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协同育人视角下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基地探研

2020-06-08 15:31宋惠敏施帅王文芳姚星宇位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基地协同育人

宋惠敏 施帅 王文芳 姚星宇 位敏

摘要: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导向的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结合当前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面临的问题,基于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的SWOT分析,探索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校协同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政校协同育人;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273-03

所谓政校协同育人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政府、学校双方联动合作,本着育人的首要任务,在一定的制度规定(约束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政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的背景

(一)新时代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定期评估与修订,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專业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基本方略之一,坚持实践创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活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目前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

实践基地是学校为提高学生的临场实践操作能力而发展的一线场所,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素养的融合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实践育人的先例较少,其中大多都是校企合作,而少有与政府、事业单位的合作,并且大都流于形式。本课题组为探索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的保障条件和适应状况,随机在河北省选取了13所高校,并在各高校管理类专业随机抽取15名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83.6%的学生表示自身找不到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学生普遍表示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另外,更多学生受课余时间不集中、食宿安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参与周期较长的实践活动,而实践单位普遍要求学生最好有半年以上见习时间。这种教学需求与学生岗位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供给的不匹配影响着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能力的转化,既影响着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影响着高校对合格的公共部门一线执行人员的输出。

(三)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政校协同育人意义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共有两千余所,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距,这为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引入OBE教育理念,利用成果导向教育分析当前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的弊端,从期望学生应具有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结果出发,探索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的创新模式。与传统的实践基地相比,政校协同实践基地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政府部门,增加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职场体验。此外,政府机关人员能够亲自对学生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政校协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到政府机关实习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组织策划和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学习+教育+实践”一体的崭新场所和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政府提供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理想效果。

二、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的SWOT分析

基于政校协同育人模式,课题组通过发放和收集调查问卷,参考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匹配起来,对与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结论。

(一)内部优势

1.办学模式革新,竞争优势突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目前河北省内各大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他们真正从事岗位工作后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加以运用。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我校在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提出政校协同育人模式,并在该模式的支持下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该办学模式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优势,实现了政府、学校通过实践基地共同培养高校人才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代要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现代化的目标。

2.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重要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正是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前存在的公共管理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问题提出的。为更好地培育实践性人才和实现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对接,实践基地通过让学生具体操作,促进他们将平日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化,以达到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政校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基地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出契合岗位需求、实践能力强以及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由此可见,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重要平台。

3.办学方式更加灵活。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的建设将使得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方式不再一成不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改变了过去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高校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来增加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必然性,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方位的提高。

(二)外部机遇

1.有利于匹配学科建设和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很多大学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化的培养与训练,开设各种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文字功底,但对社会现状接触甚少,对实际问题只是拘泥于理论分析,不懂得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技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因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差距很大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实践基地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多接触社会和政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积累学生的社会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

2.有助于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吸纳更多的生源。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毕业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力。如此,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办学能力,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充分展现给学生,吸纳更多选择公共管理专业的生源。

(三)内部劣势

1.实践基地构建的理论依托较少,需要积累经验。虽然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实践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会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带来提升,但正是该模式的创新性政校协同育人基地的建设缺乏实践积累的经验,可以说每项措施的运行都意味着是第一次,难免会碰壁,这正是该模式运行面临的问题之一。

2.建设实践基地的客观条件约束。创新性地提出构建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虽然能解决对口人才培养、学生临场操作能力提高等问题,但由于在该基地的建设运行中一些物质因素还未考虑周全,比如基地建设的合作单位、资金的投入、基地建设的地点等客观因素,对于其全面发展无疑是很大的阻碍,这些内部因素需要我们去克服并不断完善,以确保该基地的全面运行。

3.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实践时间缺乏。通过采访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个人目标的设定模糊,将近70%的学生对于将来的个体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采取中性的态度,他们对于将来的就业形势以及地方院校缺乏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危机意识极其淡薄,对自身规划以及个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够重视。受长期以来实践基地“形式化”的影响,这一心理又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加深。

(四)外部威胁

1.政府部门建设实践基地的合作意识不强。通常情况下,政府会出于保障安全、投入资金量、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成本因素的考虑不愿意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此外,政府部门普遍认为,高校学生始终是“门外汉”,不能参与到核心工作中,更不能触及到政府部门的重要利益;如果参与实习的学生只是参与短期的实习实践,不能与政府部门构成长期有效的工作关系,政府部门也不愿意建设实践基地。

2.同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略显劣势。在政校协同育人模式机制的背景下构建实践基地,虽然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许多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也实现了与政府机关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对接,但政府机构对于人才的录用有限制,使得部分学生将就业目标转移到企业,可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是向企业输送,因此公共管理学生在专业对口方面并不占优势,这无疑加大了人才培养的难度。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育人机制

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导致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双方应该树立合作理念,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应该与政府机构保持长期的沟通交往,了解双方的合作诉求,明确双方的职责,解决实践基地建设难点。建立保障维系机制,学校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除了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外,还应该鼓励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主动提出诉求,比如,委托科研项目、招聘公共管理专业实习生等。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明确规定学生与教师基于实践基地产出的作品或成果,首先要在基地转化并达成成果转化价值的共享方案,为深化政府和学校合作关系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优化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是根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所制定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也是学院和教师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安排实践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公共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目标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从事组织、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明确界定地方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体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的比例。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建设完善的实践基地,还需要一支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一是聘用政府工作人员担任专业教育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外专家讲师团制度,定期开展讲座及其他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二是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岗位进行调研和交流学习,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观念。三是加强学术沟通,学习先进实习教学模式与经验。

(四)建立科学的实践基地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对师生的实践基地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与反馈,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督促。优化实习考核体系,根据实习前布置的具体实习任务,对其实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包括如下要素:①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实践单位、学生、教师、学校、第三方专家等共同参与评价。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不同的实践要求和实践环节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標体系和评价方式。③规范化的评价流程。通过规范流程,减少评价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④评价结果的应用性。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学分评定及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作为以后整改的依据。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学校与政府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政校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为此,必须认真做好实践基地的分析与研究工作,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对策,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黎鲲.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3):83-84.

[2]胡扬名,李燕凌,李晚莲.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4):1-5.

[3]邱梦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路径创新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71-173

[4]阳程文,侯保疆.政校协同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5):66-68+76.

Research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Bas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ONG Hui-min, SHI Shuai, WANG Wen-fang, YAO Xing-yu, WEI M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As a discipline with clear practice orient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im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administration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train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s is facing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traditional and single theory teaching mode is gradually being eliminate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schoo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bas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government-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base

收稿日期:2020-03-20

课题来源: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度一般教学项目“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019JYY31);2019年度河北经贸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雙一流课程建设专项基金

作者简介:宋惠敏(1974-),女(汉族),河北定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施帅,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王文芳,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姚星宇,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位敏,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

猜你喜欢
基地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