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2020-06-08 10:02韩笑王明惠赵孟麒
艺术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设计

韩笑 王明惠 赵孟麒

摘 要:大地艺术是20世纪重要的艺术流派,与景观生态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厘清大地艺术设计的特点,依据大地艺术的特点,由意象互通上升到托物言志的精神层面,并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规划进行改造,进而引发人类对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哲理性思考,给现代设计提出建议,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大地艺术;现代设计;工业废弃地;意象互通;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J1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

0 引言

19世纪末期,艺术领域众多的现代艺术流派涌现在欧洲美术史中,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使艺术家们突然意识到艺术创作不可模仿。正是由于这一思维的转变,艺术家们纷纷转变自己的创作方式和内涵,追求自己作品的独特性。到了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表现出对工业化的欣赏与支持、对现实社会的忽视与淡然。于是在这一条件下,大地艺术产生了,其反映出对现实的一些反叛和挑战。

1 大地艺术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大地艺术产生于时局动荡的美国,工业发展一方面带给人丰硕的物质成果,另一方面带来种族叛乱等一系列动荡性灾难。极简、波普等艺术形式再不能满足艺术家艺术创新的需求。环境污染加剧,海德格尔从哲学高度上进行了反思,他引导人们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并考虑在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等社会伦理问题。于是远离纷繁都市,以大地為主的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要通过艺术创作来激发人类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大地艺术的特征

2.1 原型特征

大地艺术要体现出时间维度,展现出自然和时间的魅力。大地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关注自然因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关系,重视自然的艺术美感。其是现代景观园林艺术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与建筑物、雕塑等共同汇聚到景观学这一知识理论体系框架中,扩展其含义。大地艺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其注重空间、场所,并用非语言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带领大众体验“场所”精神。

2.2 场址特征

“siteworks”一词就体现出大地艺术与场址间的关联性。[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中表明:在选择场地进行设计时,对整个场及其周围环境要进行透彻分析。要体现勘察场所分析,适应地质构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结合土地现状、反映气候条件,并依据自然要素特点,考虑人为因素,发扬本土特色,整合多种要素特点。大地艺术将艺术作品深深根植于自然环境这个特定场址中。艺术家在开放场域中创作作品,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这是自然人文重构的体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克哈格创立了初期千层饼模式的分析法则,他科学地分析场地环境特征,在竖向地形研究、科学选址以及在自然干预度最小化方面起着促进推动作用。[2]

2.3 自然互动性

艺术家创作大地艺术这件作品,目的就是要做人与自然之间精神纽带的桥梁,让人通过接触作品引发思考和联想,因此大地艺术必须做到与大自然进行沟通,接受风吹日晒雨淋和时间的销蚀。在创作大地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勇敢地走出了传统,提出了革新挑战,走进自然寻求创作灵感。大片荒无人烟的土地被用于创作中。石头、树木、砂石这些原本的自然材质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人们通过材质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詹姆斯·特瑞尔在1977年购买了亚利桑那州北部荒漠火山口的土地,创作了《罗丹火山》。他运用光线、空间相互结合的方式,光线随时光变换,沙漠空间、头顶上方的宇宙与周围环境交织在一起,打造出介入沉浸式的空间感体验。大地艺术通过自然材料和艺术的介入,以此提升自然的人文气息。

2.4 时效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和永远不变的,世间万物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当中。大地艺术以大地作为主要载体,不仅自身会发生变化,而且会和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安迪·戈兹沃兹创作的《抛撒红泥》,向天空抛掷红泥,让它自由地进行造型组合,而随着泥土抛掷空中到落下地面,作品也由创作成功到不复存在。德·玛丽亚在70年代初期也说过:“艺术家不仅运用泥土来创作艺术作品,而且也运用时间来进行创作。”大地艺术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空间的艺术。

2.5 符号语言抽象性

大地艺术的艺术家们多运用点、线、螺旋等几何元素创作出抽象性造型,在极简主义的基础上创作。大地艺术的几何抽象造型在受到精神美学等影响,尤其是仁尔·古斯塔夫·荣格的理论影响下,抽象性更为显著。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中对材料、媒介、符号、图像、形态意向、意蕴等层次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大地艺术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艺术品创作的形式,更要关注其生发状态,这也意味着大地艺术作品结构的开放性特点。

2.6 不可陈列性

大地艺术家们将艺术作品从美术展览馆解放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大地艺术家们对社会工业化发展造成影响的深刻批判,对人类生态环境发展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具有反叛革新精神,对原有绘画创作形式以及文化限制的反叛。

罗伯特·史密森1938年出生于新泽西州,他认为工业文明给人类带了冰冷、空洞、陈腐。为了达到和自然的沟通,罗伯特·史密森开始寻找新的创作方式。罗伯特·史密森在创作螺旋防波堤时,在犹他州盐湖旁荒凉的沙滩上使用推土机、自动倾泻卡车挖掘了6650吨土壤和石头,并将其堆在湖中,最后形成逆时针、螺旋形状的堤坝。整个螺旋长约450米,一直延伸到盐湖深处。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这里的水是血红色的,由耐盐性细菌和海藻形成,这被人认为是原始海域的显著体现。

3 大地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3.1 对人精神的感知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提出五感的觉醒这个展览,启迪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对人类感官进行创造性质的唤醒,感觉之间互相触发、转换,并形成伴随体验。意象互通是通感中最高层级,“象”是人类感官感受到的形状、色彩、质感、气味、声音等;“意”是人的思绪意志,是中国传统中的“传神、抒情、言志”的体现。[3]将客观设计作品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强调以情类物、以物拟情。大地艺术在创作中就考虑到运用人类五感去设计,进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精神层面的深度思考中。[4]

德行修养高尚的人顺应自然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变化,尽情遨游在无穷境地之中。这也是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的体现。审美愉悦的本质为自由,在审美共通感的前提下,情感的传达性才可能体现出来。由意象互通達到托物言志,表达的是人内在的精神层面和思想情感,激发人类对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大地艺术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期的雏形期转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转型期,艺术家开始注重精神层面,思索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态学等深层次领域。德国国会大厦作为共和时期的代表象征物,被修建于19世纪末期,希特勒于1933年纵火烧毁国会大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出资将其修复;因苏联政府害怕使用修建后的国会大厦会激怒纳粹分子,国会大厦就被作为国会议院象征物,不投入使用。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创作位于德国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通过丙烯原料和深蓝绳索将大厦包裹起来,形成抽象陌生的艺术品;随后在进行半个月的艺术品展览后,拆除包裹外皮,恢复原貌。艺术家将人们常知的蕴含丰富内涵的建筑包裹起来,在面对充满陌生新奇感的建筑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政治国际因素进行深度思考。

阿尼亚·加拉乔的作品《绿上红》用鲜花反映自然生态衍化系统,随着时间的流逝,万株玫瑰逐渐衰败,由娇艳欲滴到枯萎衰败,作品引发人们对自然、人生等哲理性思考。阿尼亚·加拉乔的艺术构想与古典文学作品中《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场景相契合。《绿上红》的精神性探讨与书中的葬花吟的表达内涵不谋而合。

3.2 对工业废弃地改造关注

大地艺术在总体设计中遵循原有场地设计的发展脉络,为场地的恢复发展找到一个合适惬意的方式。大地艺术对传统美学的设计观念提出批判,并进行创新改革。认为美学的基本原则在于强调艺术的和谐性,并且重视艺术和场地之间的融合性。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希望将人类的感受融入其中,引发人们深入理解和思考,希望人们关注自然和生态。艺术与废弃工业土地相结合,在沙漠低质量土地中创作。大地艺术用批判的方式创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然环境。大地艺术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在废弃工业场地上的破败美更具有意味,它是人类技术和工业文明前进的体现。[5]

大地艺术最初是渺无人烟的地方,艺术家们对社会进行批判,并期望通过逃离人群,达到人和自然的沟通。随着大地艺术创作的深入发展,艺术家们发现废弃工厂用地与大地艺术的氛围更加贴切。废弃工厂用地一方面不会影响生态环境的恢复,把对环境的干预度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大地艺术保存了文明的痕迹,引发人类深入思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地艺术选择工业废弃地作为艺术创作,不仅能恢复因为工业生产造成污染破坏的资源,而且在改善环境、提升景观质量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3.3 形式语言上对设计的影响

大地艺术在设计中采用螺旋线、方、圆等几何形体,体现了大地艺术的抽象、秩序美。艺术家哈维尔最初为装置艺术家,之后投身于大地艺术创作。他通过摄影将自然中的几何数列、神话传说、古老图腾的神秘图案进行整理编辑,将具有美感的图形投射到之前选定好的植被景观上,给人带来新颖的视觉幻化体验和丰富的心理感受。几何语言随着摄影机开关来决定出现或消失,唤醒人类去反思与自然的关系。

3.4 自然因素受到设计师的重新认识与组织

后工业文明对环境影响的思考,从思想上影响设计师,使自然主动参与设计生活当中,让自然活动主动伴随人类活动,让人们感知和体验自然,同时能够回归自然。大地艺术使设计师们想到,自然元素也能作为强有力的设计手法,它是大地艺术重要的设计手段和方法。[6]沙漠、农场、森林、废弃地则是关注的事物,是大地艺术的真实表现,是与自然相结合的前提;使人们从更深的角度理解大地艺术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大地艺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

卡塔尔多哈氧气公园位于西亚地区,该地气候高温炎热,降水量较少。设计师以风化石头和流动沙漠作为设计的提取元素,设计一系列地面上下通行区域,热气球更是多哈氧气公园的标志性元素。其体现出多哈氧气公园是人造绿化体系的显现,设计师结合自然环境的水域、绿化、风化石头、流动化沙漠等要素成功设计出氧气公园,完美解决了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干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打造出绿色呼吸的城市体系。

氧气公园将景观生态学、心理学、大地艺术等艺术学科知识融入设计中,让人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下的舒适度,此后为更多设计师提供了指向参考。自然始终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和内容。大地艺术一方面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又为当代设计提供丰富的鉴赏与参考元素。

4 结语

大地艺术的一些艺术素材选取是根据现实的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泥土、沙滩、岩石、火山堆积物、河流高山都是大地艺术创作的自然素材,是未经雕琢以及人为改造的自然素材,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原始感觉更加深了与场地之间的密切联系。由通感到言志体现出大地艺术对人精神层面的感知。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地艺术,让人们在设计中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增强景观生态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华晓宁.从大地艺术到大地建筑[J].艺术评论,2010(05):71-78.

[2] 林楠,丁圆.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景观专业[J].设计,2019(24):146-149.

[3] 陶瑛,孙宁娜,张凯.通感设计中的意象互通解析[J].设计,2020(02):78-79.

[4] 牛宛琼.大地艺术的审美形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30-62.

[5] 赵邦崇.大地艺术——自然的人文重构[D].四川美术学院,2018:01-29.

[6] 李静.大地艺术的产生与观念[J].美与时代(上),2017(03):24-25.

作者简介:韩笑(1995—),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王明惠(199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赵孟麒(1996—),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云肩造型分析及其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论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