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在初中数学几何学习中存在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的现状,论述初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几何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途径,提出巧用实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及强化课后训练等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学习 方法 习惯
几何板块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抽象性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初中生来说,数学学科的几何板块具有一定的难度,成为了学生学习上的一块“心病”。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数学教师不应当把几何学习和“刷题”简单粗暴地划等号,而是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几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入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思维,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几何、学好几何,并且能灵活运用。
一、学生在几何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不良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几何方面的不良学习习惯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缺乏良好的几何学习兴趣和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几何学习的动机不强,再加上几何板块对初中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他们极为容易对几何的“题海战术”产生排斥和厌倦的心理,尤其是潜力生,他们的几何思维较为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愿意深入挖掘和探究几何题目的解题技巧,甚至放弃解答,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学习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几何题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图形想象能力、空间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许多学生依旧习惯于在课堂中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使得主动的思考泯灭于被动的听课中,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和探究,错过很多进步的契机,无法实现能力的提高。此外,盲目的套路式做题也是现阶段初中生学习几何知识时的主要不良习惯,当他们在面对难度系数较高的知识点和题目时,首先不是想着如何去深度探究,而是先翻阅以往所做的题目或是参考答案详解来完成自己解题思路的构建,这使得整个几何学习过程缺乏针对性,导致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几何学习方法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几何学习中,一些普遍性的方法和习惯,则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进行单独、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一)巧用实物教学,激活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来开展几何教学活动,这意味着教师应从理论教学入手,巧用“实际性”的几何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几何思维。为此,初中数学教师不妨运用实物教学来强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认知,巧借身边的几何实物来构建直观性的几何课堂,使学生能够在常见几何物体的辅助下,逐渐加深对几何理论的印象,不断激活几何探究兴趣,主动发现身边的几何实物,并运用几何理论建立几何图形,进一步养成自主探究几何图形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几何图形”是初中生学习几何板块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他们接下来对有关几何知识内容的学习,影响着学生在运算学习中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在这一课的内容中,识别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则是难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步骤。首先,准备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几何实物,如乒乓球、粉笔盒、生日帽、筆筒,等等,要求学生自主思考,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激活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有关几何图形的大量图片,如四棱柱、圆柱、球体、圆锥和四棱锥等,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然后,设计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规则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实物,如长方体有铅笔盒,梯形有玩具和滑梯等。这时候,学生借助现实几何物体的外形,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记忆,并将生活中的实物分别归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类中。教师再深入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几何概念的认知。通过这种实物教学法,学生不仅形成了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也在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几何学习的乐趣,实现了几何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养成了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巧借信息技术,扎实基础知识
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几何探究活动受到了固有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接触到更为多样有趣的几何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着眼于夯实学生的几何理论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复杂的几何概念和繁琐的几何公式定理都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几何教学,形象具体地展示出几何立体图形,使学生加深对几何理论的理解和记忆,逐步养成良好的几何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微课或其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来完成自主预习活动,初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当学生在预习中接触到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理论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质疑,如有的学生不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和对应边,使得他们无法完成后续的推理论证活动。此时,这种思维动机便能成为他们积极投入课堂活动的重要动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创设情境,出示生活中一些全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和交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接着开展实践活动,教师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模仿完成:将三角板按在纸上,沿边勾勒并裁剪下图形,观察裁下的纸片和三角板两者的形状、大小的关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对全等形的几何体验。然后,教师进行动画演示,播放动画:把△ABC沿着直线BC平移,得出△DEF;把△ABC沿着直线BC翻折180°,得出△BCD;把△ABC绕着顶点A旋转180°,得出△AED。并要求学生观察和思考:“△ABC在平移、翻折和旋转中是否发生了变化?这几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如此,学生经历了图形全等变换的过程,对全等三角形形成了直观认识,打消了对寻找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的疑虑,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强化课后训练,巩固几何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随着几何知识的难度系数逐渐增大,教师也对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几何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生若想从根本上把握几何知识,夯实几何基础,进一步提高几何学习能力,就必须养成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从预习环节和课堂学习中汲取知识,还需要在课后加以复习和巩固,利用灵活多样的几何题型来弥补知识理解和学习方法上的缺漏。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后训练,引导学生花更多的心思去琢磨作业内容,使课后训练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学生定然能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也能让后续的教学活动显得更灵活自如。
例如,在布置“三视图”的作业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基础题型来引导学生回顾三视图的相关知识,如从投影的角度来理解三视图的概念,以及画出简单的三视图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来布置探究性作业,以此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业内容可以这样:①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描述几何体的基本形状,并给出一些相关的实物原型;②根据物体三视图的位置与大小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还原出立体图形和实物。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视图的位置与大小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③根据物体的三视图,动手绘制物体的立体图形。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提升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知,从而发现图形规律,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通过强化课后训练,教师往往能够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存在的误区,也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步引导他们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从而增强他们对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實施后的成效
初中数学教师借助实物教学来激活学生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来讲解几何知识,并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课后训练后,发现学生在实际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几何理论知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展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面貌,更愿意参与到几何探究活动中。同时,在教师的示范和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学生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更高的效率来完成高质量的几何实践操作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几何观察、思考、探究、分析、辨识以及课后巩固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几何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中学生来说,几何学习不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题海”战术就可以完成的了,他们需要有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来说,几何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会做题,更要让学生在学习几何板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学习思维和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永红.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
[2]李旭丽.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3]吴贝贝.初中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作者简介:黄尔迪(1980—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