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坛坛
建筑师张迪和她的团队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一边打造自己的家,一边尝试新鲜的材料组合、工艺手法、色彩组合,成功之后,又用到别的项目上,她的家犹如最佳的建筑“试验田”。
“厨房是最有生活烟火气的地方,也是每天碰面最多的地方,要开放而舒适,不能封闭。”
听建筑师张迪讲这个家的故事.与往常的方式不太一样..我在北京刮着大风却阳光灿烂的下午,走进位于三里屯一处闹中取静的小楼.这里是由她与合伙人创办的waa未觉建筑的办公空间。一如人们对于大多数建筑事务所的想象,开放而通透的氛围.折射出自由又充满活力的工作气氛。张迪的办公室与外部只有一道玻璃墙之隔.布置得井然有序.墙上一块可以画图写字的留言板,一幅她收藏的艺术画作成为空间里的视角焦点。“其实我做的很多项目灵感都是来自艺术品.我的家也是如此。”我们的话题便从艺术展开。
她在电脑上给我展示了艺术家Pieter Vermeersch的作品.这位艺术家对于色彩的形态与组合方式有着非凡的创想。张迪告诉我.她在设计这个家时关于色彩与材料组合上的诸多灵感,来自PleterVermeersch作品的启发。在电脑前,她用了五分钟来搜寻艺术家的作品图,这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我惊讶地发现.她的电脑里分门别类地储存了几十、上百位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犹如一座丰富的灵感宝库。如此近距离地了解一位建筑师的工作方式、灵感工具、思维流程.与往常我们从实地的感性角度直观入手.非常不一样。
这套房子从最初定下设计方案到后来的改造实施,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张迪和她的团队一边完成别的项目“顺手来动动工”,因是她自己的家,又多了一层不用妥协的可能性,如她感叹“颜色就调配了无数次”,在不断地尝试与打破之后.这个家几乎成为她耗时最长的作品。张迪也笑称:“这个家像是我们的试验田.尽管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但我们却在这里尝试了很多新鲜的材料组合、新的工艺手法、色彩组合.试验成功之后,又用到别的项目上。”
张迪与她的团队做过很多与艺术有关的项目.无论是银川美术馆.还是商业上的项目.每一次谈起设计初衷时.她都会围绕着情绪二字来展开。“情绪是人对周边环境、空间的一种感知.一种反射。一个空间环境.可以让人喜欢或是不喜欢.但最怕的就是让人无感。”
这个家的设计,依然从情绪上出发,而连接情绪与现实的关键一环.便是贯穿于家中每个不同区域的地面石材。“我是先看到了这块石头,才有了整个家的设计想法。一位在福建的朋友发给我这张毛石的照片,它带着粉、灰、墨绿的色调,我很喜欢这个配色。这三种颜色也构成了整个家的底色组合。”而这块石头也远不止奠定了色彩,更成为家中的标识。她将石材切割成不同的弧度,拼接之后铺设在不同区域的地面、墙面,灵动多变.如同一条贯穿室内的小径、走道、桥梁.指引着行进的方向,“站在上面,它就是一条路。”她希望呈现一种地界的概念.亦是人和环境的所属关系,丰富着空间情绪的层次。
“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里.第一眼看到的常常就是地面.地面对人的感官有着极强的影响。我用这块石头地面来贯穿,再与之搭配地毯或是木地板.规划出走动与停留的动线。它不是为了装饰而存在的.在功能行为上有指引的作用。”张迪说,或许因为自己的建筑师背景,她对于纯装饰性的设计需求几乎没有,家中的每一处设计,都有功能和意义上的考虑。“我的家里几乎没有几件家具是买回来的.大多数家具和灯具,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都在颜色或是功能上与整个家的调性吻合。”
家中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也是基于她与家人对生活的感受和需求。“我喜欢开敞而通透的环境,家中几乎没有门.我不觉得没有门就没有归属感.你可以通过色彩、灯光.甚至是布局.来营造归属感.让人待得住,这依旧是情绪的问题。”房子的面积很大,但是在格局上却十分开阔.没有设置太多独立的房间。家里有两个厨房,一个中厨、一个西厨,“我觉得厨房是最有生活烟火气的地方.也是大家每天碰面最多的地方,一定要开放而舒适,不能封闭。”她的家中没有书房,这也映射着她与丈夫的工作习惯,“我可以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很晚,但不喜欢把工作带回家里.我的书都在办公室。”唯一被她戏称为“不是刚需”的游泳池.是因为房子的空间相对比较大.但她和家人又不是那种需要影音室、棋牌室的人。
谈起家中最满意的地方.张迪想了想告诉我并不在某处细节,而在于现实的结果和效果图所呈现的没有出入。这恐怕是最让建筑师、设计師们欣慰的事情了。“不只是我的家.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也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在张迪家里,你几乎看不到什么零碎的生活物件.而背后的秘密是她设计了很多储物柜将它们藏起来了。她的家也极具美术馆与画廊的气质,无论是配色还是结构,都为摆放艺术品创造了好的基底。白盒子画廊在她的家里尝试一个家美术馆的项目.家中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来自这次的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