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香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理念,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对该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单元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高度概括,作为单元教学的总纲,单元导语如交响乐的序曲一般,为该单元的整组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便应将研读单元导语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以便在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时树立全局意识,不仅仅关注单篇课文的教学,还要关注单元内课文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制定单元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统编本”语文教材将文体意识隐形地分布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教材中涉及的说明文共九篇,集中分布在八年级,编写者又苦心孤诣地将九篇文章分别放在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单元导语采用“双线组元”的模式,对两组文章分别从人文主题和知识主题进行了概括和方法指导,两组文本在相互关联中呈现出差异性,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规律,为教师在备课时把握学期和学段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
一、循序渐进,把握学段教学目标
说明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文三要素,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的重视由来已久,笔者在查阅八年级上下册两组说明文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教师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在教学目标中同时涵盖了这三方面的知识,而忽略了作为同种体裁不同文本的差异性,尤其是两组课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承担的不同的教学任务。而单元导语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现梳理如下:
如上表所示,八年级上册更注重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学习,即文章的言语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言语形式围绕言语内容的学习展开,说明顺序则是在第20课《梦回繁华》后面的阅读提示中提及。八年级下册更注重对说明顺序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两组说明文的学段教学目标在研读单元导语时便清晰呈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安排恰恰体现了“统编本”语文教材遵循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首要任务是读懂文章,即弄清该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这符合认知规律,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其次,对言语内容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学习,作者正是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贴切的说明方法、组织气质相符的说明语言、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最后,同为说明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均为事物说明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为事理说明文。不同的文章类型决定了作者的写作方式,教师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的把握便由此而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树立全局意识,把握教学梯度,注重单元间的起承转合,关注不同学段的前后勾连,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二、双线组元,整合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的独特之处便是采用“双线组元”的形式,其内容分为两条主线,以两段文字呈现。第一段文字点明文章的学习内容,揭示单元的人文主题,侧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第二段文字指出学习方法,列出语文要素,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第一段首先介绍了课文涉及的学习内容: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动物,然后指明了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导语第二段明确了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长期以来,在一线教学中说明文教学重方法训练,轻人文熏陶的现象普遍存在,“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说明文单元依然秉持“双线组元”的编写理念,把单元教学的人文目标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指出,成为了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指路明灯。
在分类统计中笔者发现,第五单元的第17课、第18课、第20课分别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清明上河图》,这些均为中国在各个艺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因而这三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上便具有了趋同性,这一点在单元导语中有明确的提示。因而,本单元的课文以此可分为两大类,即17、18、20课为一类,19课单独为一类,在17课中已经习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在18、20两篇课文中便可作为次要处理。这样的划分为教者在宏观上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范式,以期改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温故知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紧密配合,制定单篇教学目标
把一组课文整合在一个教学单元中,便于教师在教学时从宏观上把握它们的共性,确定单元教学的总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课文的共性,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教学,又要认识到这些文本共性中的个性,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单元的总目标,研读各个文本所承担的组元重点。作为教材的助读系统之一的单元导语,“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时特别注重了其与其它助读系统的衔接和配合,尤其是与预习系统、练习系统的关联,并有机地将单元导语中的语文学习要素分布在各个文本中。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单元导语中涉及语文学习要素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应统筹考虑,要重视“一课一得”,得到最关键的、最主要的。以《苏州园林》为例,根据单元导语提示,统筹学段、学期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考虑从这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语句,体会本文的准确严谨、优美生动的多样性语言特色;
3.領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感受前人的艺术智慧。
从单元前后联系,教学重点突出的角度考量,上述第一项教学目标就是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而第二项中语言的准确性便可以作简要处理,因为我们在《中国石拱桥》中已经学习了语言的准确性,而《苏州园林》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特点极具有代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影响。”[2]因此,在单篇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除了注重“一课一得”,还要注意“得”与“得”之间的联系,做到“得得”相连而不重复。如同样学习说明文的语言,我们可以借助《中国石拱桥》学习语言的准确严谨性,然后借助《苏州园林》学习语言的生动性,同时复习语言的准确严谨性,最后,借助《大自然的语言》举一反三,让学生自行找出不同风格的说明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举一纲而万目张”,“统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导语高度凝练、循序渐进、双线组元并与其它助读系统紧密配合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整合、传递、分解和落实课程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可绕过的关键一环。唯有仔细研读,善加利用,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找准方向,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