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扬 张 弛 李 楠 赵婷婷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工作日常需要医务人员和急救辅助员(担架员)通过徒手、徒步赶赴现场救治与转运,急救搬运设备的开发与研究还集中在担架车的机械设计上,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完善其他配置,实现轻巧便利,增加辅助检查、急救护理等功能急救搬运设备,在急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院前对于携带呼吸机的患者转院,要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水平较高,尤其对呼吸支持、循环监测方面,因此携带呼吸机患者转运过程中吸引器、微量泵及监测设备是必不可少,为此,就转运时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的使用及效果进行分析。
选取北京急救中心院前医院间转运时携带呼吸机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73.81±13.68)岁。在87例患者中42例患者采用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运送,45例患者采用普通担架车运送,普通担架车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98±13.55)岁,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的平均年龄为(72.55±13.87)岁。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携带呼吸机患者医院间转运流程。接到转运指令的救护车组人员首先在途中与呼叫人联系,确认相关信息。救护车停至科室门口后,推出担架车,携带所需基本急救设备,推行到达患者床旁。评估后与家属签好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抬至担架车上,连接车载呼吸机及氧源,监护除颤仪,微量泵和(或)输液泵等。推车返回救护车内,行车到目标医院,再将担架车推至目标诊床。
1.2.1 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
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参照北京市急救中心2018年7月印发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配套文件》急救救护车车载药械配置标准,在急救担架车加装固定急救设备,其配置如下。
(1)担架车。配置FERNO 35X型急救担架车(美国佛诺FERNO),可承受最大重量为500磅(226 kg),共有7种高度可调节,可将背板竖起、头部外围栏竖起从而减短担架长度,可进入承载13人以上的电梯内。标准担架尺寸展开为2000 mm×500 mm×200 mm,折叠后长度为500~2000 mm,净重≤10 kg,承受压力≤1600 N[2]。急救担架应有保护装备,防止在搬运、转移或在救护过程中发生二次损伤,如约束带装置[3]。同时遇到无法推行路段时,可方便收起支脚进行手抬运送[4]。
(2)氧气瓶。配置2 L氧气瓶(美国普莱克斯PRAXA IR),压力为100~150 kPa,配备表头及减压阀,急救担架车的足端有承载氧气瓶的底托,可将氧气瓶平放在底托上并用约束带将其固定。
(3)除颤仪。配置ZOLL X/M Series型除颤仪(美国卓尔ZOLL),其急救担架车的下半部可钩挂承托监护仪的支架台,可将监护设备放在台上用约束带固定,同时还可将监测数据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输到车载急救系统中[5]。
(4)急救转运呼吸机。配置Weinmann MEDUMAT Transport型急救转运呼吸机(德国维曼Weinmann),可将呼吸机背面的挂钩挂在担架车左侧的护栏处(右侧在救护车内空间小)。使用前需要检查其安全性和故障分析,可促进设备维护质量、有效控制危重患者转运风险[6]。
(5)电动吸引器。配置Laerdal LSU型电动吸引器(挪威挪度Laerdal),可承挂在担架车头部位置,用约束带稳定。
(6)微量输液泵和(或)注射泵。配置Space型微量输液泵和(或)注射泵(德国贝朗BRAUN),可固定于担架车的输液杆处,但在上下急救车时应使输液杆缩短,且能顺利通过救护车顶部。
1.2.2 普通担架车
普通担架车为无加装固定器械位置的普通急救担架车。到目标诊床接患者时呼吸机、监护除颤仪、氧气、微量泵和(或)输液泵(可将设备置于担架车上,但吸引器无位置放置),离开时因患者已躺于担架车上,故将氧气瓶置于患者两腿间,医护人员分别背负呼吸机及除颤监护仪,两名急救辅助员推车,上车后还需将仪器设备分别置于救护车固定位置,到达目标医院后再背负仪器设备到病床旁。
(1)担架车到病床旁的平均时间,其计算为公式1:
担架车到病床平均时间=救护车推出担架车至呼吸机患者病床旁用时÷楼梯层级 (1)
(2)病床旁到担架车的平均时间,其计算为公式2:
病床旁到担架车平均时间=患者抬至担架车到返回救护车内用时÷楼梯层级 (2)
(3)担架车到病床旁的平均时间,其计算为公式3:
担架车到病床旁平均时间=到达目的地医院后推出担架车到目标病床旁用时÷楼梯层级 (3)
采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种运送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达。对于两种运送方法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校正值,变量包括年龄、担架车到病床旁的平均时间、病床旁到担架车的平均时间、担架车至医院病床旁平均时间;对于两种运送方法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变量包括性别和患者体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运送方法间的患者性别及体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5,x2=0.29;P>0.05),见表1。
表1 两种运送方法间患者性别和体位比较(例)
担架车到病床旁的平均时间、病床旁到担架车的平均时间以及担架车至医院病床旁的平均时间比较中,病床旁到担架车的平均时间、担架车至医院病床旁的平均时间在两种运送方法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7,t=-6.31,t=-4.79;P<0.05),见表2。
在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各个位置装备的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输液泵等可代替急救车无法到达的现场给患者提供高级的急救措施,同时也减轻急救人员的转运负重,缩短转运间的时间。有文献[7]报道,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机动性强,能抬、能推,还可附载于多种运载工具,实现了医疗急救的及时性和连续性,极大缩减急救等待时间。
表2 两种运送方法间转运平均时间比较(min)
目前对于灾难救治,可在急救担架上配置眼部和复合伤的急救装备[8]。担架车上的氧枕固定和急救箱配备,为搬运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提供了方便和物质基础,让急救在转运过程中不被中断[9]。此外,国外设计了标准化的重症监护5层转移包、儿科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转移包[10]。携带急救柜和贮物柜,存放止血钳、剪刀、纱布、绷带和三角巾等及少许药品[11]。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将按压、呼吸、吸引以及液体输注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双折担架上[12]。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包括机械通气、输液、吸引、监护、供氧以及供电等模块,可与通用担架进行快速卡锁形成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也可单独完成止血、包扎、通气、呼吸复苏和循环复苏,还有设计了放置血压计的新型血压计托架等,有利于转运时的高级医疗管理,均可以在微型急救单元车上实现及时救治的可能[13-15]。
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相比较普通担架车,在从救护车推出担架车至携带呼吸机患者病床旁平均用时(分钟/层)、患者抬至担架车到返回救护车内平均用时、到达目的地医院后推出担架车到目标病床旁平均用时(分钟/层)、携带器械数量、转运平均时间以及转运时首次医疗干预平均时间比较,优势明显,用时更短,可为医务人员减轻负担。其原因为: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在转送过程中免除了医疗器材背负、放置车内及重新背负所浪费的时间,减轻了医务人员的体力,同时又能第一时间进行急症高级医疗单元支持。
微型急救单元担架车的应用不仅对于医院间的转运,同时也可以延伸为急救车无法进入现场如狭窄胡同、楼宇大厦、运动场馆以及院落平房等,对于意识不清、无法坐位的患者更加有利。但微型急救单元车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在转运过程中有暴露户外情况时,如遇到雨雪天气,不利于转运。但有资料显示,可在传统担架车上设置多个支架固定导引槽和多个金属支架,加装防雨布、挂钩,形成遮雨装置[16]。对于医院楼房无电梯或电梯容纳<13人等情况下,担架车无法到达患者病床旁。简单快速灵活变形来适应狭窄空间环境,同时满足部分患者特殊体位的需求,从而实现在狭窄空间环境下快速救援,转运,为患者减少痛苦及时得到治疗争取宝贵时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