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水文化”

2020-06-08 10:21李浩然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水文化私家园林拙政园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两宋《图画见闻志》接受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CX17_0218。

摘  要:园林,是一种综合的建筑形式,而“水”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古代绘画中可见“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人”与“水”之绘画表现关系;而园林中“水”的应用在古代绘画和江南私家园林中多呈现出与风水和儒释道思想相关的哲学意象。

关键词:古代园林;水

作者简介:李浩然(1988-),女,山东临朐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诗书画比较。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1

古今中外,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制和特色的园林样式。西方以欧洲园林为代表,东方则是阿拉伯园林和中国园林最盛。中国园林又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也可以按地域划分为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的私家园林。其中,江南私家园林在利用“水”(如瀑布、池水、流水)营造意境氛围时最为恰如其分。将“水”引入园林中进而构造景象的做法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传统哲学思想,最为重要的是“水”在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深刻含义。当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园林艺术对于同一题材“水”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一、古代绘画中的“水”

关于水在园林等建筑形式中的運用,笔者猜测可能与绘画中的水有着相同的意义。早期中国画范式多适应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画中人物处于视点的中心位置,且作为主体表现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山水等环境成为人物的衬托,水在画中的表现更是被压制为画面底纹或背景,没有丝毫的活力。结合早期“水”对于人们的生活或生命之意义,便可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水不容泛”。上古神话中的灾难多为水灾,现代人们也习惯用“洪水猛兽”形容某种势力的凶猛。但是,水又是人类生命之源,万事万物的生长都是离不开水的滋润,这是自古人类就发现的定律。“人、山、水”的这种关系在后期山水画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人物画中山水作为陪衬到山水画中人物作为陪衬的转变。

关于水在风水中的作用,以出土的唐代韩墓山水壁画为最好例证。画面中,前景描绘了一个开阔的视力通道的入口,位于中景处的草亭等象征人类生活的场景是整个画面的中心部分,两边绘制着耸立的山峰,最远处是视线尽头的一轮夕阳(或太阳)。这幅壁画被国内学者认为是一幅描绘私家园林的图画,因为画中所描绘的草堂茅庐是唐代园林中的常见之物。对此学者郑岩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判断一幅山水画,究竟是对于园林的再现,抑或它们指向同一个桃花源,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即使山水画是对于园林的转移,它也不必完全忠实于园林的‘实景。”[1]

如果这幅图作为描绘私家园林的说法成立,则很好地说明了古代水与园林的关系。关于这幅图所隐射的道家思想,笔者赞同郑岩先生提出的“卧游”说法,这种说法将道家神仙思想结合到了丧葬观念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住宅风水中关于山水说法的传统(房屋、墓室等):“依山傍水”、“山环水绕”、“背山面水”等等。这是外部大环境的选址所讲求的风水,关于宅邸内部尤其像园林这种人造的自然景观就更讲求风水因素。当然关于园林中有关风水因素的设想纯属于笔者自己的观点。

二、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水”

江南地区自古被称作“鱼米之乡”,水对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有着很深的影响。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描绘水。其中,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写出了江南乡村景色的婉约美。当然,历朝历代也有很多画作描绘这种与水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园林美景,如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册等。苏州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园林中的亭台楼榭、楹联匾额等充满着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当然,山水意境的营造也是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中国交通不便,水阻隔人们之间距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古典诗词中均是描绘了水对于人们传情达意的阻碍。但是,中国文人在吟咏这种水所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渴望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感。中国传统美学是含蓄、委婉的,所以水在园林艺术中起到的分割空间的作用很好地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如拙政园中的一处被称为“小飞虹”的景点,两处楼榭被水域分割开来,用一座长廊连接彼此。拙政园中各种水域对园林的造景的独到之处,文徵明的一则《王氏拙政园记》中记载:

“槐雨先生王君敬止所居,在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逾小飞虹而北,循水西行,……又西,中流为榭,曰小沧浪亭。……经竹而西,出于水澨,有石可坐,……水折而北,滉漾渺弥,望若湖泊,曰柳隩。……林木益深,水益清驶,水尽别疏小沼,植莲其中,曰水花池。又东出梦隐楼之后,……又前循水而东,果林弥望,曰来禽囿。……至是,水折而南,夹岸植桃,曰桃花沜,……其下跨水为杠。……西临水上者,槐雨亭也。……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自桃花沜而南,水流渐细,至是伏流而南,逾百武,出于别圃丛竹之间,是为竹涧。……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园。”[2]

园林艺术中利用“水”所营造的意境体现了儒、释、道传统哲学思想的复杂深刻含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

参考文献:

[1]郑岩.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刍议[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05):96-97.

[2]陈植,张公弛选注. 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09.100.

猜你喜欢
水文化私家园林拙政园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苏州—拙政园
书 画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