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6-08 10:1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娄底梅山民俗文化

严 旭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法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湖南娄底417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湖湘文化的积极影响持续扩大”的发展目标。在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省“十三五”规划的支柱产业之一的背景下,作为湖南中部地区新型旅游城市的娄底,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湖湘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机遇面前,如何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加快地区民俗文化的旅游转化、加大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对娄底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娄底民俗文化资源概况

娄底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其类型涵盖了传统戏剧、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音乐、传统体育等多个方面,真正体现了娄底湖湘文化的种类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特点,其主要民俗文化资源如下(见表1):

表1 娄底主要民俗文化资源

整体上,娄底民俗文化既有传统戏剧如梅山傩戏、涟源特色湘剧,也有民间工艺如双峰溪砚、涟源剪纸,更有传统民间音乐如新化山歌,传统体育如枫坪傩狮舞、梅山武术,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文化、乡村生活、精神信仰等多个方面。此外,还有许多小众的民俗文化,如涟源珠梅“抬故事”。娄底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备受世人关注,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如梅山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往来的研究专家、学者络绎不绝;曾国藩耕读文化,备受世人景仰,曾国藩的修身处世之德、治军用人之方、为官为政之道、教子持家之经,广为世人推崇与研究[1]。

(二)娄底民俗文化资源特点

从历史和现存现状来看,娄底民俗文化具有技艺精湛、传承悠久、与时俱进的特点。

1.技艺精湛

以永丰辣酱为例。永丰辣酱是娄底双峰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工艺讲究,以本地所产味鲜肉厚的灯笼辣椒为主要原料,以优质小麦、黄豆、糯米为辅配料,通过选料、酶化、晒胚、晒酱等多道工艺晒制而成。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形成了一批以永丰辣酱为主打产品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多次获部优、省优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国际。涟源剪纸,风格独特,主要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多为“龙凤呈祥”“喜烛花瓶”“喜鹊登梅”等,构图多取对称形式,不用大边框,刀法细致圆浑,质朴自然,含蓄耐看,备受欢迎。新中国成立以来,娄底涟源当地政府为扶植民间剪纸艺术培养了一批剪纸人才,创作了大批作品参加美术展览。

2.传承悠久

以梅山傩戏为例。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古老的传统民间戏剧,是在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傩戏剧目丰富,内容和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动作粗犷,语言幽默诙谐,俏皮风趣,唱腔高亢亮丽又优美婉转,自成体系,是千百年来记录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的载体,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戏剧学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宝贵的信息源,是研究湖湘历史文化原生态的资料库。又如涟源湘剧,又称涟源特色湘剧,从清代至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影响极其深远。

3.与时俱进

以涟源珠梅“抬故事”为例。“抬故事”从最开始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道教斋醮以了人们的心愿,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逐步演变成了一种群众性自娱文化活动,从简单的许愿变成了对惩恶扬善的歌颂,通过戏剧的形式,颂扬了民族英雄,弘扬了民族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对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娄底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俗文化因其深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游客开阔眼界、猎奇等心理需求[3]。娄底民俗资源数不胜数,如“喂烟”“抬故事”、猎俗、梅山文化、尝新、涟源民间剪纸、风坪傩狮舞、涟源龙塘龙王信仰、蝴蝶戏媒、立夏吃蛋、涟源特色湘剧等,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具娄底地方风格和特色[4]。娄底民俗文化资源既是娄底旅游业的特色,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优势。但当前娄底民俗文化产业存在重宣传、轻政策,重利用、轻维护,重传统、轻开发的问题。

(一)重宣传、轻政策

娄底市在宣传区域民俗文化、打造区域旅游城市上采取了许多举措,开展了许多宣传活动,如积极参加省政府港洽周文旅专场活动、亚洲文化旅游展;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大媒体平台宣传推介娄底旅游及优惠信息,如湖南卫视芒果TV 品牌栏目《小戏骨》在紫鹊界开拍,举办“2019 新化古桃花源桃花节暨诗歌大会”“畅游芍药花海,追梦乡村振兴双峰·甘棠第二届芍药花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10 余场[5],整体上形成了以主流媒介宣传为主、网络宣传为辅的立体宣传格局,为娄底旅游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娄底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但在文化旅游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娄底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娄底虽然做出“文化强市”的决定,但辖区内一些地区并没有根据《娄底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制定本地的文化发展规划,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的开始之日更是遥遥无期。同时,娄底市针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较少。以“旅游”为关键词在娄底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文件库中进行规范性文件搜索,只有9 个文件,如《娄底市旅游促销奖励办法(暂行)》(娄财外〔2013〕280 号)、《娄底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娄财外〔2017〕139 号)、《娄底市旅游地接奖励办法(暂行)》(娄财外〔2018〕86 号);而以“旅游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则只有《娄底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娄财外〔2017〕139 号)一个文件。除了相关政策性文件较少,政策性文件更新也较为滞后,如《娄底市旅游资源保护办法》(娄政发〔2010〕16 号),是2010 年发布的文件,其有效截止日期为2016 年1 月1 日。在整个10 条文件信息中,其中3 个文件为2010 年颁布,4 个文件为2013年颁布,2017 年以后的文件仅3 个。

(二)重利用、轻维护

民俗文化资源本身更注重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过于商业化就使其逐渐演变为快餐模式,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将被扼杀掉[6]。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进步标志[7]。娄底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娄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娄底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原生态地域特色,其民俗特色是游客和潜在游客的猎奇所在,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但是,由于娄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缺乏合理规划,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粗放式发展态势。在开发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为了追逐商业利益,不仅缺乏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还为讨好游客一般性的文化欣赏而特意普通化的包装,使其失去娄底民俗文化的特色价值。以梅山文化为例,梅山文化神秘、厚重,包含巫傩文化、武术文化、药文化等民俗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维护的专业人才和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加上当地民众对民俗文化对旅游业的价值认识不足,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对民俗文化资源造成破坏,民俗文化资源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重传统、轻开发

一方面,民俗文化自信不足。多数人认为旅游发展基于资源禀赋,认为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条完整、健全的旅游产业链,与湘西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的凤凰相比,娄底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不出名,没有太多的开发价值。另一方面,旅游开发思想滞后。民俗文化固然以传统为本,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保护民俗文化的本来面貌,更要以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到世界文化大交流、大发展的潮流中来,不能固步自封。在开发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存在固守民俗传统文化的问题,认为所谓的“与时俱进”和“开放学习”就是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糟蹋,没有科学辩证地看待民俗文化的与时俱进,而且部分区域和人员依然带有传统的“师门”思想,缺乏开放包容意识,没有用开放的思维对众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单向的或综合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也没有动员广大基层群众投入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来。以梅山文化为例,虽然梅山文化是娄底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的重点,也得到有效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发展缓慢,规模不大,且游客人群以专家和学者为主。

三、娄底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实现“文化强市”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娄底市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举措,应当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共同推进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统筹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政府要在将文化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娄底未来五年的文化发展计划,并且针对娄底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发展措施,做到有长期的战略指导,有中期的目标计划,更有短期具体项目。二是政府要根据全市的旅游结构布局,结合娄底民俗文化资源状况,采取“以点连线、以线带片”的方式,发挥民俗资源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协同联动作用。三是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在强化对文化产业组织领导的基础上,各下级部门要具体落实,监管部门负责工作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加强娄底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治安环境的整治,改善周边环境的卫生设施。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对景区安全巡逻的力度,对入职的安保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治安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加大对卫生条件的改善,让游客有美好愉快的旅途经历。二要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民俗旅游咨询平台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的游客查询系统,提高娄底网上咨询服务效率。三要打造可靠的旅游安全保障系统。在娄底范围内实施安全监督,设立安全检查系统,既要完善现有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也要加大应急机制的建设。在民俗旅游区域周边设立急救医院、旅游咨询平台设立紧急呼救平台,旅游社要为每位游客购买意外保险等。四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景区要加快建立自驾游服务体系,设立便捷的自助式车辆保管服务。五要完善景区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娄底各有关政府部门(如旅游局、文化局和规划局等)要加强合作和沟通,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

(三)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1.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

必须加强对娄底民俗文化精品的研发,调整产品的结构,创新式开发打造产品组合。针对梅山文化、曾国藩耕读文化等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民俗文化品牌,可以对其进行升级包装,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此外,在深入挖据原有民俗文化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娄底民俗文化旅游新项目,开发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专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2.构建旅游“一条龙”服务体系

(1)“吃”要素。一是举办娄底美食节。定期举办娄底美食节,将福田桥豆腐、伏口“水膀”、湘军“水浒席”、珠梅土鸡、梅山三合汤等特色美食聚集在一起,不仅可以打响娄底特色美食品牌,节省游客搜寻美食的人力、物力,还能扩大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来源。二是发展真空包装美食产品的技术,将带不走的娄底美食产品转化为方便携带的美食产品。

(2)“住”要素。一是引导和扶持当地居民将自有民房发展成民宿住宅。一方面,当地民房本身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游客通过民宿更能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对于长期居住在钢筋混泥土中的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发展民宿可以拓宽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途径,符合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另外,民宿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当期居民进行民宿经营方式的培训,改善当地民宿的住宿条件,为游客提供舒适、卫生的住宿体验。二是仿造当地传统古建筑修建住宅。古建筑由于历史悠久而独具民俗文化特色。仿造的传统古建筑住宅不仅能够让游客了解娄底民俗文化传统,还能增加游客的住宿体验。

(3)“游”要素。一是建立民俗文化村。选择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村落建立民俗文化村,为游客节省游玩时间和提高体验感。二是建立民俗博物馆。通过民俗博物馆展示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饮食、服饰、信仰等民俗文物和俗事。三是建立手工艺品展示区和体验区。如建立溪砚工艺品展示区可以让游客了解溪砚制作工艺的全过程,建立剪纸体验区可以让游客亲自感受传统剪纸的过程等。

(4)“购”要素。一是发挥娄底美食的吸引力,推出适应游客口味需求的当地美食产品。此外,利用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对娄底特色食品进行包装,打破传统千篇一律的土特产包装形式。二是利用娄底特色的工艺技术,为游客制作出方便携带的民俗文化艺术品。

(5)“娱”要素。组织开展娄底民俗歌舞庆典和戏剧庆典。新化山歌和枫坪傩狮舞都是娄底民俗歌舞的特色所在。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歌舞举办歌舞庆典,不仅可以达到宣传娄底民俗文化的目的,还能扩大娄底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和树立民俗文化品牌特色。梅山傩戏和湘剧是娄底民间戏曲的奇葩,戏剧庆典不仅能增加游客感受民俗文化的体验,还能提升梅山傩戏和湘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与高校和大的旅游企业的合作,政府出台旅游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力度。吸引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入娄底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计划之中。此外,政府部门要利用大的旅游企业所具有的顶尖人才优势,定期组织人员与大企业管理人员联合培养旅游人才。同时,重视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针对娄底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资源,培养一支热爱民俗文化的高水平队伍,定期走进娄底各个地区采风、调研,尽可能挖掘娄底民俗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此外,从整体上提高娄底民俗文化旅游队伍的综合素质,包括导游、景区工作人员、住宿管理人员、餐厅服务员等。

四、结语

娄底拥有着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必将是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开发娄底民俗文化旅游之中,政府要做好统筹工作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娄底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优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引导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促进娄底民俗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娄底梅山民俗文化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娄底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梅山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湖南娄底:热闹后的阵阵寒意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