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坚
摘 要:结合吉林省松原市农业科学院的工作实际,对使用不同的玉米种植试验地人工模式与植保机械模式(植保无人机)的田间杂草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够达到杂草防治的效果,而植保无人机的使用在成本、防治效果、增产方面均有着更好的表现。
关键词:玉米种植;植保无人机;田间杂草防治;试验效果
植保无人机主要依托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在玉米防治田间杂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方法有着作业高度低、可远距离遥控操作的优势,降低了人员暴露于农药的危险,提高了喷洒作业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实现50%农药使用量、90%用水量的節约,避免了资源成本浪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选取
选取3个位置的试验地,连续两年对同一区域、不同地块展开田间试验。试验地中,中转部作物为夏玉米,播种期为6月中旬。3个试验地的水肥、土壤等基本情况一致,区别在于除草方式的差异性。
1.2 药剂与器材
试验中使用的主要药剂为莠去津(除草剂);使用的主要器材为植保无人机、背负式喷雾器。各器材的具体参数如下:植保无人机荷载为10升、喷药流量为每分钟2升、最佳喷福为4米、雾化颗粒为100-200微米;背负式喷雾器的喷头选用圆形空心圆锥无喷头、喷药流量为每分钟1.1-1.2升[1]。
1.3 试验设计
在玉米生长至3-5叶期落实喷药除草,选择晴朗、无风天气的傍晚展开喷药,重点保障田间杂草的药剂吸收时间不低于5-6小时。对3块试验地同步进行喷药除草,除田间杂草防治方法(除草方法)外,其他操作保持一致,实现对植保无人机除草与人工喷洒除草的效果对比。在本次试验中,评价指标主要为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不同喷洒除草方式的效果。其中,判定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的指标有单位面积作业时间(单位面积内,除草药剂喷洒的时间)、作业效率(单位时间内每人工作量,单位时间内作业量与人数的比值);判定不同喷洒除草方式效果的指标有对玉米要害情况的观察、杂草防治效果调查。
2 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玉米产量进行对比能够发现,依托植保无人机展开田间杂草的防治,能够优化玉米的实际生长条件,促使玉米行粒数、穗粒数增加,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具体有,在植保无人机喷药除草的支持下,试验地第一年玉米增产达到每亩53.60千克,增幅为8.98%;试验地第二年玉米增产达到每亩57.06千克,增幅为9.78%;试验地两年的玉米平均增产达到每亩55.33千克,平均增幅为9.38%。
通过对玉米生产成本(田间杂草防治成本)进行对比能够发现,依托植保无人机展开田间杂草的防治,能够达到作业效率增高、降低药剂与水资源浪费、喷洒均匀且安全的效果。具体作业成本数据如下:在使用人工模式(背负式喷雾器)展开玉米田间杂草防治的试验地中,第一年的主要机械作业成本为每亩64.17元;第二年的主要机械作业成本为每亩67.80元;两年的主要机械作业成本平均为每亩63.70元。在使用植保机械模式(植保无人机)展开玉米田间杂草防治的试验地中,第一年的主要机械作业成本为每亩23.30元;第二年的主要机械作业成本为每亩23.52元;两年的主要机械作业成本平均为每亩23.57元。基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田间杂草防治中的成本更低,有着更高的应用优势,且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田间杂草防治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能够发现,依托植保无人机展开田间杂草防治的试验地与使用人工模式的试验地均不存在玉米作物药害变化的情况,各区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正常。在喷药后的第三天,试验地内的牛筋草、马唐、马齿笕(杂草)均发生药害,且生长点存在坏死现象;在喷药第二十八天后,田间杂草防治效果达到最佳。相比较而言,同等药剂浓度下,使用植保无人机展开杂草田间防治的效果更好,每亩内杂草数量更低,且施药量更少。具体有:在使用人工模式(背负式喷雾器)展开玉米田间杂草防治的试验地中,马唐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10株、牛筋草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8株、马齿笕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7株;在使用植保机械模式(植保无人机)的试验地中,马唐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6株、牛筋草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4株、马齿笕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3株。
3 结论
综上所述,试验结果显示:依托植保无人机展开田间杂草的防治,能够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植保无人机在田间杂草防治中的成本更低;同等药剂浓度下,使用植保无人机展开杂草田间防治的效果更好,每亩内杂草数量更低,且施药量更少。可以看出,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玉米种植中的田间杂草防治有着更好的应用效果,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