词】糖尿病脑损害;诊断;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8..01
糖尿病患者细胞内欠缺胰岛素受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因此无法维持机体代谢活动而诱发机体损伤,同时由于机体中三磷酸腺苷不足造成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诱发细胞膜破溃而出现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溶酶体膜的稳定性较差,消化细胞酶发生外泄而造成细胞损伤,因此更容易诱发慢性脑损伤,该疾病的危害性严重,随着病情恶化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及早明确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1]。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脑损害患者应用CT、MRI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7年3月~2019年5月治疗的67例糖尿病脑损害患者,男36例,女31例,年龄47~63岁,平均(55.2±1.3)岁,糖尿病病程3~19年,平均(7.9±0.6)年。
入组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属于糖尿病脑损害;(2)对本次研究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3)分别接受CT、MRI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2)碘造影剂过敏者;(3)合并肝肾功能损伤者。
1.2 检查方法
(1)CT检查:应用我院多排螺旋CT仪,参数设置如下:层厚5 mm,电压120 kV,电流160 mAs。对其颅脑部位实施平扫,对于检查过程中收集的原始容积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后进行分析和三维处理;(2)MRI检查:应用我院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过程中保持仰卧位,将头部摆正,确保处在线圈内,患者的长轴方向和床面的长轴保持吻合,确保头颅的矢状面和线圈的纵轴吻合,双手置于胸前。为了进一步确保成像效果,检查时眉间线处在线圈的横轴中央,床面缓缓移动。头线圈扫描,采取SE序列,在T1加权像中TE=20 ms、TR=80 ms,在T2加权像中TE=600 ms、TR=3000 ms,同时平均次数应≥2次,层厚7 mm,分别对其横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实施加权扫描。在增强扫描中以钆喷酸葡胺作为对比剂,静注,剂量为0.2 ml/kg。
1.3 评估标准
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在患者中的实际诊断情况,包括准确率和漏诊率。统计患者在进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x±s)描述,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MRI的检查结果对比
MRI在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7.01%,漏诊率为2.99%;CT的诊断准确率为86.57%,漏诊率为13.43%,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患者在接受CT、MRI检查过程中均未发生辐射反应及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1例患者在接受CT检查时发生造影剂不适,未予以干预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3 讨 论
由于糖尿病脑损害患者普遍存在着脑干、基底节以及丘脑等病变,同时多灶性特征显著,而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因此应用CT检查中容易出现漏诊情况[3]。MRI是近年来临床中先进的诊断技术,将其应用于糖尿病脑损害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特别是MRI中具有三维显像、无骨性伪影干扰以及定位精确和分辨率高等优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检出率,对于小脑和脑干等病灶能够实现清晰显示,有利于实现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准确检出。同时从本次的比较结果来看,应用MRI在患者中诊断准确率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并且在检查过程中未出现不良的反应情况,也进一步证实MRI应用于糖尿病脑損害患者诊断中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糖尿病脑损害患者诊断中MRI的应用价值高于CT,有助于提升糖尿病脑损害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王前友,王文安,黄星星,等.2型糖尿病与脑白质疏松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21(6):854-857.
[2] 张晓丽,崔焜焱,姚建华.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多靶点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1):151-154.
[3] 张 扬,张 权.糖尿病相关脑连接和脑网络改变与认知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41(4):4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