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欣,薛万来
(1.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2.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48)
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造成水资源日益短缺。我国的生态基流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用水严重的流域河流甚至出现断流等现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1,2]。为保证河湖生态健康,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要时需要进行减渗措施。
目前,水泥土已在道路工程、管道工程、减渗工程、护坡工程等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水泥土比较经济、施工便捷、减渗性能,抗冻、抗压性能良好有密切的关系。侯永峰等[3]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水泥土的渗透性与水泥掺入比、时间及外掺材料间的关系,发现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10%左右的水泥掺比是最经济的,且在水泥土中掺加外加剂,例如粉煤灰、石灰等,可有效减少水泥土的渗透系数;张雷等[4]对上海地区淤泥质黏土水泥土进行了室内渗透性能试验,研究发现随着水泥掺入量的增加,水泥土的渗透系数呈现减小趋势,且渗透系数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幅度逐渐下降;朱崇辉等[5]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干密度、水泥掺量和龄期对水泥土渗透性能影响的大小,研究表明,干密度是影响水泥土渗透系数的最重要的原因,水泥掺量、龄期的改变也是因为改变了水泥土的干密度,从而改变了渗透系数。上述方法均通过在土壤中掺加水泥并养护至规定龄期、待其性能稳定后再进行试验,但直接将水泥与土壤掺混,注水测定其渗透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在室内进行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模拟河道渗透过程,通过铺设减渗层,以期达到减少渗透的效果。
为研究水泥和砂土在不同配比、不同容重情况下对砂质土壤减渗效果的影响,在室内进行一维垂直入渗试验。
试验用土为砂土,取自永定河下游大兴区阎家铺村附近,分层进行颗粒组成分析,每层20 cm,共10层,见表1。粒径在0.25 mm~0.5 mm的颗粒在99%以上,去除植物根系、石块等大杂物,风干、磨细,过2 mm筛;水泥选用市售钻石牌型号为P·O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表1 砂土颗粒组成分析
试验装置为自制的室内渗流装置,由试验土柱和供水系统组成。供水系统为内径5 cm的马氏瓶,控制恒定水头,自动供水,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外壁贴有刻度线,用于记录入渗水量。土柱为内径10 cm,高50 cm的有机玻璃柱,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试验装置见图1。
图1 室内渗流装置示意图(尺寸单位:cm)
室内进行一维土柱垂直入渗试验,按照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将砂土和水泥混合均匀,按设计土壤密度分层装土、压实,每层5 cm,层间抛毛。土柱底部填筑5 cm的反滤层,土层高度为20 cm,3 cm的砂砾料充当保护层。侧壁涂抹凡士林,防治水流沿侧壁渗漏。试验设置恒定水头为40 cm,设置的不同水泥掺量为 8%、10%、20%、30%,不同的容重为 1.6 g/cm3、1.8 g/cm3,每组做3个平行对照。依据由密到疏的原则,记录马氏瓶液面下降刻度。当入渗达到相对稳定出水时,关掉马氏瓶进水口阀门,结束试验。
在相同容重为1.6 g/cm3,水头为40 cm的前提条件下,设计了不同水泥配比,水泥土的掺量为10%、20%、30%,图2是不同水泥配比情况下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图2 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图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水泥土的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抗渗能力逐渐增强,表明水泥对砂质土壤确有减渗效果。水泥可达到减渗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水泥本身水化物的胶结作用、离子的交换反应以及水泥水化时产生的Ca(OH)2与土中活性物质发生的硬凝反应[6]。
在入渗初始阶段,特别是在40 h内,水泥掺量10%时,渗透系数从1.60×10-3cm/s降低到1.5×10-4cm/s,降低了90%;水泥掺量为20%时,渗透系数从8×10-4cm/s降低到2×10-5cm/s,降低了97%;水泥掺量为30%时,渗透系数从6×10-4cm/s降低到7×10-6cm/s,降低幅度达到98%以上。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多,渗透系数降低较快,即水泥对砂土的初始入渗率影响明显。水泥水化初期,土中的大孔隙较多,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水化产物填充了土颗粒表面及颗粒之间的大孔隙,单位时间内通过土体截面的水量减少,使水泥土的渗透系数大幅度降低。水化反应产生的Ca(OH)2也可以Ca2+、OH-的形式存在,在试验开始阶段,土颗粒就开始吸收土样中的CaO,Ca(OH)2难以满足土样对CaO的吸收量,致使水泥土中的孔隙水可能处于不饱和状态[7]。
当水泥水化产生的水化产物已经基本将土柱中的大孔隙填满时,随着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土柱的渗透系数越来越低,且降低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缓。水泥水化反应产生的Ca(OH)2与土中的活性物质之间发生的硬凝反应,已经在砂土表面形成了一层密实的硬化层,致使水泥胶体与砂土颗粒之间更加紧密的固结[8]。当水泥掺量较少时,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长,当水泥掺量达到20%和30%时,达到稳定入渗时间已看不出明显差异。水泥掺量10%时,在80h基本达到稳定入渗;水泥掺量为20%、30%时,基本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分别为24 h、18 h。
采用幂函数F=k·t-n对渗透系数和时间进行拟合,拟合情况见表2。F为渗透系数(10-5cm/s),t为入渗时间,k、n为入渗参数。
表2 水泥不同掺量下渗透系数与时间关系拟合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幂函数进行拟合效果均较好,且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多,n值逐渐增大,表明土壤渗透系数随时间递减的越快。
土壤入渗能力可通过累积入渗量进行分析[9]。选取相同容重1.6 g/cm3,相同入渗水头40 cm,分析不同水泥掺量下对砂土入渗能力的影响,图3为不同水泥配比情况下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线。
图3 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图
在各处理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累积入渗量逐渐增大,在入渗初期增长较快,随着入渗时间的增长,累积入渗量的增长幅度逐渐变缓。试验开始阶段10 h时,各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分别为3200 mL、1140 mL、686 mL;入渗基本达到稳定63 h时,各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分别为9119 mL、2060 mL、981 mL,与10 h时相比,累积入渗量分别增大了2.8倍、1.8倍、1.4倍。可见,水泥掺量的增加,可明显降低水泥土的累积入渗量。
采用考斯加可夫(Kostiakov)入渗公式I=γtα对累积入渗量和时间进行拟合,I为累积入渗量,α为入渗指数,γ为入渗系数,t为入渗时间。
表3 水泥不同掺量下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关系拟合情况
采用Kostiakov模型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均较好。γ为开始时段内的渗透量,呈减小趋势;α为累积入渗量的衰减程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多,α逐渐减少,表明累积入渗量的衰减程度逐渐减小,渗透速度随时间减小的程度也变小。
入渗水头为40 cm时,水泥掺量8%和10%时,在不同土壤容重(1.6 g/cm3、1.8 g/cm3)下土壤渗透系数随入渗历时的变化,见图4、图 5。
图4 水泥掺量8%时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5 水泥掺量10%时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入渗初期20 h,水泥掺量为8%,容重为1.6 g/cm3、1.8 g/cm3两个处理的土壤渗透系数分别为4.2×10-4cm/s、1×10-4cm/s,容重为1.8 g/cm3水泥土比容重为1.6 g/cm3的水泥土入渗系数降低了76%;水泥掺量为10%,容重为1.6 g/cm3、1.8 g/cm3两个处理的土壤渗透系数分别为3.2×10-4cm/s、5.4×10-5cm/s,容重为1.8 g/cm3水泥土比容重为1.6 g/cm3的水泥土入渗系数降低了83%。水泥掺量8%条件下入渗达到基本稳定状态为50 h时,容重为1.6 g/cm3、1.8 g/cm3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6×10-4cm/s、4.9×10-5cm/s,渗透系数降低了69%。水泥掺量为10%条件下入渗达到基本稳定状态为40 h时,容重为 1.6 g/cm3、1.8 g/cm3的渗透系数分别为 1.5×10-4cm/s、4.3×10-5cm/s,渗透系数降低了71%。明显看出,土壤容重对水泥土的渗透影响性较大,随着容重的增加,水泥土中的孔隙度随之减少,导水率逐渐减小,使得水泥土的渗透系数也减小。
(1)渗透系数随水泥添加量的增多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渗透系数与入渗时间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入渗参数n逐渐增大。
(2)随水泥添加量的增多,累积入渗量增长趋势变缓;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开始时段内的渗透量γ、衰减程度α都逐渐减小。
(3)容重对砂土的渗透系数影响很大,水泥掺量相同时,随着容重的增加,改变了水泥土中的孔隙度,使渗透系数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