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诗有声画——富春山居图》教学设计

2020-06-08 15:24潘珣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富春江居图富春山

潘珣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富春山居图》的内容、笔法、意境、内涵进行解读。元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元代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张画,是一种哲学,一种生命态度的东西,若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画作的背景故事,感受体验一下笔法等会显得有些单薄,本课重点就如何让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在一节课内有兴趣参与欣赏学习,并能通过深度探究学习理解元代山水画的独特韵致,理解艺术家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学段是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引导得当,已经能安静下来读画,并具有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如何能从作品中寻找到能触发学生的兴趣点,并进一步维持学生的兴趣引导深入解读作品,这是本课教学设计重点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

欣赏富春山居图的形式美感,培养图像识读能力;探究富春山居图的内容,解读作品的形式美,理解文人画山水的独特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独立建构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评价

水平(教学年级:五、六年级)

一、能够理解富春山居图的形式美感,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

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大胆表达感悟。

三、能独立思考,并能对其他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富春山居图的形式美感,理解文人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难点:文人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抛出问题

1. 播放视频《富春江》谈感受。

导入:这是哪里?去过吗?看了这个视频有哪些感受?学生A:很美,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2. 从教师的富春江写生作品引出《富春山居图》。

教师:富春江是我们浙江省中部河流,流经富阳桐庐两个县市,长达110公里。富春江很美,古人曾这样赞美:“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我也抵不住美景的诱惑,寒假里去富春江写生了,这是老师用水彩画的富春江小景,可是富春江太震撼了,我很想把富春江全景画下来,并带回家与大家分享,可是富春江那么长,我怎么画都只能画出一个局部(图1、图2),怎样才能把全景画下来,你们能给一点建议吗? 学生的各种回答:画大一点,画多一点,把各个景拼接起来……

教师: 660年前,有一位画家把富春江的全景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今天老师还把它带来了,想与同学们一起欣赏可以吗?

出示课题:《无声诗,有声画——富春山居图》

【设计意图】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与作品欣赏。

二、合作探究,深度欣赏(一) 初步感知,作品气势(PPT《富春山居图》全图播放)

教师:看完后,请你告诉老师,画面画了些什么?你对画作的第一印象怎样?

学生B:给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壮观…..

教师:对呀,我们仿佛置身于富春江,有身临其境之感。660年前,条件这么恶劣,富春江又这么长,画家是如何画的呢?这位高手是谁?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受作品,对画家产生崇拜,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学习,了解画作背景

反馈课前学习的内容(图3、图4 “黄公望名片”簡介作者及作品背景)。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提取信息。

(三)带着问题,驱动学习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同学有哪些问题。(图5)(学生问题如:画家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为什么是画中之兰亭?美在哪?…)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增强学习内驱力。

(四)深度探究,画作之形式美、气韵美、意境美             (如图5 )

1.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10分钟)

根据以下导学单(图6、7、8),分组完成探究任务:山、水、人的探究。(1)山的探究;(2)水的探究;(3)人的探究。

2.分组反馈,交流提炼

(1)探究“山”的画法,习得画作的“气势”与“笔墨”。

①画中主要出现了哪几种造型的山?这四种造型的山能在原图中找到吗?(PPT图9)

②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山,画家是凭想象编出来的吗?你认为是怎么画出来的?(很多同学提到这个问题)

学生C:需要跋山涉水,深入山林、登至山顶才能画出这些不同形状、不同角度的山。教师:这些山画家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看的?(PPT图10)

学生D:有的在山顶往下看,有的在山的对面看,还有的在山脚往山顶看。

教师归纳得出:平视、俯视、仰视。这也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观察方式。不断移动视点,可以把各个不同角度的景组合在一个画面当中,构成了全景,这也是我们中国画独有的。今天我们用相机航拍,但在660年前,条件这么恶劣,画家只能跋山涉水、登高望远、风雨无阻,终日游走富春江,才能画下不同角度的景,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与创作。所以这幅画是不是需要画很长时间呢?而且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势态,一山一势,变化无穷。看来画家不仅仅画的是山,还是画气势。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山势的探究,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观察方式“三远法”。

③远看气势,近观笔墨,那这幅画笔墨上有哪些特点呢?(PPT图11)

学生E:运用了披麻皴。教师:披麻皴有什么特点呢?学生G:长短不一的线条,疏密有致,阴面密,阳面疏,有的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在石头上。教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么,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要用披麻皴表现?江南秀美的山形与土质适合披麻皴的柔美。所以,长短披麻皴是富春山居图表现山石主要的笔法,也是最重要的技法。老师示范披麻皴的画法,并请两个学生体验。

得出:笔法一绝(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中“披麻皴”的观察解读,了解富春山居图的主要笔法。

(2)探究“水”的画法,感受画作之“气韵”

教师:老师把这几种山都组合在一起了,感觉怎样?(见图13)学生F:不好看。教师:光有山,缺点什么?学生H:水。教师:对,有水才会灵动。水是怎样画的?

学生I:画中用水平线、波浪线表现很平静的水,还用大片留白处理。这样的水面给人一种平静、开阔的感觉。(见图12)教师:原来画家画的不是水啊?画的是意境。

得出:“一水一境”(板书)

教师引导:那么画面当中,水是如何安置的呢?当我们把都是山的画面,加上水时是什么感受?学生J:活了。教师:瞬间气韵流通了,画面显得通透了,这就是中国画讲究的“气韵”。画面当中的山是实的,水與天空是虚的,这就是虚实相生,一个画面只有虚实相生,气韵才生动。

得出此画:“气韵一绝”(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水的探究,理解山水画的“气韵”。

(3)探究“画中人”,体悟画家之“心境”(见图14)

教师引导:画面只有山水,还缺点什么?

学生K:生命。教师:一共画了几个人?生B:8个。教师:这么厉害?一般人只能找到5个。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学生L:江上渔者、樵夫、书生。得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心境。(板书图15)

【设计意图】通过人的探究,体悟画家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心境。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山、水、人”的探究,初步感知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特殊的观察方式及用笔用墨的特点。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建构审美知识,培养图像识读能力。

三、再观画作,心领神会

教师:这样的生活你向往吗?(作品全图播放)那么现在,让我们也一起跟着富春山居图,游览富春江,感受那份平静、宽阔的灵动感,静静地、听听风声、听听鸟叫、看看山水,感受悠游灵泉的清凉。回顾黄公望的一生……有没有感觉画家其实在画自己的一生呢?此刻,你有哪些感悟?

学生表达感悟……

小结:画家将山的气势、水的意境与自己淡薄平和、悠然自得的情感浑然合一,达到山水画的至美境界。(板书:人景合一)富春山居图犹如一首抒情诗,具有超然物外,韵味悠长之美,画中有诗,意境深远,又似一曲山水画交响乐,奏出了平淡天真、萧条淡薄的最高审美艺术境界。所以元代山水画,看似画山水,其实是画胸中丘壑,表心中之意气。真不愧是“画中之兰亭”。

【设计意图】带着对《富春山居图》的“构图、笔法、气韵”等形式的解读与“情感”的理解,再次观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整体观念,回味元代山水画独特的韵致,体悟画家的心境,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感悟。培养学生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能力。最后总结,将整堂课情感情境推向高潮。

四、感受“原作”,拓展延伸

出示手卷,请两位同学帮忙展开,学生排队静静地从画前走过,再次感受画面平静、宽阔的灵动的美感。(如图16)教师引导拓展:“这幅画身首两断,老师这幅画是将两段合并了,2011年的时候在前任总理温家宝的提议下曾在台湾合并展出,什么时候两段画真正能够合在一起呢? 老师很期待……”

【设计意图】带着本课习得,近距离观画,使学生获得满足愉悦感。

教学反思

这是一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美术欣赏课。整堂课充分尊重孩子的内心,通过“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表达感悟——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引导孩子对画作“山、水、人”的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习得初步识读图像的方法,通过引导、示范、体验,体悟《富春山居图》的“构图、笔法、气韵”以及“人景合一”的元代山水画独特的韵致。将作品以儿童的欣赏方式进行解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作品的解读,这也是这一课最大的亮点。但反观课堂,本课在教学设计定位上,难度系数还是偏高了点,“山的探究”作业导学单内容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难度可以降低,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课堂节奏会更舒展。另外,这节课主要围绕“为什么堪称画中之兰亭”展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完成作品的欣赏,所以导学单的设计非常重要。本课导学单设计经过反复推敲,经历了多稿,最终确立对“山、水、人”进行探究,每一个导学单也经过反复琢磨,但还是存在遗憾,“山的探究”几个问题设计还可以继续推敲下去。“学为中心”的课堂,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精彩的。笔者将不懈努力,追求更加理想的美术欣赏课。

(缙云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浙江丽水)

猜你喜欢
富春江居图富春山
龙门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的绿
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