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代表女作家,萧红作品总是以东北地区为背景,以苦难作为作品的主色调。本篇论文将以萧红的代表作品《生死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析物质贫困表层意义下的精神“受难”的深层意蕴,同时分析萧红创作中的苦难书写的背后意义。
关键词:物质贫困;精神“受难”;“人”的发现
作者简介:张雅楠(1994-),女,汉族,辽宁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家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01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萧红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她的作品苦难、悲愤、却又有一定的力量能够击穿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为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少有柔情,多的是一份刚毅,多的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对人类本身人性为问题的思考。对于苦难的书写是萧红作品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这基于萧红自身的生活经历,同时与萧红自身的思想洞察也是不可分离的。本篇论文将先对萧红的成长做一简单介绍,并以此为背景,分析其代表作《生死场》中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双重“受难”,同时窥探其背后所蕴含的意蕴。
一、成长经历
一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创作开始与他们的作品风格,作家丰富的生活与成长的经历同时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有着他们真实生活的影子,或者说作品就是作家生活经历的一种转化。而萧红的作品正是萧红生活经历的一种影射,但其作品并不是她对其生活的直接嫁接,而是其對社会、生活的思考与经历两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也就是说要解读萧红的作品,就要先了解萧红的成长经历,了解作家生活的经历与时代也是解读其笔下作品的一个最好途径。
萧红,生于东北哈尔滨一个封建专制家庭。父亲是一位有着封建思想与粗暴言行并行的人。萧红在其作品中也多次有着对父亲形象的影射,如《呼兰河传》就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描绘了父亲的粗暴与专制。萧红还受到过父亲的软禁,在贫苦的乡村,萧红看到了底层人民真正的物质贫困与精神的愚昧与无知,她开始思考“人”的问题。在后来,颠沛流离之际,怀有身孕的萧红又遭到了未婚夫汪恩甲的抛弃与背叛。当时的萧红就在旅馆你的仓库里过着灰暗的日子。她真正的体会到了贫穷与苦难的滋味。直到后来遇到萧军,她逃离了这个阴郁的仓库,但一生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与困境之中。童年父亲的专制与成年后所遭遇的抛弃与波折都成了萧红创作的财富,亲身的经历使萧红对于苦难有了别样的刻骨理解,也奠定了萧红创作的苦难基调。
二、物质苦难
《生死场》描绘了东北人民生与死的现实生活,也讲述了底层人民真实的苦难生活。在《生死场》中,王婆为了交地租不得不赶老马来到屠场。萧红着重描写了王婆的复杂心理,王婆舍不得老马,但又不得不卖。特别是,王婆将马送到屠宰场马上逃离时,老马跟着王婆又走了出来,“无法,王婆又走回院中,马也又走回院中。她给马搔着头顶,它渐渐卧在地面了!渐渐想睡着了!忽然王婆站起来向大门奔走,在道门口听见一阵关门声。”[1]萧红将人与动物的分别描写的十分细腻,表现了贫困人民物质的缺失。对于物质的贫困,萧红在别的文章里也多有书写,如对二里半丢失羊的描写。在丢了羊后“二里半青色的面孔更青了”,而为了找回丢失的羊,“寻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来更大声,那不像是羊叫,像是一条牛了”[2]足以见出这只山羊对二里半的重要性,也显现出人民物质的贫困。萧红对于底层人民物质贫困的描摹越多就越是为了突出人民精神的“受难”。
三、精神“受难”
《生死场》是以二里半寻找丢失的山羊开篇,丢失山羊后的心急如焚足以见出其山羊对他的重要性。而在后来的抗日宣誓中,找不到公鸡的大家提议杀了二里半的老山羊,二里半表面同意,但在人们宣誓日子的到来之际,“二里半可笑的悲哀的形色跟着山羊走来。他的跛脚仿佛是一步一步把地面踏陷”,“二里半惶惶地走了一路”[3]动作加上心理的描摹可以看出二里半是聚聚把山羊白白拿出来给大家宣誓的。而就在人民宣誓结束要杀死他的山羊时,二里半不知在哪里找来了公鸡,以换取了山羊被杀的命运。二里半并不关心人们的宣誓,对人们的反抗行为也选择了漠视的态度,因为他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山羊,他这种物质的贫困已经导致了他精神的麻木与冷漠。在《生死场》中金枝因怀孕的痛苦误摘了青柿子。“母亲如老虎一般捕住自己的女儿,金枝的鼻子立刻流血。”遭受生活压迫的普通民众似乎完全丧失了疼爱子女的权利,甚至丧失自我。“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疼爱自己的女儿,可是当女儿破坏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村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4]这种物质的贫困,显然已经毁灭了母亲对女儿的温柔,人好像变成了物质的奴隶,形成了深深的精神的“受难”。
萧红所写的《生死场》中描摹的物质的极度贫困,人民精神的极度麻木,都让人读后心有余悸。但其背后的意义,并不是只是想让我们看到当时人民的种种贫困,而是引导我们注意到“人”,思考“人”的意义。
注释:
[1]萧红:《生死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2]萧红《生死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3]萧红《生死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4]萧红《生死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萧红:《生死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2]陈加林:《论全面抗争时期萧红小说中的苦难书写》,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