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波 靳 聪 康 霓 李 明 冯 捷*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现代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广泛应用与相对滞后的医疗设备管理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使医疗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成本效益,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和低耗的医疗服务,已成为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课题[1]。本研究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思想,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设备管理CMM,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和启示。
国外医疗设备管理主要应用设备管理理论,从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发展到设备综合管理,如日本的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理论和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其中设备综合工程学涵盖了与设备相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配置计划、采购、使用及维修等部门,综合了与设备相关的财务、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内容,是综合的管理科学[2]。
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临床应用风险管理[3]与医院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4]两方面。在我国,医疗设备既归在医疗器械中,也包含于医学装备中[2]。医疗设备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针对医疗设备的计划和组织工作,涉及设备购置计划、论证、安装验收、预防性维护保养及报废等设备管理全流程,对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医疗风险,提高医院竞争力和整体医疗实力有着重要意义[5]。因此,医院应重视医疗设备管理能力的持续改进,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能力评估体系。
CMM是一套基于软件管理提出的具备组织性的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整合模型,是一种改善软件项目流程的重要工具,将软件过程改善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划分为初始级、重复级、已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的5个等级,形成一个逐步升级的平台,其中每个等级的过程能力将作为达到下一更高等级的基础,成熟度不断升级的过程也是其过程能力逐步累积的过程[6]。CMM的5个级别见图1。
图1 CMM的5个级别
每个CMM的成熟度级别被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除级别1外,均被最终分解为可操作的若干个关键实践[7-8]。每个成熟度水平由数个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 areas,KPA)组成,每个KPA被分解为公共特性,这些公共特性包含关键实践,通过处理关键实践实现目标。CMM内部特征[6]见图2。
图2 CMM的内部特征
CMM隐含着能预见、防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软件开发流程的结构框架,为每个软件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实施项目过程,提供一个阶梯式的模型框架,其中最重要的是KPA。KPA是指组织机构要达到这一等级水平所需的一组相关软件的实践活动,而关键实践是实施实践活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方针、措施及活动。此外,在CMM实施过程中,还涉及公共特征及制度化等概念,其相互间的关联结构[6]见表1。
表1 各成熟度级别特征及关键过程
借鉴CMM的基本思想,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CMM引入医疗设备管理,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探索性分析[9-12]。医疗设备管理成熟度是指医疗设备管理计划的完善、合理程度以及组织内各部门及人员工作的协调程度[13]。本研究结合医疗设备特点,将医疗设备管理划分为初始级、重复级、已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5个等级,后一个级别是在前一个级别基础上不断改进和规范。
基于CMM的医疗设备管理框架中,成熟度等级对应着推动医疗设备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的特定管理。KPA包括一系列管理目标和关键过程,其实现程度将影响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能力水平的形成[14]。
3.2.1 初始级
(1)一般特征:管理无序甚至混乱。
(2)KPA:无。
3.2.2 重复级
(1)一般特征:已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但不够细化,可行性差。
(2)KPA:①设备管理组织与队伍,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职责明确,人员稳定;②管理制度建设,已制定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论证、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及报废制度,维修保养有记录,基本制度健全,管理有章可循。
3.2.3 定义级
(1)一般特征:采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流程。
(2)KPA:①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购置计划、论证、采购、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及报废全程信息记录,开放共享,系统完善并运行良好;②管理流程定义,设备购买有计划、调研充分及专家论证公开透明,固定资产管理有序、定期维修保养有记录以及急救和抢救设备定期巡查,健全的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医疗设备报废制度健全;③部门间协调,通过信息化平台,直观数据反馈和统计,实现与财务及临床各部门间的联动。
3.2.4 管理级
(1)一般特征:定量化管理和控制。
(2)KPA:①流程控制,管理问题的定位、追溯与问责机制;②资源控制,按照资金预算和临床需求对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建立设备集约化管理机制,减少设备重复配置;③定量测评过程,对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效果、利用率、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满意率以及管理质量进行定量管理。
3.2.5 优化级
(1)一般特征:医疗设备管理过程量化反馈,持续改进。
(2)KPA:①战略综合管理,加强设备综合规划与定量管理,实施设备闭环管理,保证医疗设备管理的良性循环;②薄弱环节预防,定期巡视在用设备,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③过程管理,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流程;④服务型管理,以人为本,简化流程,服务临床。
当医疗设备管理经验逐步积累和程序逐步改进后,管理活动形成惯例和制度化,并进一步促进了医疗设备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设备管理能力成熟度围绕设备的购置规划、论证、采购、验收入库以及维修保养、质量控制和报废等系列循环活动,在个人、团队、任务和环境之间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平台,使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结构得以动态更新和升级,也将组织学习、管理创新和发展连接起来,成为有机的医疗设备管理CMM结构体系[15]。基于CMM的医疗设备管理能力结构体系见图3。
图3 基于CMM的医疗设备管理能力结构体系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是个复杂的过程。基于CMM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模型可以增加医疗设备管理能力提升过程的可预测性和可见度。医疗设备管理CMM实施基本管理程序[15]见图4。
图4 CMM实施基本程序
通过上述程序,医疗设备管理CMM要达到的目标为:①对医疗设备管理成熟度进行分级,将管理过程改善和技术开发相结合;②对医疗设备管理任务进行排序和优先权设置;③保留关键的医疗设备管理经验,改善提高;④引导和促进医疗设备管理能力水平的持续提升。
实施CMM以来,找出了医疗设备管理的弱项并进行了及时修正,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了医疗设备管理能力,医疗设备管理实践中,工程师掌握了熟练的专业维修知识,从之前的依赖厂家维修到现在可迅速辨别设备问题,快速检修,为临床使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临床满意度;实行CMM后,设备报废流程顺畅,库存减少,仅库房租赁费每年节省约20万元;对医疗设备实施预防性维护后,监护类设备故障率由25%降至13%,保障了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目前,针对医疗设备管理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相对较少,本模型的KPA选择了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这些KPA尚未完善,还需要今后更多的调查研究进行完善,以保证模型更加科学合理。
医疗设备管理CMM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管理能力的量化评估,构建更加精确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医疗设备管理能力水平自测,摒弃专家主观测评的不稳定性。
本研究从探索CMM出发,分析基于CMM医疗设备的管理架构,提出CMM不同等级对应的医疗设备管理阶段性特征、管理目标和关键过程,为医疗设备技术管理过程的策略改进和完善提供指导,对医院设备管理水平的自我评估、不断发现和识别医疗设备管理环节中的薄弱与不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促进医疗设备管理能力的持续改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临床,造福患者,创造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