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旧城市,成长的新广州

2020-06-08 15:24叶曙明
同舟共进 2020年3期
关键词:北京路骑楼旧城

叶曙明

从1990年代开始,广州进行天翻地覆的旧城改造,经过旧城改造,广州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旧城邑,进入到现代大都市之列。

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就是在这种曲折起伏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过来了。被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建筑形态,大众的审美趣味、生活形态、生活习俗,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无一例外地在改變着。

【北京路商业圈的旧城改造】

1991年夏季,中山二路执信路口至东川路口,长566米路段,率先进行扩宽工程,从原来的14米扩至36米。199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破土动工。随着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场和上盖物业开始兴建,路面也同时进行全线拓宽。第十届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宣布,“在建设地铁的同时,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格局对广州老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1998年3月,广州市规划局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开展城市形象工程建设问题的报告》,提出了109项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旧城改造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从1995年开始,地铁这条地下长龙,从中山一路向中山七路伸展,穿过广州最繁华的北京路商业圈。从南越国开始,北京路就是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两千年未曾迁移。民国以后,几乎整条街拆掉重建,改建为一条骑楼街,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包括具有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的财政厅大楼、“立体式”现代风格的联合书店、哥特风格的科技书店等。

北京路骑楼街,与附近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德政路、文明路、泰康路、万福路、大南路,构成广州最大片的骑楼街区。为配合地铁的兴建,中山四、五路,几乎全线拆除重建。北京路因为兴建广百大厦,也拆除了西侧的全部骑楼。改造之后的街道,广百大厦、中旅商业城、百汇新天地、地铁监控中心、五月花商业大厦、新大新百货公司气派雄伟,坐落在蓝天白云之下。这些体量巨大的现代建筑,彻底解构了北京路、中山路原有的空间尺度、街巷脉络和传统的建筑韵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次改造一直是广州人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许多人认为旧城改造,不应大拆大建,而应保存街区的传统风貌。中山路的拆建,令许多广州人熟悉的老字号,不得不搬迁到别处经营。由于经营环境的剧变,一些老字号消失了,让广州人觉得痛惜不已,归咎于大拆大建。然而,也有人提出,骑楼街的历史,不过几十年时间,当年也是拆除了旧建筑,才兴建起骑楼街。如果一味强调保护传统建筑,那么也不会有骑楼街的出现了。老字号的消失,是商业大环境的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改变导致的,与旧城改造无关。

旧城改造牵涉到各方面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壁垒重重,上下分层,激烈较量,是一项极复杂、浩大的工程。到底什么才是广州的传统?它的个性是什么?居民的生活习惯是如何的?邻里关系有什么特点?商业布局是怎么形成的?人们常说一个城市要有“可识别性”,广州的可识别性又在哪里?这一切,都是在旧城改造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到了20世纪末,由于怀旧风的兴起,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中国情调、岭南特色这些话题,重新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响彻云霄。不仅老骑楼重获青睐,一些模仿骑楼的新建筑,也纷纷出现,如中山五路的五月花商业广场、中山四路的岭南复建商厦、玉鸣轩艺博城、万方字画批发商都和广百黄金珠宝大厦等,反映了新一代建筑师在探索现代与传统结合上的不懈努力。

1998年,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分别编制的《广州市近代、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图册》中,已经把北京路(中山五路至财厅前)一段,作为“传统骑楼商业街”,列入建筑群体保护项目名单;中山纪念堂、财厅大楼、科技书店列入建筑单体保护项目名单。中山五路(北京路至广大路段)作为广州的一类骑楼街,也被纳入了保护范围;昌兴街仍保持着原来“一街五坊”的形态,亦属于一类传统街巷,被纳入保护范围。

在2011年9月城市规划专家提出的研讨稿《广州市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纲要》、2012年12月制定的《北京路骑楼街保护规划》、2013年12月市政府公布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2014年制定的《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总体规划(2014)》中,均对北京路商业圈的保护与整治,提出了愈来愈严的要求和愈来愈高的目标。

两千年的梦绕,两千年的创造与传承,都写在北京路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上。时代的血脉在古老的街区流淌,使它在深邃的历史年轮中,时时闪耀出青春活泼的光华,显得如此年轻。北京路承载着太多山河岁月的记忆,记录着一部广州成长的沧桑史,是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街”。它就像是一块晶莹的碧玉,值得人们世世代代去守护它,呵护它。

【西关改造:从上下九到永庆坊】

上下九在1958年被定为三个全市性一级商业中心之一,再往前追溯至1931年,政府划定全市三个商业区时,上下九就是其中之一。几十年来它一直是广州的商业中心区,沿街有几百家商铺,是广州老字号云集的地方。如永安百货公司、鹤鸣鞋帽店、大陆钟表店、信孚呢绒店、锦华床上用品店等等,还有广州酒家、陶陶居酒楼、莲香楼、趣香饼家、清平饭店、皇上皇腊味店、美施鞋帽店、妇女儿童百货商店、纶章纺织品商店……光听名字,就让人生出一缕怀旧的情感。

1993年,广州市政府把西关古玩城、荔湾湖公园、泮溪酒家及仁威庙一带,即龙津西路以西、西关上支涌以东、三连直街以北的三角地带,划定为西关大屋保护区。十五甫正街、文昌南路敬善里、逢源沙地一巷西段、华林寺前街、逢源北街西段、西来初地,都是受保护的西关传统民巷。然而,在保护区的周边,却冒出了愈来愈多的高楼大厦,西关古老的历史、文脉、肌理、节律,从此全然改观。

从1995年9月开始,第十甫、下九路辟为晚间步行街。1998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上下九的“商业档次”,荔湾区斥资数千万元,全面整饰步行街沿街外立面,全部刷上鲜艳的颜色,所有临街窗户都装上木嵌彩色玻璃,有些在屋顶加了顶仿古的“帽子”。

这项被称之为“穿衣戴帽”的工程,属于广州市迎接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城市形象工程一部分,是一种不通过大拆大建,而对旧城进行活化和美化改造的尝试。然而,穿衣戴帽后的上下九,岁月留在骑楼建筑上斑驳、陈旧的生命印记淡化了,有人感叹:几十年的传统老字号,西关大屋的特色建筑,完整的骑楼,不知算不算是其难得的个性,却已在不知不觉之中损坏的损坏,拆除的拆除了。”但也有人说:“现在政府所做的只是让广州‘干净点而已,这有什么不好?”

人们常会犹豫不决,怎样才算一个好城市?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争论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既要顾及到城市的性能,也要考虑到错综复杂的价值标准。因而,面对这些变化时,试图用“好”与“坏”来概括,未免失之于简单。

清末民初的荔枝湾涌两岸,都是豪门富户的园林别墅,百年岁月匆匆,荔枝湾涌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原来的水田阡陌变成了公园,河涌加盖后成了人来人往的马路。但到2010年,荔枝湾涌又揭盖复涌,恢复了昔日“绿阴到处小舟藏,浅水漂红五里香”的景致。

每隔几年来看,都会觉得变化很大,有一种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之感。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座古老的文塔,似乎永远安静地站立在荔枝湾涌旁,默默地迎送着一批批客人,任人评头品足,静静地感受着四季的變化,看着门外的河涌变成了街道,街道又变成了河涌。

当游客乘坐机动小艇,沿着荔枝湾涌游览,两岸的房子缓缓后移,转过一景,又是一景,就像一轴水墨画,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然而,这些房子并不是经典的岭南建筑,它们既有岭南元素,也有江南元素,还掺杂了不少西洋元素,更有大量现代元素,就像一个五光十色拼盘。百余年的历史嬗变,为广州建筑,2导入了大量的外源基因,悄悄改造着岭南的传统血脉。建筑上的“转基因”,是一个既成的事实,无论对它是褒是贬,是爱是恨,都是无可逆转的。

旧城改造的观念与思路,也开始发生着变化,不再依赖于房地产开发,不再沉迷于洪水式的大拆大建,而更多采取“微改造”的形式。在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公共设施、改造老旧房屋、改造人居环境,主要包括改造“三线”、更换排水管、改造路面、整饰花池、铺设路沿石、改造自行车停车架、增设楼道楼栋门及扶手等,点点滴滴地进行改造。

对历史建筑群,以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为原则,尽量保住原貌,轻易不做伤筋动骨的改变,通过对绿化设施、围墙、建筑外立面的改造,营造出一个具有传统韵味的小区环境,留住历史记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改善提升。强调对城市肌理的整体性保护,保持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和风貌,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历史城区生活品质。所以,不要说争议没有意义,也不要回避争议,这个社会,就是在正常争议的推动下,一步步向前走的。

从上下九往西走,过了第十甫,进入恩宁路之后,就像戏剧的突然转场,从一个喧腾热闹的世界,去到一个宁静安详的地方,中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站在恩宁路上侧耳聆听,上下九的鼎沸人声,像潮水一样滚滚而来,但这声浪到了八和会馆,却骤然止歇,又像潮水一样匆匆退去。

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的骑楼街”。清代,流经恩宁路的大观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时人称为“八桥之盛”。清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恩宁路建成,这里成为粤剧名伶往来聚集之地,薛觉先、马师曾、白雪仙等都先后加入该馆,“八和子弟”名震省港澳。1931年,恩宁路进行改建,形成了西式“券廊”与岭南气候特点结合的“骑楼街”,一时间盛况空前。

如今,恩宁路也列入了旧城改造项目之中。究竟应如何改造,在社会各界讨论了多年。可惜,规划还没有定案,许多老建筑已被拆掉了,街巷原有的肌理,已不复存在,民居功能也大部分丧失。但另一方面,也给重建这一区域腾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6年,万众瞩目的恩宁路永庆坊一期改造,作为“实验性改造建筑”项目,终于鸣锣开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更新建筑物约7000平方米。这个项目以“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重塑当代的民国经典”为设计原则,通过提取民国经典的建筑元素,在最大限度保护现状肌理和尺度的基础上,让经典重生。最为惊艳的是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主体的一组园林建筑,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十三行时代,重睹“海山仙馆”“潘家花园”和“伍家花园”的风采。

第二期也在2018年动工,占地约9万平方米,更新建筑约7.2万平方米,包括“绣花式”改造示范区(示范段、骑楼段),其中有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金声电影院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李小龙祖居属西关大屋式建筑风格,坐东南朝西北,三进深,高两层,一正一偏的布局,主体为砖木结构,其大门嵌花岗石门夹石,雕花屏风间隔。如今祖居修缮一新,还原了其建筑肌理,重现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李小龙祖居除作为李小龙纪念馆之外,还附设医武馆。参观者不仅可观赏祖居的风貌,还可体验中医骨科治疗。祖居内主要展出李小龙的照片、电影海报、报刊杂志等各类图文资料以及李小龙的纪念品,并循环播放李小龙的电影片段。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和装饰,广州确实变得赏心悦目,值得赞美。河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珠江水一天比一天干净了;旧厂区、旧仓库改建成艺术创意园区;公共厕所变清洁了;高架桥上竖起了隔音屏;巴士站换上了遮风挡雨的候车亭;街头出现了分类垃圾筒;树上悬挂起一串串红灯笼,在风中摇曳;人行道上一簇簇的鲜花,在阳光下灿烂开放……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却显示了城市的活力与希望,因此迅速得到市民的认同。

广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会丢失,它会以一种新形态延续下去。也许人们一时还觉得陌生,甚至会有某种怀疑和排斥情绪,因为人总是希望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但社会总归是要前进的,明天的太阳总归是要升起来的。明天,将是属于这座新的城市,新的广州。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北京路骑楼旧城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试论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区经济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宁夏
骑楼人家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骑楼的故事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话说骑楼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