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斯燚 陈瑞娟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新京报秉持“做移动端高质量原创内容”的媒体定位、“只做新闻,不做其他”的理念,以“动新闻”和“我们视频”为载体,打造“金字塔形”短视频产品矩阵,在受众需求、分发渠道、人才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了媒体影响力、推動了媒体融合转型,为传统媒体新闻短视频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京报;产品矩阵;新闻短视频;用户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
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视频因创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强、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受到欢迎,新闻内容网络上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远远高于传统媒体。[1]尽管具有信源和采编方面的优势,但因灌输式报道特色不符合网络受众“平等、分享”的接触心理,加上独创性不够,传统媒体新闻短视频往往同质化现象严重,丧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与独特性,引发了全社会的质疑,陷入了塔西佗陷阱,[2]试水新闻短视频效果不理想。
新京报从2016年7月涉足新闻短视频行业,以“我们视频”和“动新闻”两大平台为基础,坚持以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报道新闻。前者集中于移动端新闻视频的报道;后者以3D技术、VR技术等为基础,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数据、旁白、音效等视听元素还原新闻现场。新京报凭借在内容方面的专业优势,组建年轻团队,融合网络传播特点深耕新闻短视频,做到了行业领先。本文围绕“金字塔形”产品矩阵,探讨其在新闻短视频专业化生产中的经验与问题,以期有益于当下新闻媒体短视频生产。
1 专业化生产产品:“金字塔形”矩阵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不仅是媒体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3]新京报新闻短视频以新闻信息为立身之本,以满足受众不同层级的需求为宗旨,涵盖范围从泛资讯类信息到社会热点解读,从硬新闻到深度访谈等多个类别,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多元的“金字塔形”矩阵。具体内容为:底端的《有料》《暖新闻》等泛资讯类栏目,第二层是《世面》《迎面》《动新闻·现场》等国内外资讯栏目,第三层是原创栏目《紧急呼叫》《动新闻·动画科普》等,顶层是《局面》一类精品栏目。新闻资讯更新快速及时,不断提供新闻事件新信息,是吸引大量受众关注、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原创栏目聚焦社会突发新闻,紧追热点事件,注重独特性;顶层的精品栏目,与舆论风暴中核心当事人面对面,以独家的精彩观点和理性温暖世界。新媒体环境下,可视性或者说图片、视频成为受众判断是否可信的重要依据。[4]“金字塔形”产品矩阵全方位发掘新闻价值,用视听形式报道新闻,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和信任,建立了媒体权威性,被大众认可。
2 专业化生产方式:全流程配合
新京报以“做移动端高质量原创内容”的专业媒体定位,专注于新闻短视频报道,围绕产品矩阵,在受众需求、分发渠道、人才融合等方面采取措施。
2.1 坚持“移动端高质量原创内容”媒体定位
新京报在实践中坚持“做移动端高质量原创内容”的专业媒体定位,突出“移动”“高质量”“原创”3个关键词,认真践行各环节。视频充分考虑受众“在走路”“在地铁上”的传播情景限制,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配以精练清晰的字幕与画外音,贴合了受众的零碎时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继承传统新闻专业策划、精良制作的优点,以硬新闻、深度报道等精品内容,在网络数字行为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5]产品具有明确的把关人意识,以真实准确的新闻内容、客观中立的媒体立场、通俗简明的传播语言,向公众呈现相对客观、公正的新闻事实,[6]树立了权威性与公信力。最后,制作特色鲜明,具有品牌辨识度。视觉上,各栏目LOGO均采用白底红字风格,形成统一标识,有利于品牌建设。内容上,强调打造深度、原创类产品,保证高效高质量的信息生产,提升品牌价值,成为业界标杆。
2.2 利用矩阵满足不同需求
数字化生存状态改变了日常生活的空间结构,[7]受众需求日趋多样。新京报依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利用“金字塔”多元矩阵,满足不同需求。首先,针对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制作《动新闻》国内外资讯等栏目,以3D动画形式还原新闻现场,音视频讲解,通俗易懂,体现传播的互动性、趣味性、亲和性和独特性。[8]如“新冠疫情是如何发展的”视频中,以时间轴形式就疫情起因、政府举措、民众舆论等方面作出细致阐述,方便受众认知。其次,制作深度对话类栏目满足受众探索新闻真相的需求。如《局面》栏目直面事件当事人,通过对话还原真相,呈现对人性及价值观问题的深刻反思。在“保姆纵火案”“江歌案”中,输出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最后,以评论类节目引导理性思考。《陈迪说》力求深度的社评意见,提供多个思考角度,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理清思路。[9]如在“男子因感情纠纷持刀行凶”的评论中认为男性文化并非全部是维护男性的利益,亦可能是这种文化的受害者,鼓励受众理性看待,避免陷入偏激。多元矩阵延伸了新闻的广度与深度,方便不同需求的受众根据标签获取信息,提升了产品的关注度与到达率。
2.3 构建“矩阵-渠道”实现精准传播
新京报与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平台合作,构建“内容-渠道”对接通道,弥补自身在内容分发和技术运营方面的不足。目前,已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设有短视频账号和二次传播客户端;同时在移动客户端新闻内容下方提供一键分享通道,拓展内容与用户的连接方式,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如通过新浪看点平台,在新浪新闻客户端、手机新浪、新浪网、微博等多端口实现差异化内容推荐和传播,重新建构社交空间。循环式的信息互换取代了单向性的信息传递,[10]受众能随时对新闻短视频内容进行评论、点赞,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转发、分享和实时互动;媒体也能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了解受众的需求。通过依据社交媒体用户标签和多样化分发渠道,针对性地提供新闻产品,实现了精准传播。
2.4 推动人才转型,打造全媒体团队
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使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而要巧妙融入这一发展潮流之中,必须按照媒体融合的要求进行变革。[11]新京报短视频团队注重融合,跨部门合作,打造全媒体团队,实现矩阵化体系下的合理分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人才成为专业化生产的重要保证,单一媒介技术无法适应全媒体生产工作需求,从业人员转型成为刚需。新京报短视频主创人员全部来自原新京报社会新闻突发组的记者,他们采访写作能力突出,内容生产质量高,从单一的文字型记者转型为“集摄影师、出镜记者、文字记者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全媒体记者,能较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短视频的生产工作。其次,重视跨部门合作。新京报短视频对团队合作紧密度要求高,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奔向新闻现场的记者要实时播报,直播内容同时被上传到云端,被后方编辑剪辑成信息量更加集中的短视频进行传播,文字记者根据视频素材生成文字报道,在报纸和网站上刊发。构建起一支实战经验丰富、能采写会拍摄懂剪辑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提高了运作效率。
3 专业化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3.1 传统盈利模式在新环境下无法维持
盈利问题,是其专业化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盈利模式主要是将产品低成本卖给受众,再将受众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以收取广告费获取利润。“卖内容”盈利很少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看,广告收入弥补了损失。然而,具有新闻性质的短视频因时限短难以吸引广告商投资,加上由于平台控制,需要不断打造新的产品形态和模式吸引用户,必然会增加更多的人力、采编和技术开发成本。收入缩减和支出增加,媒体的生存和创新发展难以为继,亟待探索新的商业营运收入模式。
3.2 平台依赖性强,用户转化率低
对外部平台的强依赖性与用户的低转化率是另一大难题。新京报短视频自有平台在应用商店的下载率较低,在社交平台及新闻聚合类平台的流量大大超过了自有平台。短视频是基于受众注意力碎片化形成的快餐文化的代表,[12]需要大量内容资源才能维持用户的持续使用。微信、新浪等平台能加载各类信息,方便受众足不出户便能知晓世界发生的一切。[13]用户基于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多地选择外部平台,阻断了新京报通过平台导流吸引用户的想象,难以有效地迁移、拓展用户。自身传播渠道的不足给短视频变现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4 专业化生产的新思路
4.1 尝试“内容付费”服务
合理运用“新闻效应”,吸引用户订阅付费内容。国内传统纸媒展开了不同的转型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如第一财经传媒集团“新闻+资讯+服务”的价值链拓展模式、浙报集团的“新闻+服务”的基因变革与增量拓展模式等,[14]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會效益。新京报短视频可依托自身丰富的新闻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尝试付费内容。如打造付费节目,经过“意见领袖”宣传推广,积攒流量,建构品牌优势。亦可提供专业媒体服务,如新闻人物传记、新闻事件揭秘的出品、创办线下新闻大本营等,拓展收入来源。
4.2 注重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面对自有平台使用率低、过度依赖外部平台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强用户黏性,建立传受双方的强关系来应对。以注意力模式视角看来,用户黏性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长期地、持续地保有用户注意力资源。[15]首先,进一步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深入分析用户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偏好,精准发布内容。在巩固现有用户量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再将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的用户。[16]其次,要致力于提升新闻短视频的质量,提升受众满意度。传统意义上,新闻需要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捕捉社会热点和民生热点。但今天的新闻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传递信息和主流价值观,还需要在形式上下功夫。新闻时效、画面、声音、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均成为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因素。需要深入研究新闻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用独特的产品满足他们,进而产生价值认同。最后,要减少粉丝流失,实现用户转化,就要引入营销思维,进行品牌维护。移动互联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自发性地参与。[17]传授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又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突出。需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18]来实现消费者个性化、情感化的独特体验,建立品牌关系。例如,在新闻短视频评论区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发表评论、转发,利用社交平台端口定期展开线上粉丝活动等。通过互动,进一步确立和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消费者在使用品牌、消费产品时的情感联系,增强黏性,实现流量变现。
5 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新京报抓住了变革中的机会,顺势而为,一举成为新闻短视频行业的佼佼者。它建立专业团队保证了高质量创作,并以专业的新闻生产能力、开放融合的互联网思维、精细化的运营模式、矩阵式的产品结构,获得用户认可。同时,在新闻短视频的实践探索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能持续树立自主创新理念,[19]积极寻求转型,就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俊霞.网络空间中如何通过采访提升新闻价值[J].大众文艺,2019(6):178-179.
[2] 阮立.“塔西佗陷阱”中舆论公信力来源与危机[J].今传媒,2018,26(08):34-36.
[3] 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04):86-89.
[4] 殷文,张杰,郑方惠.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化信任研究[J].当代传播,2019(05):36-39.
[5] 阮立.新闻、数字公民与数据监控[J].东南传播,2018(08):75-77.
[6] 王淑一.后真相时代中反转新闻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26):212-213.
[7] 赵呈晨,郑欣.共享式传播:青年同辈群体中网络语言流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8,41(04):72-80.
[8] 张银柱,蒋守龙.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J].戏剧之家,2018(22):212-213.
[9] 陈雨萌.网络新闻反转:新闻真实的动态呈现[J].东南传播,2019(07):165-167.
[10] 卫欣,刘露.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州学刊,2017(12):164-169.
[11] 陈相雨.新时代我国广电体制变革的现实动因和框架要求[J].今传媒,2018,26(03):12-14.
[12] 李曼婷,顾雨怡,刘灵钰.自媒体庸俗化视频传播现象解读[J].戏剧之家,2019(26):202-203+221.
[13] 王网明.抖音网红视频的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19(12):149-150.
[14] 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03):94-96.
[15] 黄霁风,陈丹丹,张琰.注意力模式视域下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11):87-92.
[16] 唐丽雯.浅析地方性公众号营销推广的创新方式[J].戏剧之家,2019(29):206-207.
[17] 张宁乐,连雅迪.浅析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的创新之处[J].大众文艺,2019(08):142-143.
[18] 周潇斐,陈莹.从“心”出发,做有温度的营销——华为品牌情感营销研究[J].戏剧之家,2019(34):212-213.
[19] 曹青云,张刘刚.我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的动因、困境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08):207-208.
作者简介:汤斯燚(1999—),男,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陈瑞娟(1986—),女,安徽安庆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